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闽清“十大梅邑工匠”许德越受湖北省人民政府委托,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了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漆器 ——“虎座鸟架鼓” 脱胎漆器仿制品;2013年,受福建省公安厅委托,他又为公安部制作了面积达78平方米的大型漆壁画 ——《竹报平安》……闽清“福犀”漆器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与秘密?让我们一同踏入这神秘而迷人的漆艺世界。
在闽清这片满是烟火气的土地上,“福犀”漆器髹饰技艺宛如一位从千年历史长河中走来的智者,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精神矍铄,每一道纹路都像是他用岁月之笔书写的故事,每一点光泽都凝聚着时光深处的记忆,静静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悠悠往事。
追溯其源,早在宋熙宁(1068 - 1077 年)时,官府便在福州设立都作院,内设漆作,其地位相当于瓷器的官窑,专门制作“剔犀” 和 “剔红”漆器。彼时,福州制作的“剔犀”漆器因独具特色、技艺精湛而驰名于世,宋代时被称为“福犀”工艺。“福犀”工艺颇为讲究,以金、银或木、脱胎为底坯,在胎上用天然生漆更迭髹上朱、黑两色或朱、黄、紫黑三色,漆层可达数十层甚至上百层,髹漆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待漆已表干未完全内干时,匠人会用 V 形刀剔刻上云纹等图案,最后经推光工艺制作而成。这一道道工序,无不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福犀”漆器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漆器上雕刻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图案,绝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寓意深远。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蝙蝠寓意着福气临门,这些图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在民俗文化中,“福犀”漆器常常出现在重要的节庆和仪式场合。在闽清,办喜事的时候,那精美的漆艺首饰盒可是“压箱底”的宝贝,承载着新人对往后日子“红红火火”的期许。而且,漆器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匠人精神,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也是“福犀”漆器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闽清人民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品质。同时,“福犀”漆器主要应用云纹进行剔刻,作品给人大气、稳健、祥和之感,颇具皇家气派,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地位。
制作“福犀”漆器,是一场传统与匠心交织的修行,工序繁杂且严谨,每一步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匠人挑选木材时,会轻敲木材听其声音,清脆坚实者为佳。若选用竹子,需观察竹节间距是否均匀、竹壁厚度是否一致。在锯材过程中,对于木材要注意纹理走向,避免因纹理不顺导致后续开裂;竹子则要小心处理竹节部分,确保切口平整光滑,为后续工序打好基础。此时的胎体,宛如为精彩演出搭建的舞台,承载着无限可能。
匠人手持蘸满天然生漆的刷子,如同一位温柔的母亲轻抚婴儿般,手法轻盈且稳健,将生漆均匀涂抹于胎体之上。每一层漆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漫长的干燥过程中,它们如同沉睡的精灵,在湿度、温度近乎苛刻的呵护下,慢慢苏醒,逐渐沉淀出醇厚的质感,散发着温润内敛的光泽,恰似岁月精心雕琢生命,留下独特而迷人的韵味。天然生漆具有干燥慢但附着力强、耐久性好的特点。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匠人会在漆房内放置木炭等吸湿材料,调节湿度,温度过低时,会采用小火缓慢加热的方式,促进漆层干燥,但温度又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漆层表面起皱。每一层漆的干燥时间根据季节和环境不同,短则两三天,长则一周以上,匠人们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把握。
髹饰,最为精妙之处,“福犀”之名便源于此。匠人以刀为笔,在漆面上刻下灵动的花鸟时,那鸟儿似要振翅高飞,啼鸣于山林之间;那花朵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雕刻的巍峨山川,峰峦叠嶂,似有云雾缭绕其间,让人仿佛能听见山间清泉流淌的声音,每一处细节皆蕴含着匠人们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炽热的热爱。戗金技法是在髹好的漆面上,先用针或刀具刻出图案线条,然后将金粉或银粉填入线条内,再进行打磨。经过戗金处理的漆器,在光线照射下,图案线条呈现出熠熠生辉的效果,与漆底的温润光泽相互映衬,更显华丽高贵。填彩则是在刻好的图案凹槽内填充各种天然颜料,每种颜料的调配都有独特比例,填充后需多次打磨,使色彩与漆面完美融合,呈现出丰富而鲜艳的视觉效果。有时,还会镶嵌贝壳、金银箔等珍贵材料,经精心打磨,在光线映照下呈现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视觉效果,恰似犀牛皮纹理,神秘高贵,“福犀”之名由此而来。当指尖轻滑漆器表面,能真切感受到雕刻线条的起伏与镶嵌材料的质感,这种多感官的独特体验,让“福犀”漆器在漆艺之林独树一帜。
脱胎漆器作为“福犀”漆器中的重要品类,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品类丰富多样、五花八门。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尽显大气磅礴;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生活用品,贴近日常生活。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郭沫若先生曾作诗倍加赞誉,称赞它“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2006年,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
在漫长岁月里,闽清“福犀”漆器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一路前行。往昔,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从精致餐具、茶具,到华美的首饰盒、屏风,处处彰显主人品位与地位。如今,尽管现代工业产品充斥市场,“福犀”漆器凭借独特魅力,在艺术舞台持续绽放光芒,作为礼品传递美好祝福,作为收藏品被艺术爱好者珍视,成为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瑰宝。
福州市福犀漆器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扎根梅溪镇钟石村,法人许德越深耕漆器领域多年,曾获得“福建省漆艺大师”称号,堪称中流砥柱。他的漆艺作品20余次获全国、省、市奖项,其创作的《虾趣》《马王堆漆画坊》《花开富贵》《飞天漆碗》等作品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精彩绝伦,风格或大气磅礴或小家碧玉,气韵流动,姿态万千,令人流连忘返。他主导创作的大型脱胎大花瓶《吉祥如意》通高260厘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剔犀”漆器。该作品采用传统的剔犀制作工艺,历经制模、裱布、埦灰刷推光漆等技法,耗时48个月精心打造完成。它是仿大宋皇家的漆作,以如意云纹、卷云纹、山纹为主要纹饰进行设计,既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又融入了创新元素,是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具体体现。此外,许德越还凭借对漆器非遗技艺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应用,发明了“漆器手机外壳”,获实用新型专利。这款手机外壳将传统漆艺与现代科技产品巧妙结合,其精美的图案与温润的质感,满足了现代人对个性化、文化内涵的追求,一经推出便受到年轻消费者的热烈追捧,成功拓宽了“福犀”漆器的受众群体。他的“铜胎漆器制作工艺”荣获发明专利,该工艺通过优化材料与制作流程,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为大规模生产高品质漆器提供了可能,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为古老的漆器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许德越等匠人的努力为闽清“福犀”漆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下,“福犀”漆器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此时,当地政府与有识之士纷纷行动起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现场演示、手工体验,让更多人领略“福犀”漆器魅力;扶持传统漆器作坊,为匠人提供展示平台与创作空间;鼓励创新,推动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融合,让“福犀”漆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闽清“福犀”漆器,这颗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文化的光辉。它从过去走来,穿越时空的隧道,将美好的祝福与精湛的技艺传递至今。在未来,它也必将如同一颗启明星,引领着传统漆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梅邑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