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9年7月19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侨乡新闻 举办2019年危化领域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救援演练 县抓促办举办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培训会 进村入户开展健康扶贫活动 县法院审结一起涉恶案件  最高获刑11年 三夜狂偷24条狗     两偷狗大盗获刑 国网闽清县供电公司计划停电通知 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药品安全综合整治 县计生协会深入坂东镇坂西村协助开展“六清”工作 中华壮丽七十年   闽清巨变七亮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壮丽七十年 闽清巨变七亮点

(上接一版)

乡村兴了——农村面貌呈现强农富农兴农,推进了建设兴盛闽清

闽清乡村面貌,从70年来农村变革发展的历程看,全县农村是从一个山区穷困的农业县而走出一条“靠山吃山、向山要宝”的多种经济、全面发展之路的大变化过程,尤其是农村改革大突破,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不断推进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兴起来。

纵观闽清“三农”发展而振兴乡村的大好势头,从山区到平原,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不断治理开发、继往开来,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使乡村振兴奔小康,最可喜的是“三大”看点:

一是开发山地,向山要宝,以农兴村奔小康。闽清改革开放之后,根据山地自然资源丰富的县情,充分发挥被列为全省37个“林业重点县”之一的优势,通过大念“山字经”,大力兴办林、果、茶基地,尤其以“五大名果”(橄榄、雪柑、蜜柚、李果、无核柿)为特色的多种经营,不断推进了“富民兴村”的发展步伐。新世纪以来,全县发展了众多水果重点村、专业村,如梅埔白河江自然村就是位居福州市最大的甜榄专业村。闽清橄榄被列入全国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从而闽清成了全国著名的“橄榄之乡”“水果之乡”,为全县农民造福奔小康,应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色效益。

二是兴办企业,以工强农,产业富民乡村兴。闽清改革开放以前,只是部分乡村办有小水电和加工厂。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兴起,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竞相发展,让广大农民“务农转务工、以工辅农兴”,使农村经济活起来、兴起来,加快了农村城镇化步伐。新世纪以来,全县朝着现代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涌现了一批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育了一批批省、市级农民创业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三是建好家园,安居乐业,乡村振兴百姓福。进入新世纪尤其近几年来,闽清为振兴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村庄秀美、村建有序、村风文明、村民幸福”的目标,致力建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打造了一批批自然生态型、传统村落型、现代社区型等各具特色的魅力乡村,涌现了省级美丽乡村2个,尤其是三溪上洋村入选成为“2018年福建最美乡村”。全县已培育打造了上百个“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示范村,让城乡广大农民不断增强美好家园的幸福感。

城关大了——千年古城不断变大变高变美,推进了建设大美闽清城

梅城这一俗称“小小闽清县”的特色小山城,从70年来建设发展史实看,旧城几经改造改建,新区陆续开发拓展,推进建设“大城关”、发展“小城市”的进程,是一个使古老的“小小老县城”发展成“大大新梅城”的历史性大变迁的壮举史。

喜看千年古城大变迁的历程,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规划改造旧城,到八、九十年代编制实施《闽清城市总体规划》,再到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大城关”战略,一座变“大”变“高”变“美”的生活宜居、文化繁荣、市场兴旺、生态文明的新梅城正在崛起。

——梅城变“大”,大就大在高起点规划而向地拓展的“大城关”。城关旧城扩大和新区开发拓展,先后迈出“三大步”:第一大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初始,以1983年“梅城大桥”修建为序幕,首度开辟了城北梅城新大街和梅溪路五个住宅小区;1986年建成“台山大桥”为新起点,开辟了台山商贸大街和塔山三片住宅新区,使城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拓展为5.8平方公里。第二大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掀高潮,随着1993年“316国道”沿闽江修建贯通闽清溪口,将一条滨江狭窄的小街道建成1.3公里的宽大优美的溪口商贸街,呈现了闽清大门口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在老城“十字街”外侧一片百多亩河滩上造地,兴建起“广宇商贸广场”“梅花园”大型农贸市场等一大片现代商贸繁华新区。此外,在佳垅坂、南山里和梅西、潭口等社区开发数个现代工业区和居住小区。如此等等,老城区开发又扩大了5平方公里。第三大步是进入新世纪上水平,尤其是近十余年来,通过调整优化城市总体规划,突破性地进行“天行新区”“洋桃新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使老城区地盘又成倍扩展。特别是“梅溪新城”11平方公里的规划实施,经过大规模开发高标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滨江新城”已经崛起。从而使千年古老小县城发展为23平方公里的现代新型大城关。

