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扁担三尺三,上山下田把粮担,走起路来两头抓,换取生活腰不弯。”在老家的村子里,每听到这首打油诗,我会想起家里的扁担,也会想到我与扁担的一些往事,情深意长。
扁担,本义是指人用肩膀挑东西的一种竹制农具。它是一根半圆长方条形。从外表上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普通的象长长的“一”字。从材质上来看,多用毛竹制成,既结实耐腐,又有弹性,不易折断。一担能挑起几十斤或者几百斤的货物。使用起来,简单方便,是农民运送货物最简单的农具之一。
我对扁担的认识,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读到《朱德扁担》一课。那是1928年井岗山革命斗争困难时期,红军为粉碎敌人的封锁,解决战士们吃饭问题,朱德军长带领战士们下山去挑粮食。当时战士怕累坏军长,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朱德知道后,又去老乡家里买来一根毛竹,连夜做成一把扁担,还在上面刻上“朱德记”三个大字。第二天,朱德又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了,战士们非常感动。从此,朱德的扁担故事传开了。
流水无痕,岁月留香。小时候,我对扁担的认识模糊,自从读了《朱德扁担》一课后,对扁担的认识逐渐明朗。每每看到父母亲一天到晚,挑来挑去,忙个不停,就是靠着一把扁担,养活全家。
后来,我对扁担有了直接接触。是跟着父亲背米糠开始。那时,大队有个粮食加工厂,距离我们家五六百米。家里的大米用完,一般由父亲用扁担挑着一担稻谷去加工成大米,再由父亲挑米回家,我则背着一小袋米糠跟在父亲后面走。
但是有时候,需要加工稻谷两担,谷糠比平时多出一倍。如果再用肩背回家,恐怕我背不动,父亲只好把谷糠分成两小袋,递我一把小扁担挑回家。
那年,我刚好十二岁。初次挑担。开始可以勉强。但走了一段路程后,感觉担子沉重。途中,父亲几次回头问我是否挑得动,我实际上肩膀很痛,却咬咬牙说“顶得住”。直到扁担压肩喘不过气来,坐下休息。其实,此时父亲早把两担大米挑到家,我还在半路上。父亲只好返回,把这担谷糠也挑回家,这时,天色已晚了。回到家里,我感觉身上酸痛,解开衣服,肩膀红肿,十分疼痛。母亲心生可怜,放下煮菜,随后用手蘸上几滴红酒,帮我擦摸肩膀。听她说,红酒擦肩膀,可以消炎解痛。
晚饭过后,在柔弱的灯光下,奶奶告诉我,父亲在我这个年龄,早已跟着爷爷上山下田。后来,爷爷早逝,十六岁的父亲就是用一根小扁担挑着一副货郎担,走村串户叫卖,来养活奶奶和你叔叔。今天,父亲递你扁担,希望你像他一样,锻炼肩膀,将来能担当家庭生活。
十六岁那年,学校放暑假,我就跟着生产队里的大人们去山里挑柴块。
俗话说:“山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条长长的山路,弯弯曲曲,凹凸不平。在挑柴劳动中,我会注意观察山路的地形路况,及时变换扁担挑担姿态。上坡路段,人要从低处向高处爬,柴担上翅后沉。这时,用右手紧紧摁住扁担头,左手拉紧后面柴架往上提,不让扁担下滑。然后,浑身吃住力气,稳步向上爬行;而下坡路段,人要从高处往低处走,出于身体惯力作用,人的脚步下山变快,要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握紧柴架,不让扁担摇摆,否则碰撞路边山壁或被树木拖拽,引起脚跟站立不稳。
爬坡过坎,挑到山顶,放担休息。此时天高云淡,夏风吹拂,人爽身轻。回头看看那些行走于山间小路的男子汉们,身强力壮,扁担一晃一悠,很有音乐节奏,汗水湿透衣衫,却有说有笑,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扁担长,扁担短,长长短短,短短长长,接二连”一把小小的扁担,不知浸透着多少人的辛苦汗水,承载着多少人的生活希望。今天,我站在时光的星空里,依旧领会着这把扁担给我的智慧,给我的勇气,给我的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