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穷凶极恶的匪特,中共闽清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武装力量,在军分区主力部队全力支持下,与全县人民一道,展开了大规模剿匪斗争。从1949年9月底至1950年7月,闽清组织开展三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剿匪战役。
1949年9月28日凌晨1时,于闽清匪特制造“十一都事变”一天半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吴立批即带领分区特务连120多名指战员抵县剿匪。为肃清内奸,消灭隐患,剿匪部队于28日清晨6时控制收缴了驻防在一区区公所(驻地白樟)的一区分队长黄德秋(1912~1951) 。黄德秋是闽清六都湖头村人,曾任国民党乡民代表、积谷仓保管主任、玉文镇镇长等职。1948年8月中旬,率所属镇自卫队兵20多人枪并收缴自卫枪支起义投诚,接受吴盛端领导的闽清县游击大队收编,编入游作浦(同期投诚)中队,任分队长。9月4日,闽清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任闽清一区(驻地白樟)区分队队长。“十一都事变”前,游作浦与匪特刘我惠、俞贤霖暗中勾结,阴谋叛变。黄曾两次参加游作浦召开的秘密会议,知道游作浦的叛变阴谋,没有向组织汇报,但也没有跟随游作浦叛变。1951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旋即又被判处死刑并被执行。1986年,经闽清县人民法院复审,宣告黄德秋无罪。
9月29日,军分区吴立批副司令员和县委书记袁翟、县长司守行进驻六都“朴庐”(五区区公所驻地),成立县剿匪总指挥部,同时派刘鸿钟(闽清原城工部地下党负责人之一)带领40多名老游击队员分赴十一、十二都及附近一带侦察匪情,并侦知大部分匪特逃上柯洋山。
9月30日0时,剿匪行动开始。军分区剿匪部队、县大队、县公安局干警共200多人,兵分三路:一路从王洋(今塔庄王洋村)进兵,下插溪坪(今上莲乡溪坪村),堵截池园洋头及店前各要道;二路从六都坂西进兵,正面追击躲上柯洋山匪徒;三路从十五都清溪乡进兵,堵截柯洋山通往池园、丽山、“观音隔”等通道。然而,狡猾的匪特凭借地理熟悉,又从柯洋山迂回到十一都池园,据守在池园过溪炮台山上。30日下午,解放军剿匪部队一个分队自柯洋山下来追剿到池园,遭到固守在池园炮台山匪特的猛烈狙击后驻进池园井后红红寨。当晚,县剿匪指挥部重新部署兵力。次日对池园炮台山匪徒发起猛烈攻击。
10月2日,经两天围剿、堵截和追击,游作甫、黄勤安、刘昌桃等六股股匪全部被击溃,共歼匪210多名,其中当场击毙7名,活捉51名(含伤匪32名),弃械投降100多名。
但此役由于是秘密行军,当地不少群众不明真相,误认兵为匪,纷纷逃避进山,造成鱼龙混杂,错抓了100多个进山避祸的无辜群众,刘昌桃、黄勤安等几个匪首反从纷乱中寻机逃脱。
“柯洋山包围战”结束后,军分区剿匪部队于10月3日即撤回分区。闽清匪特得知剿匪部队返回分区后,气焰更加嚣张,并于10月7日制造了“坂茶惨案”。
10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某部三〇支队来县协助剿匪。10月中旬,县人民游击队正式整编为县人民武装大队(简称县大队),除将各区分队并入县大队外,还选拔吸收优秀青年入伍,县大队人数增加,战斗力增强。10月下旬,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出关于继续以剿匪为中心,剿匪与反霸、减租减息等各项任务相结合的决定。
10月底,全县组织开展匪首追歼战。解放军三〇支队在县大队、公安队配合下,分赴十四都金沙、美菰林和六都柯洋一带清剿股匪,并以追击匪首为重点目标。
