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3年2月3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漫话塔庄地名与家国虎丘文化 梅邑说梅 闽清俗语集锦(十二) 船尾仔(下) 钟石山之春韵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梅邑说梅

□ 作者 池宜滚

郑新润  摄

闽清称梅,邑为县域旧称,两字组合,简约又深刻地揭示了地域与梅的深厚渊源。县内蜿蜒百里的母亲河叫梅溪,旧传古时候沿岸多梅,由是得名。南宋时朱熹几番游历闽清,惊艳于夹岸皆梅,一波倒映,欣然于溪口崖壁题写“梅溪”二字,为当地加持了满满的梅韵。从此有了从溪到村、镇、县的“梅”系列命名——梅溪、梅埔、梅城、梅县。

作为土生土长的闽清人,我识梅却晚,因梅邑一度无梅。史志清晰记载,唐宋时当地多梅,朱熹所见必也如此,但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时的知县姚循义一到任就四处寻梅,还留下了叹惜梅邑无梅的《寻梅歌》,但犹记述听闻了县学宫中遗有宋梅数株,他最终见没见着,宋梅灭失于何时,均已无可考。到得当代,人们多已习惯了梅邑无梅。如此,我们自难识梅、知梅了。我早年所见的梅花,都在闽清之外。近的有邻县永泰的果梅(蜜饯),远的是待在上海时游览私家园林看到了腊梅,出差北京时在下榻酒店看到结了果实的红梅树。

钟情多在深比优选中产生。梅不是孤芳,常与松竹同列,谓为岁寒三友。璐憬在她的“一方见地”里专门将梅花与茶花对比。她说梅花是烈士,茶花(梅)是君子。梅花热烈而凄美,如慷慨成仁的花火;茶花绚丽而坚贞,如坚韧顽强的霞光,但茶花多了一树的绿叶而显得柔和,反倒让人忽略了它的风骨。最有可比的是菊花,但它的尽头却是“我花开后百花杀”,太过绝烈。我更愿意扯进福建的山樱花,它们同样经冬耐寒,同样花叶不见,同样绚烂如火,同样艳绝春光,同样陪我们翻过冬天的严寒达及春天的丰满,但惜科野性了点。唯有梅纳入了闽清的县域属性,与我们两相执着,成为最终优选。

自来有些可缺,有些缺了便会伤痛。我们不缺美,缺的是梅,它暂无可代。县为梅邑,梅为县花,它之于闽清人,是类似于基因一样的元素,岂能长期没有?为弥补遗憾,闽清人便经常引种,但很长一段时间均成果不佳。闽清的梅花何以古盛后无?一类说法是因气候变暖,不再适合梅花生长,逐渐枯灭。尤其是在建陶等高排放工业迅猛发展的那些年,确感受到气候暖化得厉害,一度有了“梅城不入冬”的现象,喜寒冷的梅花自是难以成长。但城关和低海拔的城镇气候转暖是事实,海拔七八百米以上的高山乡镇,应该是适宜于梅生长的,却也了无梅踪。这就不得不说另一大原因,那是植梅经济效益不显,遭人们放弃、忽视终至于绝迹。同样地理气候环境的永泰梅林成片,而我们却没有,提示的无非是产业发展和人们选择的结果。

好在闽清人足够深情,对梅不弃,引种不休,终在溪埔侧畔、公园绿地、广场路边,渐渐成活了一些,有的还间或开出花来。这是希望,但不明朗,大部分梅树半枯半荣,有的还过度修剪成扫把头,能否有繁花归来,是受质疑的。有说是品种没选好,有说是因为选用土壤太随意,有说是种管技术不专业,但发展总有个过程。近年,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强化,城乡环境提升,引种梅花的力度更大了,一些温室气体排放大的企业,或淘汰转型,或改烧天然气,局地气候开始改善,季节分化重新明显了起来。对种梅的选种、选地、选土和管理等也多了注意,有几处梅树成长得不错,冷冬时节,也时而惊艳一方。对梅邑而言,这是花开,也是光明。

梅邑复有梅,县花又开花,不仅还原风景,也成为慰藉和信心。目前闽清的梅花尚算丰富,最多的是能结果做蜜饯的红梅,与永泰县盛行的一个品系,它们树体高大,植株旺盛,开起花来一簇簇的,壮丽馥郁,令人震撼;腊梅也开得不错,一股幽香格外沁人心脾;还见过小几棵的白梅,这大约就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主角本尊了,清雅馨香,别有一番文韵。随着梅花重回眼界,文人雅士们开始关注梅的文化因子,还提炼出了“傲雪迎霜、凌寒飘香,五翼向心、爱我闽清”的梅花精神来。至此,梅邑之梅算是正式地回归了。

闽清的梅,目前还是少的,少数的几丛,不多的总量,开起来只是点状的风景,聊以识梅、知梅而已。对内,其与梅城、梅邑的匹配度大大不及。对外,不仅与永泰坑口、文埕湾等大片的梅林相比,有天上人间之殊;就算与鼓岭、林阳寺等局地的梅花相比,其知名度和叫好度也相差甚远。身为闽清人,仍感觉梅邑依然有名无实,在实至名响的永泰梅花面前,骨子里都带着一份怯意。但闽清、梅城好歹重新有了梅花,有了开放,有了惊艳,这可以视为一个好的开局,至于提升、改观,直至壮观,一则需要把环境和气候回复到区域本来的状态,让这方水土重新可梅、适梅、益梅;二则需要加大种植培育,让梅花的数量、面积、规模进阶到一定水平;三则要改善养管能力,能从种植技术、修剪水平、育化技艺上达到专业和精致。

我是梅邑人,与梅近一层,喜梅、爱梅与生俱来。我们曾为梅的没落而惋惜,自然也对梅的回归欣喜鼓舞,更多的则是对“梅好明天”充满期待。但愿某一天,喜梅、知梅、会种梅的我们,也得梅喜此、钟此、美此,重新让梅与梅邑成为直觉可以等同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我是梅邑人,看梅来闽清!

梅好可期,梅路尚长,卿共努力。

山居漫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