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走了快两年了。每每想起母亲,心中总会涌起许多温暖和温馨的回忆。人们总说,有妈在,家就在;有妈的家才是温暖的家。母亲走了,失落的不仅仅是大家庭的温馨,更是失去了我们姊妹最可信赖的人生导师!母亲走了,归家的儿子再也见不到在村口等候的老妈了,她住进了儿女的心里,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温暖。
一生坚强隐忍
自我记事时起,母亲的身体就不太好,经常生病卧床。小时候我最怕母亲生病,她一生病就着急上火,而我生性木讷,不善于关心问候,经常在她生病的时候挨骂。
母亲生病主要是因为长期身体虚弱、缺乏营养所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仍然困难,父母生养六个子女,解决温饱都是问题,但为了养家,为了子女,母亲总是能省则省、能忍则忍、能捱则捱,坚忍一生。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生活逐步好转,母亲仍然非常节俭、朴素,从不让子女多花钱为他们改善生活,生怕增加子女负担。
母亲的坚忍超乎想象,她身体一直都很虚弱,不敢洗凉水,并且患有眼疾和中耳炎,但为了省钱,她很少去看病,经常是忍着病痛,自我调理,用中草药治疗。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一直被疼痛纠缠,饮食、睡眠也很困难,但已无药可治,只能靠止痛类药品缓解。作为子女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只能给她多备点镇痛药。但她担心止痛药会成瘾、降效,不到无法忍受都不肯吃药。为了减轻痛苦,她有时一坐就是一宿。看着母亲遭受病痛折磨却无能为力,我至今仍深感愧疚。
母亲以羸弱之躯操持家务、当家理事,拉扯我们长大,走过八十六个春秋,陪伴父亲到老,靠的就是她坚强隐忍的意志品质,也为我们树立了人生榜样。
尊师重教之人
母亲的尊师重教,在我们村里是公认的。她生长在一个很高山的村子里,依着我那爱动脑筋和勤劳苦干的外公,有个衣食不愁的童年,但有一件事让她深感遗憾,就是太早失学。
旧社会重男轻女,头脑活络的外公也不例外,母亲只念了三年的书,外公就让她帮哥嫂带小孩去了。据母亲讲,她小时候很爱学习,而且成绩也很好,所以失学的事,对她影响很大。
也许正是这个一辈子放不下的遗憾,促使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好好上学。在她的培养下,我们六个姊妹有两个上了大学,其他至少也是高中毕业,这在村里是少有的。
母亲不仅重教,而且尊师。她对村小学的教师非常敬重,跟老师关系很好,还经常给老师捎点自家种的蔬菜,等等。也正是这份缘分,后来一个老师的女儿还成了我家的小妹。
所以,我们实际是有七个姊妹。母亲在生下五妹后,身体益发不好,加上小五很会哭闹,机缘巧合就把她送给了亲戚抚养。后来,村小学一个带着两个小孩的老师,家里又添了一个女儿,由于他妻子身体不好还要上班,再养一个孩子困难很大,就想把小女儿送人抚养。老师非常信任母亲,觉得她重视教育,家庭氛围也好,就希望把女儿送给她抚养。这时,六弟稍大,母亲身体也有所好转,看到老师家里的困难,不忍拒绝。于是,我们家又多了一个七妹。
如今,我们兄弟姐妹都很感恩母亲的培养教育和言传身教。是她对教育的执着和对我们的关爱,才有我们今天的成长。唯一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送人抚养的小五,因为不在母亲身边长大,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照护父亲十七年
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一辈子省吃俭用的母亲,身体也渐渐好转。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看到六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子女学业有成,母亲深感欣慰,也过上了一段平静而美好的日子。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末,因为父亲突发中风,失去劳动能力,年近古稀的母亲又挑起了照顾父亲生活的担子。
这时,我们姊妹都已结婚成家,或在外地、或在镇上工作生活,都不在父母身边同住。父亲习惯在老家居住,不愿跟随子女生活,母亲只能独自在父亲身边照顾他生活起居。父亲有中风后遗症,日常生活只能基本自理,其他方面全要依靠母亲。这对古稀之年的母亲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压力!特别是我们能够感觉到,母亲原本是希望跟随儿子到城里生活的,也为了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母亲为了不影响子女工作生活,还是坚强地挑起了这个担子。母亲既要照看行动不便的父亲,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清洁、养鸡养鸭,参与本家邻里风俗往来,天天忙里忙外,纵有苦累,也从不在子女面前流露。而且,为了让父亲多吃青菜,母亲还种起了各种蔬菜。
以前,种菜都是父亲的事,我从没见母亲下过地、种过菜,没想到母亲种菜还很有一套,特别是她种的丝瓜、葫芦长势和收获都很好,这让我深感惊讶。每年的夏天,只要我周末回去,返回时母亲总会让我带点丝瓜、葫芦等蔬菜。我永远忘不了母亲种出的丝瓜是那样的清甜爽口!
父亲中风以后,有两件事我一直在坚持,就是为父亲理发、帮母亲刨地。只要每年春秋两季帮母亲刨一下地,母亲就能种出各种菜来,让父亲常年都能吃上有机蔬菜。有了母亲的精心照护,一个严重中风患者,二十年没有复发,至今健在。这是母亲用坚忍、付出和爱创造的奇迹!
这就是母亲!她走了,把痛苦也都带走了;留下的,是子女心中永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