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5年2月21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按日期检索

二月 2025
3
4
01
0203040506708
0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觐见闽清古厝

□ 作者 池宜滚

前些日子,我专程到桔林乡后洋村,“奔现”张天福先生的祖厝——砖坪下厝。

这是一栋建造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农村四合院,已历经150年风雨,至今岿然立于山间。

桔林乡文化站的刘小光老师为我们现场讲解。古厝“隐藏”在一个半山深谷的东面山坡下,后山高耸。刘老师说,这座房子位于飞凤来翔的地形上,背后主峰是拱着的凤身,两侧屏风一样的次峰则是凤翅,凤颈下探,准备停栖的样子,老房子就建在凤头上。经此指点,果然十分形象。刘老师用激光笔打着老厝两侧外墙上悬空挂着的木阁楼说,这左右吊楼作凤翅的象征,以应合风水内涵。

这是桔林乡张姓的祖厝,也是茶学界泰斗、百岁茶人张天福祖居,但并没有以建房者或名人命名,而是因位居全村办公共事务的一个大砖坪下侧,简朴地叫作“砖坪下厝”。古厝占地面积达1575平方米,建筑整体为典型的四合院模式,包括一前埕(户外平地),一前庭(天井及两侧通廊),一正栋(前后厅及厢房),一后院(后天井及两侧闺阁),两吊楼(院墙外侧上段悬空阁楼),典型的闽派建筑风格,大到建筑结构,小到雕刻细节,都保持相对完整,呈现出宏伟端庄,古朴典雅的景象。

步入老厝前埕,刘老师就开始如数家珍。他从入户的虎头门正下方五级台阶开始介绍,为什么采用单数(传统文化中,单数象征男性),并突出讲解了大门外墙处左右两边斑驳的门联:宴重琼林世泽长,书成玉海家声远。它们既蕴含着福宅主人对未来的深切祈盼,且作为子孙们的字辈排列。充分揭示了建房者的别具匠心,处处融入文化讲究。

大门青砖砌就,拱顶造型,十分厚重气派,配有厚重的实木门扉,具有防御的实用功能。外门框两侧腰线处各镶嵌一个石构件,是安装格栅门的上轴臼,其上端分别雕刻着佛手瓜与葫芦,荔枝和乌龟的造型,寓示门纳平安福禄,喜迎吉祥遐龄。推开大门后,刘老师着重给我们介绍了门龙(固定大门的上横框)及刻成鲤鱼形状的门龙针(钉住门龙的木构件),寓示年年有余及鱼跃龙门。二重门(屏风门)只留下一个框,框柱则用两块很违和的红砖支撑。刘老师遗憾地说,原先的柱础十分精美,被人用千斤顶撑起来偷走了。宅主人就用砖块将就着垫一垫。天井居中,连接屏风门与上厅堂台阶的青石甬道,则是用上凸的青石板铺就,形同龟甲脊,除了寓意龟寿延年,也是便于排水、冲刷泥沙,保证内院干燥保洁。

当我们驻足于厅堂,刘老师的讲解就细致而丰富了。他指着四面的屋瓦斜坡,告诉我们雨天里,四侧屋面的水就往天井汇集,是为“四水归堂”,即常说的肥水不外流,象征纳水纳财,家享富有。马头墙由中间往两侧一垛更比一垛高,象征一代更比一代好。马头墙侧面的砖雕与彩塑,自建房到现在,均保留完好,当时使用的颜料全为矿物质,至今鲜艳。天井侧廊屋面与正栋檐下有高低差,便左右各设一垛精美的女儿墙,防止雨水飞溅到地面。这里的女儿墙中间镂空出一道空格,以增加采光和透气,墙表浮雕吉祥人物。正厅压廊的是几条丈余长的青石板,想来这种巨型条石,从开凿到运输,都极为不易吧?偏偏体现着房主的财力与气派呢!

与压廊石对应的屋檐下,安装着细长圆形帘木,用于悬挂布帘,盛夏之季,可挡夕照的酷热,可见当年主人对生活品质十分讲究。帘木上方供着一根方形尺木(俗称“丈歌”)用歌谣的形式刻录着整座房的结构图和尺寸,既是整栋房子的密码备案,又是木工师傅的象征,要恭敬保存,一旦什么部位毁损,可以据此修复。

关于厅堂,更是处处玄机了。光两侧7对厅柱的石础,就造型各异,上面的花纹与浮雕,都不带重复的。刘老师说,以前建大宅院,用工庞大,石匠、木匠,要先开工三年,把重要构件打造出来,才开始正式建房,这样主体与重要构件安装才可以同步展开,确保在一定时限内把房子搭起来。至于精雕细琢处,更是长年累月,边建设边完善,动辄十几年、几十年。

