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30星期二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母亲,是心中永远的温暖 苏轼与陈旸 致全县党员干部的一封信 际上风光 纪念“五四”百周年 健康行——白河江村 读《中国书法发展史》有感 历史悠久的岳府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中国书法发展史》有感

□ 作者 苏莉雯

近来对书法意兴渐浓,除去临帖,每晚睡前看《中国书法发展史》,颇有心得,顺道写几句话,也是多年的习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纵观历代大师,无不重视书法的继承性,没有继承就无法创新,时代风尚的形成也是如此。历代书法家都对“法”有很高的追求。仅法度而言,唐代到达顶峰。没有法度的书法,就是“信笔为体,聚墨成形”算不得书法。忽视技巧,为创新而创新,更是不足取。南朝时期的张融,“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如果不具备二王的雄厚根基,拿不出无愧于时代的突破性成果,如此口出狂言,只能沦为后人的笑柄。

如果说无法不成书,那么无韵不动人。晋人尚韵,尚清谈玄思,尚黄老自放。书法一经文人化,就成了一种精神性很强的寄寓。二王尺牍书札,总是信手挥洒,狂放不羁,似乎不计工拙,却在自然的心态中将情态自然地投射到结构线条的一招一式中,令人回味无穷!据说,《伯远帖》所显示的晋韵风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孔侍中帖》、《鸭头丸帖》也堪称“韵”之典范!

宋人尚意,不泥古法,以书达意。如苏轼的《渡海帖》,用笔劲健,随意无羁,无滞无碍。确如苏轼自己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信手点画烦推求。”往往无意于书的,越是不经意,越能挣脱一切束缚而达到忘我之境!

妙手偶得固然佳,但关键还在“妙手”,没有技巧的支撑,这种出神入化的完美是决计实现不了的。因此,书法有法,它需根植于传统,取法于经典!那么,临帖必然是书法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这句话很是在理,一笔一划,一步步跟随古人潜入笔道的情趣之中,从中体会古人写字的笔法、心态、性情等,最终为我所用。

宋代米芾十分重视笔法与传统规范。他自己有过这么一段话:“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他对传统进行大量吸收并能达到集古字的程度,经过长期融汇贯通,终成大师。真如孙过庭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啊!明代的文征明,少时资质愚钝,考诸生因字太差而遭奚落,从此以为奇耻大辱,“临写千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日临千文,是一种苦修!可见,书法练习,传统为师,勤字当先,功到自然成!

好的书法首先是工稳,因此需要临帖,取法乎上。但若一味追求工稳,则失去了灵动之美。只有在作品中倾注情感,点划线条才有生命力。书法创作,意念在前,书写在后,性情亦在其中,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因此,学书的过程,除了加强技法的学习外,还需提高个人品格,加强文化修养等,在创作中,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性情中。杨守敬说:“书法家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纵观历代书法大家,多是品高才盛之人,尤其在宋代,艺术家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全面的:诗、书、印、画“四绝”。书法确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风度。郑板桥字怪,因为他人怪,我们欣赏他的字而不嫌其怪。蒋心余论板桥的几句诗:“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奇致。”有板桥那样的情怀才能有那样的书画。有人见其字怪,刻意模仿,哪怕模拟的有几分真,也难逃东施之效颦,徒现其丑!由此可见,书法的修炼是一个技道并进的过程!

绵延三千多年的中国书法,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大美大雅,更是文人墨客古代先贤的大智大慧,乃至悠悠哲思,惠及一生的大彻大悟!艺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