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集卷二十九:
七 律
奉和陈贤良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七律《奉和陈贤良》诗是苏东坡晚年杰作,作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3月)。
“孙吴”为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兵法家孙武、吴起的合称。《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
唐宋以来福州又名“三山”,城内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鼎立,故名。(于山,又称九日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现在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有24景,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九日山”之名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山上尚有自宋陈贤良摩崖石刻。)
一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开元年间(713—741),李白登门拜访宰相,盼望得到引荐。他递上一块自报家门的手板,上面题写着几个大字:“海上钓鳌客李白”。
宰相见这人口气特大,顺势问道:“先生莅临沧海,垂钓巨鳌,请问用什么东西当钓钩和钓线?”李白昂首答道:“风波陶冶我的情怀,乾坤弘扬我的志向。我用彩虹作钓线,我用明月作钓钩。”宰相见答话富有豪情诗意,就又问道:“用什么东西当钓饵?”李白脱口而出:“用天底下没有义气的男人为钓饵!”
苏东坡《奉和陈贤良》诗的前二句赞陈旸奇才以布衣中制科;七律中间两联言自我晚年景遇。诗最后二句大赞陈旸是出三山之天下奇才!
关于苏东坡与陈贤良关系:
一、苏轼与许将及陈祥道的关系,间接拉近了与陈旸的关系。
王安石比苏许大16岁,比陈祥道大21岁。苏轼与许将同龄,与陈祥道皆在朝廷共事过。苏轼与许将比陈祥道大5岁,他们之间关系密切。陈祥道比陈旸大26岁。苏轼比陈旸大31岁。
二、同为北宋制科贤良科进士。
制科考试是宋朝(南、北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苏轼,嘉佑六年,应中制科进士,时年26岁。陈旸,绍定元年举制科进士,时年27岁。
三、陈旸与苏轼有七年之久的中央与地方官关系。
陈旸由27岁制科中贤良科,到44岁礼部侍郎“尝坐事夺”,一路高歌。元符三年(1100年),陈贤良升为秘书省正字,时年32岁,如日中天,已在朝廷要职七年。是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
而此时的苏东坡却仍远贬海南儋州。1094年59岁,绍圣元年。苏轼发配岭南。1097年62岁,绍圣四年。4月苏轼三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6月11日渡海到海南岛儋州谪居,1097年7月至1100年6月)。1100年65岁,祥符三年。苏轼调廉州安置。1100 庚辰 ,是年苏轼在儋州。五月,大赦。6月20日离开海南。1101年66岁,正月过大庾岭。五月南京,六月常州。6月1日真州生病,7月18日常州遗言“吾生不恶,死必不坠”。7月28日卒于常州顾塘桥藤花旧馆孙氏屋(今常州东坡公园)。
四、两人皆为本朝文坛翘楚,英雄相惜。台北故宫存苏东坡与陈贤良的真迹,列为中国经典历代书法大观。二位皆著作等身。
五、苏奉和陈贤良诗,作于轼贬海南之后垂暮之年。
苏轼62岁贬海南,至65岁离开海南期间,朝廷只有一个陈贤良即陈旸!
六、七律《奉和陈贤良》,形式起承转合,辞语明喻贴切,内容气势恢宏,情感惊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