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5年3月28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按日期检索

三月 2025
3
4
01
0203040506708
0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与传承中的明理书院

□ 作者 马腾云

古厝,是历史的见证者,它静静地伫立着,讲述着家族过往的辉煌沧桑,传承着家训家史的精神图腾,记录着对家园故里的强烈归属,寄托着游子思家的悠悠乡愁。

在闽清县东北隅,闽清、闽侯、古田三县交界处的崇山秀岭间,有一个小山村渡塘村,这里群山环抱,层峦叠嶂,风光秀丽,空气清新。土墙青瓦的十多栋明清时期的闽派古民居错落有致,古朴淳厚。这些古厝见证了千年古驿道(唐时福瓯路古道)上仕商学子的栉风沐雨,见证了闽越王无诸的披荆斩棘,见证了王审之入闽的马蹄嗒嗒,见证了大儒朱熹的先贤过化……

2023年,渡塘村的“明理书院”的家族后人集资数十万元将古厝修缮一新,重现了古厝曾经的恢宏,弘扬了耕读继世的家风。推开这座170多年的古宅大门,仿佛还能听见夫子课徒的抑扬顿挫……

“明理书院”又称弘道厝,其现存古迹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这座古屋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巧妙地运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作为建材,包括杉木、红土、花岗岩、山石以及竹子等,这些材料共同构筑了一座既坚固又美观的建筑。其建筑工艺精湛,雕刻作品细腻入微,将雕刻、细作等多种木作工艺形式完美融合,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屋顶覆盖着黑色的青瓦,墙体由黄土加瓦砾夯筑,坚实厚重,而独特的黑瓦马鞍墙更是彰显了闽都建筑的典型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古驿道旁,这座建筑在设计时便融入了寨堡和围屋的元素,使其不仅具有居住的实用性,还具备了防御的功能。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和家族势力的强大。是一座集建筑美学、历史文化和实用功能于一体的珍贵古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索。

“明理书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福州古驿道史话》记载,南宋庆元年间,朱熹道学被斥为“伪学”。为避“伪学禁”,朱熹避居福州,但朝廷仍派人到福州捉拿朱熹。朱熹遂取道当时已被废弃的官道福瓯驿道回闽北躲避,经侯官白沙、汤院、大湖、雪峰寺到今天的下祝乡后峰村、渡塘村。曾在渡塘开场讲学,题写“清隐”“吉水亭”,为古厝题写“明理书院”匾额。

“明理书院”传授朱子思想文化。将朱子的“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作为家训代代相传。古厝历经历史变迁而损毁并多次修建、重建,但朱熹手书“明理书院”的匾额仍世代依旧制新得以传承,悬于大门之上,激励后人读书、明理、和顺、勤俭。1840年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重要口岸之一,西学东渐,西方各国传教士纷纷在福州地区传教布道,古厝曾作为西方传教士传教布道的场所,也带来了西式文化教育,如今村中人仍叫此古厝为“弘道厝”。书院保留有家族族谱,承载着丰富的家族记忆和文化传统。村落中还保留着传统的非遗习俗和信仰,如流传的“马家拳”“马家棍”等。

“明理书院”传承和弘扬朱子忠孝传家、耕读继世优良传统。勤耕苦读,忠孝报国,创新创业,人才辈出。民国时期跟随黄乃裳开辟马来西亚沙捞越“新福州”的祖父辈马高清等六兄弟,为国家橡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爱国华侨马高清和马文谷父子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橡胶无性系的最早引种者。1949年迎接解放大军南下,担任护村自卫队长,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国民党残匪英勇搏斗光荣牺牲的马高爱。20世纪60年代,福建省森工机械厂副厂长、福建省林业系统“劳模工匠”马华仕,曾受到朱德委员长接见。20世纪80年代,家族中10多个青壮年到海南三亚开荒垦地,扎根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建立新村,经申报取得海南省政府批准单独设立行政村“福来村”(福建来之意)。近现代以来,古厝繁衍孕育出了一大批爱国志士、政府官员、商界精英、优秀人才和优秀学子。

“明理书院”是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为保护和弘扬优秀家族家史文化,家族后人已经集资数十万元修缮了书院历史建筑,以保护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维持了古厝的原生态风光和建筑风貌。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华侨及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成为下祝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