——梅城变“高”,高就高在高标准建设而向天发展的“小城市”。梅城从前是“城小街窄楼房矮”,随着旧城改建和新区开发,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准发展,如今是“城大街宽楼房高”,从新世纪初的首座21层“世纪大厦”和后来的“华侨城”“阳光城”“博仕后”“财富中心”“恒晟晶都”“恒翔冠城”等二、三十层的上百幢高楼大厦都先后拔地而起,其规模宏大、造型新颖、水准高档的现代建筑群,彰显了当今梅城“高、大、美”的新气势,标志着闽清新县城建设正朝着新的高度提升发展。

——梅城变“美”,美就美在高效能建设管理而凸显人文景观美的新梅城。千年梅城变“美城”彰显着“三大”亮丽风景:一是显现了生态文明新姿。梅城因古之县治多“梅花”而得名,古来又有“溪水清”之美誉。近二、三十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断治理,建成污水处理厂及排污管网,加上“拦水筑坝”,同时坚持园林绿化,“山清水秀梅城美”已成美谈。二是突显了人文科学景观。随着老城改建“旧貌换新颜”和新区开发“新城展宏图”,展现出一个“沿溪滨江、青山绿水”的特色新梅城,在城区溪滨江滨先后兴建了十多个生态、休闲和森林公园,并建成了十几公里的休闲步道、生态走廊和防洪堤顶走廊,形成了水景、岸景、绿景、亮景交映的美好去处。尤其是“台山公园”的楼台亭阁,有邓颖超、叶飞等8位国家领导人及文坛名家墨宝匾刻和爱国侨领“黄乃裳纪念堂”等具有珍贵价值的人文景观。三是彰显了城市管理好效应。在创建“文明县城”的历程中,走出一条“全面整治、强化管理、提高水平”之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连续多年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月”活动,到九十年代开始全面创建“文明县城”活动,致力实施“环境美化、卫生净化、道路硬化、交通优化、园林绿化、夜晚亮化、管理强化”七化工程,推进了“市容市貌”较大改观,1997年被福州市人大授予“大环境建设管理最佳县城优美奖”。进入新世纪尤其近几年来,在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中,推进了城区软、硬环境都有较大提升,形成了一个建设新颖、设施完善、市容改观、环境优美的现代县城新姿。近年来先后荣获了省级“园林县城”“森林县城”称号,显示着现代新型的“文明县城”正日益走向繁荣美丽的新梅城。

交通活了——道路交通不断建设县道省道国道,推进发展开放闽清

闽清从前交通闭塞,有“水通路不通”之说,对外仅靠闽江水路乘轮船,县内交通仅靠梅溪独有的“鼠船”行使搞运输。直到1976年省建“闽清闽江大桥”,才结束了“隔江千里路”之历史,使闽清对外交通开创了新纪元。

纵观闽清70年来道路交通发展史,从解放初期全县只有县城到坂东的一条25公里非等级公路,到1955年才开始有一部25座小客车通行,1957年也始有“外福铁路”穿越县境闽江北岸和设有梅埔火车站,1962年开通省道“水漳”线,1966年又开通“闽尤”省道并过江开通渡口到梅埔的“轮渡”。全县从乡村公路到县道、省道、国道、铁道乃至高速公路和高铁动车,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土到洋、从慢到快的发展,正可谓“一日千里行”之跨越。