12月23日,大匪首游作甫被追击后逃到十二都石磨溪,穷途末路,自杀身亡。同月25日,大匪首刘昌桃走投无路,在张建勋(原国民党乡长、解放前夕投诚收编任四区分队长)劝降下到四区区公所缴械投降。同期,在金沙、柯洋活捉匪徒3人,在闽江南岸长门山击溃余焕盛股匪并击毙其部下匪徒1名。至1949年12月底,包括“柯洋山包围战”在内,闽清已歼股匪计7股320人。不久,解放军三〇支队离开闽清调回野战部队。
1950年1月中旬,为全面彻底剿灭土匪,中共闽侯地委和福建省军区第四军分区决定调整兵力部署,并在土匪多的地区成立剿匪委员会以统一指挥剿匪工作。4月底,分区警备团一营官兵在警备团政治部副主任宋林贵带领下进驻闽清。
5月1日,县剿匪委员会成立,成员有宋林贵(警备团政治部副主任)、陈田琯(警备团一营营长)、袁翟(中共闽清县委书记)、司守行(县人民政府县长)、狐文德(县公安局局长)、李常德(县大队副政委)、陈德胜(县大队大队副)。宋林贵任县剿匪委员会指挥,袁翟为书记。
与此同时,全县五区都成立剿匪指挥所,其成员由各区分委书记、区长,区分队分队长、指导员,公安员,县大队或警备团营、连长组成。区剿匪指挥所指挥由警备团营级领导或区分队长担任,书记由区分委书记担任。其中,二区、三区剿匪指挥所指挥分别由军分区警备团一营营长陈田琯、副营长张汉武担任。
县剿匪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开展清剿匪特行动,并以雄江西山、半岭为清剿重点。当时,闽清股匪经“柯洋山包围战”和“追歼匪首战”两役后,纷纷逃往崇山连绵、地形复杂险要的闽清雄江西山、半岭一带。为加强这一地区剿匪领导,县清剿委员会专门成立西山剿匪指挥部,并抽调剿匪部队和工作组分驻大雄、半岭、凤凰池、西山、芹洋五地区,同时开展大清剿。5月上中旬,在西山、半岭等5个驻剿区,先后烧毁匪窝17处,活捉匪首、匪徒37名。由于剿匪部队连续不断地搜索追歼,匪徒纷纷向尤溪边界石磨溪、南平边界长源山、闽侯边界大小箬等处逃窜,造成西山地区无匪可剿。5月下旬,为使匪徒产生错觉,决定设“空城计”,撤销西山剿匪指挥部,并撤离全部剿匪部队和工作组,仅组织当地民兵自行加哨防范。与此同时,加大县内其他地区剿匪行动,组织兵力分头进击,并加强政治攻势。此期间,匪徒又被击毙、击伤13名,投诚自新82名。
西山“空城计”果使匪徒中计。1950年7月,余本忠、余焕盛、朱祥干、黄勤安、黄吓勤、陈宗丰等九股股匪,遭到县剿匪部队穷追猛打之后,先后又逃至西山、芹洋一带,并陆续登上半岭八角仙峰营地。县剿匪委员会研究后,决定对西山土匪开展第二次大围剿,并兵分四路:一由县公安局干部陈品周协助半岭、雄江驻剿部队和分区警备营主力,主攻八角仙峰;二调二区东桥驻剿部队防守通往芹洋村关卡;三请求古田县莪洋、弯口驻剿部队配合堵截通往古田县境三条道路;四调驻扎县城的县大队1个连及三区区分队,占领东西南方位制高点。
7月17日,经三天四夜激战后,第二次西山大围剿胜利结束。此次大围剿彻底打垮了余本忠、余焕盛、黄勤安、黄吓勤、陆华仁、陈宗丰、刘昌良等九股土匪,共歼匪247名,其中俘虏87名,缴械投诚141名,击毙7名;匪首黄吓勤被打死,匪首黄勤安、余本忠被打伤后逃脱;缴获轻机枪2挺,各种长短枪204支,子弹5000余发以及电话机2部、印刷机1架。至此,闽清山上大股股匪和匪特武装已基本肃清,闽清大规模军事清剿匪特战斗基本结束。
1950年8月后,闽清剿匪工作改由县公安局负责,并由县公安队、县大队、各区分队配合各乡民兵,继续开展清剿工作。同年10月,大匪首黄勤安被追击后,潜伏在三区美菰林天然林中,被当地民兵活擒。至10月底,又俘获匪首许吓木、陆华仁及匪徒48名,匪自新41名(包括匪首余焕盛、陈宗丰、余祥干),缴获各种枪支27支。
从1949年9月28日开展军事大清剿至1950年11月15日,闽清县累计歼灭股匪25股(不包括小股匪)、匪徒2000多名,其中战场上匪被击毙及伤重致死47名、活俘350名、缴械投降459名,匪司令以下、中队长以上匪首及骨干107人被击毙、俘虏,缴获轻机枪16挺、长枪524支、短枪165支,并破获6起反革命特务组织。闽清匪特分子的复辟图谋被彻底粉碎。
梅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