正栋两侧,是各房、各辈人的住室了,因为一层房子接地,为了避免潮湿,要铺上木地板,这样室内地面就比厅堂实地高出几十厘米,入室就要踩一级台阶。前头房屋门口排着长方体单级石阶,后侧门口则是半月形的,方的象征男性,弧形的象征女性,这样男性女性区分明显,客人来了就不会轻易走错,从而引发礼仪之争。这些精美的独立石阶与柱础倒没有被破坏或流失,许是与它们十足的分量有关,倒是幸事。

厅堂正中,排放着一张古朴的长案,这是供桌了。桌面为厚实的珍贵实木,支撑着它的是镶嵌着吉祥“卍”字纹的边柜,呈现出贵重庄严的氛围。刘老师反复强调,不要拍照展示,不要细说材质,传播出去了,就怕被有心人“惦记”。这实则也是一个两难的处境,一方面需要被活化,一方面保护力度又跟不上。

正厅背面的后厅,则较为阴暗,这是为主办丧事的场所,显得一股子神圣又隐晦的气息。后厅朝后又延伸出了后院,两侧厢房与后面的山墙,围合出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典型的“四角天空”。厢房一楼为厨房、餐厅等功能房。二楼是小姐闺阁,临天井侧为走廊,以休闲的长排靠背椅为凭栏,名曰“美人靠”,乃未出阁女孩们平日赏景活动的场所,内侧是她们的闺房。虽说闺阁有楼梯通到厅堂,但平时仅供女佣与女教导上下,五岁以上的男性均不能涉足,女孩子们也仅有出嫁之日,才可以从中走下来。以前女生被保护与禁锢之严,实是今人所难想象的。后山墙特别高大,居中醒目地浮雕一本书册图案,极为明显地激励勤学上进。但已在岁月的侵蚀之下,剥落近半,只依稀地烙印着悠久的耕读传承。

这座古厝,被赋予鲜明的“福”内涵,最突出的元素是长寿和富贵。时下其子孙,90高龄及百岁以上的仍有数人,从此走出的历代官员、学者均多。最具有综合性与代表性的当为张天福先生。身为福建当代茶界泰斗的他,虽说并非出生于此地,但他的生父却是在此出生并成长。老先生百岁之时,还特意回祖宅宴请父老乡亲,并叮嘱妻子,在他过世后仍要时常回来走动,保持与老家的密切联系。由此,它作为张天福祖厝更加闻名遐迩。

我凝视着这宏伟而又古老的建筑,感觉它像一位充满故事的老人,也正在凝视着我,凝视着世间,无声地倾诉着无限话语。顺着它的目光,我似乎明了它要告诉我们的一切。其中有传承的力量和意义。一幢百年老宅,从建设时候的精心规划与打造,就承载了一代人的无尽心思和心血,他们把所有的理想、愿景和追求都揉入其间,融入生活,揉入传承,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认真严谨地落实下来,经世不衰,让家庭保持繁盛。

它也在告诉我们,家族荣耀的塑造与珍惜。它本身就是家族兴旺的里程碑,深宅大院,富甲一方,耕读不辍,世代成器,福泽绵延,累世繁华,成为当地的传奇与地标。当然,它也在倾诉世道的沧桑,历史曲折蜿蜒,人事起起落落,老宅从规整肃穆,到老化损伤;从人气蒸蒸,到人去楼空;从精雕细琢,到人为偷窃凋敝;从豪门大宅,到冷清落寞,似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轧的面目全非。时代大势变动,人性复杂交织,它洞见般呈现一切。

它也凝望着远方。旧为私宅深院,如今却成为乡村名片与景致,容许我们走进、深究、解读。亦如孤独者人,喜欢有人到访,喜欢听取与诉说一生见闻。我们就盘桓在它身侧,叩问一步一景的历史细节,聆听每一段时光的故事,探讨它的前世今生与明天命运。它虽老迈之姿,却依然盼望什么时候燕雀归来,什么时候能人流潮起,什么时候能荣光再发,什么时候能旧貌新颜,什么时候活力重焕。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更是深度点明:“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这些精辟而迫切的话语,都能够在一幢张家古厝里一一印证并读懂,并让我们不断深思与反省,从而油然涌起一股责任感和动力。可我们轻轻地脚印,能不能在不断重复中变得清晰有力,还是如落过此地的粉尘,随风而去?一切只能留待时间,留待乡村振兴的一股又一股春风来揭晓。

梅邑探古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