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5年3月14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按日期检索

三月 2025
3
4
01
0203040506708
0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生态画卷

□ 作者 薛兴灵

在岁月的长河中,故乡始终是我心灵的归宿,那里藏着童年的记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我对自然的深深眷恋。

去年暑假,我回到了大山里的故乡。傍晚,我沿着村里的水泥路向山里漫步,老人们坐在千年红豆杉公园纳凉,斑驳的树影在他们脸上摇曳。路旁的杉木、松树和毛竹愈发郁郁葱葱,蝉鸣此起彼伏,潺潺的泉水声与石蛙的低鸣交织,奏响自然的乐章。这里山清水秀,处处是天然氧吧,令人神清气爽,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溪流清澈见底,喝一口,沁人心脾,仿佛能找到童年时的纯净与美好。

然而,记忆中那随风飘散的炊烟和饭菜的香气已不易寻觅,取而代之的是风力发电机的转动声、太阳能路灯的闪烁和游客的欢声笑语。三三两两的游客背着相机从身边经过,民宿的招牌在绿树的掩映下时隐时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惬意与放松,尽情享受着这片山林带来的宁静与美好。走在眼前宽阔的水泥路上,我不禁回想起童年时在这条泥泞土路上砍柴的岁月。

彼时,暑假来临,我们便每天结伴你追我赶地进山砍柴。一路上,欢声笑语在山林间肆意回荡,常常惊起各种小动物:五彩锦鸡高声啼叫,扑棱着翅膀飞向远处;野兔从草丛中蹿出,山麂在眼前一闪而过,这些瞬间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家家户户都依靠土灶烧火做饭,每到饭点,屋顶上升起的缕缕炊烟,是乡村生活最具烟火气的画面。饭菜的香气随风飘散,温暖了整个村庄。土灶里,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火苗宛如欢快的小精灵,煮熟了香喷喷的五谷杂粮,也烹煮着一家人的温馨时光。锅里炒着的是自家种的纯天然蔬菜,每一口都是 “家的味道”。母亲忙碌而温暖的身影在灶台前穿梭,父亲的脸庞被火光映得通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新鲜的蔬菜,喝着柴火煮的热汤,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是故乡独有的温暖记忆。

而这样的温暖记忆,不只定格在一日三餐的烟火气里,更藏在冬日雪地的童趣里。最难忘儿时那个大雪天,雪花如柳絮般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我和赵华还有弟弟们裹着厚重的棉衣,活像一个个圆滚滚的小雪球。我们手中拖着自制的捕鸟工具,在松软的雪地里艰难潜行。来到房屋边那片静谧的竹林,这里一直是鸟儿们温暖的栖息港湾。几只麻雀瑟缩在被冰雪压弯的毛竹枝头,黑豆般的小眼睛警惕地打量着我们。我们轻手轻脚地支起竹筛子,撒上一小把谷物作为诱饵,而后像等待猎物的小猎手,屏息蹲伏在冰冷的枯枝旁,眼睛紧紧盯着竹梢与筛子,目光和呼吸仿佛都被冰冻住了。

不多时,一只麻雀被谷物吸引,从竹枝头冲向地面。它一步一啄,快速啄一下谷物便迅速抬头,四处张望,警惕的目光如特工般扫视四周。犹豫再三,终究抵不住谷物的诱惑,缩着脖颈悄悄靠近筛子边缘。终于,一只小点的麻雀完全踏入了筛子,另一只则停在筛子边上。我屏住呼吸,心提到了嗓子眼。赵华 “嗨”了一声,筛子“唰”的一声落下,两只麻雀在筛子里上蹿下跳。我们欢呼雀跃,竹枝上的冰条被震得哗哗地往下落。

麻雀不停地在我们手上辗转扑腾,羽毛在雪光中闪着银光,身子发抖,眼睛满是惊恐,掌心能感到它们的心跳。我轻抚羽毛,心底想起昨天书上看到的“鸟儿是属于天空的,它们理应自由翱翔”。便问赵华:“放了它们吧?”他看了看麻雀:“它们抖得好厉害……”我松开手掌:“让它们回天空吧!”麻雀掠过阿德鼻尖,抖落碎雪在他脸上。麻雀飞向枝头,阿德也松开手掌,一声清亮的啼鸣穿透雪雾,在记忆里凝成永不消融的冰晶。

这些童年的记忆,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用时光的丝线串联起我对自然深深的热爱与敬畏。时光如白驹过隙,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那些曾经触手可及的自然之美,正悄然发生着令人痛心的改变。如今,水泥路蜿蜒如带,故乡虽然是漫山遍野的绿色,仿佛一片天然的绿色海洋,鸟儿的歌声此起彼伏,溪流清澈见底,呈现出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生态乐园。

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曾经宁静无污染的环境,如今已被风力发电机的转动声、太阳能路灯的闪烁和游客的欢声笑语所取代。曾经岁岁飞雪至,如今数载雪踪杳,少有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小溪的石斑鱼和大乌龟也难觅影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据村里老人说,由于游客的增多,垃圾的产生量也大幅上升,每年村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清理。而且,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随意践踏草坪、攀折花木等,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眼前的利益让我们有时会忽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经济收益而忽视了自然的可持续性。每一次对自然的敬畏,每一次对生态的守护,都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在我们的故乡,虽然还没有受到如此严重的污染,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据专家预测,如果不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未来50年内,全球将有约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留给后代的将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暮色四合时,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啼鸣,在山谷间荡起层层涟漪。我沿着大路往回走,途中捡起了路边游人丢弃的白色垃圾。一路上,我竟然捡拾了两捆用藤条捆绑着的垃圾。我郑重地将它们带回放入垃圾桶。虽然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举动,但我明白:“生态文明的画卷,不仅需要自然的笔墨,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守护之手。”

据研究,一个人每月减少1公斤垃圾的产生,一年就能减少12公斤的垃圾排放。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减少垃圾的产生,那么将是对环境保护的巨大贡献。当我快到家时,萤火虫提着灯笼在芦苇间穿梭,红豆杉的影子在月光下舒展成水墨。这宁静的画面,仿佛是大地在回应天空的召唤,文明在倾听自然的心跳。当我们学会像红豆杉般扎根大地,像溪流般顺势而行,生态文明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自然之美。

心灵语丝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