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米船,其学名为雀船,头尾呈尖形,底呈尖圆形,肚大呈流线型,活像剖开的鱼体下半部分。由于流线如鱼体形,驾驶灵活,风与水对船的阻力小。下水日行程一般40公里,平水区上水顺风扬帆,航速几与汽轮相当。雀船在平水(闽江水口以下至马尾)航行,只需二人驾驶,艄公掌后舵兼划左舷桨,上水时兼撑右舷篙,同时扬帆把向;帮工伙计撑划右舷桨,上水时兼撑左舷篙。闽清米船(雀船)具有省工省力、快速灵活的优点。
过去闽清人“去上府”撑米船所选之船只,都是雀船,且是中小型。每艘载重量2.5—5.5吨。船长9—10米,面宽2—2.5米,底宽1.3—1.5米,高0.85—1.0米;配有舵、桨、篙、帆及“篾笍”(纤绳)等工具;船工2-5人。
“去上府”是何意思?这要从古代福建行政区划说起。宋雍熙二年(985年),福建设福、建、泉、漳、汀、南剑6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共八个同级行政机构,自此福建号称“八闽”。明洪武元年,福建全省改设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因此,历史上福州及闽清人习惯把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四府称为“上四府”。“去上府”就是过去闽清及福州人前往延、建、邵、汀“四府”的俗称。
闽清地处福建省中东部,闽江下游。福建母亲河——闽江横贯闽清29公里,且闽清及往下至福州都属平水区,所以闽清先人很早就利用闽江开始发展船运事业。
民国十年《闽清县志·交通志》载:“闽清县外接大江,距省一百二十余里。旧有大帮船十三艘直驶福州,夜发晨至,运货载客,绰绰有余。复由福州驶回闽清,遇西风数日至,遇南风一日可达县口。现有平水小船数十艘,即不遇风,由省两日亦可抵县。”[参见民国十年《闽清县志·交通志》,1988年版,第268页]此记载充分说明,闽清人利用闽江航道船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省城福州来往密切并便捷。
据有关史料记载,闽清人“去上府”撑米船谋生始于清中期,而盛于清晚期和民国时期。其足迹遍及闽江上游沙溪、建溪、富屯溪三大流域,鼎盛时期有上万闽清人依托“去上府”撑米船谋生。
民国十年《闽清县志·交通志》载:“闽清有麻雀船千余艘,驶往福州运盐及货,分赴南平、尤溪、永安、沙县、建瓯、上洋、顺昌、将乐、泰宁、建宁等县,复由上游各县采买米谷后下省售卖,设有上下船帮局。”[参见民国十年《闽清县志·交通志》,1988年版,第268页]又载:“南洋之侨民以千计,而沿江上下游操舟楫营商业者,亦以万计。此皆十年以前所未有也。”[参见 杨宗彩《重修县志序》,民国十年]这些记载说明,清末民国初期,闽清人“去上府”撑米船营商业已是何等鼎盛!
浦城“三山会馆”和福州“闽清会馆”的兴建时间,是对闽清人何时“去上府”撑米船谋生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山”是福州的别称。据考证,浦城“三山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从该会馆正门上方阳刻“圣母宫”及左右边门上方阳刻“海宴”“河清”字样和馆内主供“妈祖”神祇,便可清楚地看出,浦城“三山会馆”是为保护包括闽清在内的福州地区在建溪及浦城一带操舟楫者之利益而兴建的。由此可以推断,包括闽清人在内的福州人到建溪及浦城一带撑米船谋生,在清乾隆、嘉庆时期就已相当活跃。
现保存尚可的福州“闽清会馆”,其建成时间有明确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福州“闽清会馆”位于福州台江“闽清街”附近,规模宏大,原面积1250平方米;会馆建成不久,还兴建一座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保安堂”。福州“闽清会馆”及其“保安堂”,主要是为停泊在福州的闽清米船工服务的场所。此亦很好地说明闽清人“去上府”撑米船谋生,在清中晚期已是相当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