喜看闽清县际交通,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大交通”战略,从有县道到乡乡通公路,又到村村通公路,乃至实现了乡村公路柏油化或水泥化的从硬化到优化;梅溪两岸交通,百里兴建几十座桥梁,仅梅城沿溪十公里先后就修建十座大桥。对外交通,从县道到省道的纵横闽永、闽尤、闽古邻县和通往闽侯到省会福州的公路,又到有一条“316国道”穿越县域,再到“福银”“京台”两条高速公路贯通我县并先后又开设了四个互通口,使闽清融入福州“半小时工作圈”。近几年来又修建了国省道的“横五线”“联一线”以及梅溪新城至省璜镇的大通道,特别是“合福”“京台”两条高铁相继修通穿越而增设了闽清高铁北站,使闽清构建形成了“一纵一横两铁三高四幅射”的立体大交通新格局,从而全县交通从省国道到高速公路,又从“普铁”跨进“高铁”时代,让闽清富民强县之路越走越宽广。

生态美了——营造优美生态环境促以宜居宜业宜旅,推进了建设美丽闽清

闽清生态环境,古来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县,位于闽江与梅溪交汇处,古时以“江水浊、溪水清”而得名“闽清”,又有“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之美称。从前梅城溪口一石壁刻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梅溪”墨宝;新世纪初在溪口突出部矗立的花岗岩石上,刻有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卢嘉锡先生题写的“闽清溪口”手书。古今两处的名家珍贵手迹,成了闽清大门口一大特色景观。

喜看闽清70年来优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历程,是从古来“八山一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到新时期向念好“山水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发展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县在产业创优创新和致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中,推进城乡绿色发展、提升优美生态环境,突出体现了“宜居宜业宜旅”的三大社会效应:

一是从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看“宜居”。闽清人居环境,是一个由从前自发无序的房建状况,到后来规范有序地规划建设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城乡建设走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发展之路,在城乡住房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有效地推进了农村“造福工程”和“奔小康、建新村”的发展成就。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村镇建设先进县”称号。进入新世纪尤其近几年来,通过深化、优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以点带面,改旧建新,推进道路硬化、植树绿化、环境净化和照明亮化,以及农村“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农房裸屋整治和房前屋后清理,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大大推进了“美丽乡村”景观带和示范片区上档次、上水平,一片片特色美丽庭院,一座座现代豪华楼房,一处处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凸显了生态宜居的美好景象,呈现了绿色的街市乡村和优美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了新华盛世安居乐业的美好幸福生活。

二是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看“宜业”。闽清生态环境,是一个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而面临环境恶化形势,向发展与保护并重而走着绿化低碳发展的历程。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对于“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一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环保事业,通过各级重视和加强防治,重点实施“一江五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小陶瓷烟尘污染治理,以及矿山开采水土保护和造林绿化等,使城乡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和提升,有效推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1997年国家环保局、监察部检查团莅县检查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满意评价。进入新世纪尤其近几年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突出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落实节能减排和推进陶瓷业的“煤改气”措施,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致力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沿江沿溪水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和河道整治,建成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改造和新建城乡水厂,提高了水、土地、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推进了城乡工农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水土流失的治理,使全县生态宜业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16年获得“省级生态县”称号。近年来闽清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打造绿色闽清的新局面。

三是从山水人文景观提升看“宜旅”。旅游业是一项生态文明和人文景观的优势产业,是闽清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新兴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突出山水兴旅,以白岩山为龙头,以闽江水口电站库区为优势,以古民居为特色,通过综合开发,逐步推进,带动联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名山、碧水、温泉、古民居”的特色旅游,推出打响了“名山”“名厝”“碧水温泉”品牌。近几年来,更加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实施“强旅游”战略又取得新突破,闽清获批为“中国温泉之乡”,“宏琳厝”“七叠泉”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中国瓷天下海丝精灵谷”大景区,开辟了一批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镇、乡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和“农家乐”度假旅游等,推进了全县旅游业日益兴旺,彰显了闽清生态优美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中华壮丽70年,闽清巨变“七亮点”,凸显了闽清综合县力大增强,让百姓生活大提高,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闽清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建设得更新更美,以真正建成一个“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新闽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