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7年12月29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橄榄节遐想 番薯饭·糟菜汤·放牛娃 古巷深深 “大跃进”时期二三事 流感进入流行季   正确预防是关键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跃进”时期二三事

□ 作者 刘守光

日前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回忆“大跃进”时期我在坂东看到的“无人商店”的文章。记忆的匣子打开后,在我的脑海中又经常呈现出一些小时候在那个特殊年代所见所闻的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当时既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火红年代,也是一个被扭曲的年代,有不少荒唐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虽然当时我只念小学三四年级,可是除了参加除“四害”外,学校还组织我们小学生干了诸如去普贤村挑腊石、下地割稻子、上山挑木柴块、采摘树叶做堆肥等活。

大跃进时期,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胆革新的号召下,鼓励工人农民开动脑筋,自己动手,积极开展创造发明,技术革新,以促进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大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在农村,曾经要求各地“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全面开展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改良和推广新式农具。有的依靠群众土法上马,没有原料,动员群众贡献;没有技术,发动群众创造,大搞车子化、滚珠轴承化、半机械化。以求通过群众运动和土法上马,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小时候,我在坂东就见过令我印象深刻,同时感到新奇有趣的的一些“新生事物”。

坐“插秧船”插秧

千百年来,农民在田里插秧都是低头弯腰把秧苗插进地里,很多插秧的好把式还要用半蹲的姿势,边插边倒退,还要对准前面已插的秧上下瞄着插,这样才能保证所插的秧一列列平整正直而又好看。农民下地插秧时,用木制圆形类似洗脸盆大小、底部平滑、并有铁线或竹蔑做提手的“秧船”装上一捆捆秧苗放在身后,便于插完秧后随时取用。所以插秧是一个辛苦活,尤其是刚开始插秧的头几天,常常感到腿酸背痛,伸不直腰。

大跃进时期,我在坂东见过使用“插秧船”这件事。所谓的“插秧船”只是我自己给它起的名字,它并不是能够自动或半自动插秧的机械,而是农民在田里坐着“小船”样的东西插秧。过去湖头街以下的马路边是农田,在插秧的季节,有一天早上,我在马路边看到了一块大田里有许多只木板做的小船子,船不大,船底光滑,插秧的人将屁股坐在船的一头,后面空的可以放秧苗。就这样,人坐着“船”插秧,然后慢慢的边插边往后退。我不知道这东西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或是学习外地的经验而“引进”制造的,只是感到好新鲜、很有趣。可这件事也就一阵风,估计只是试用不久没法推广而停用了。我想这样坐着插秧人是舒服一点,但人的灵活性较差,劳动效率也较低,而且“插秧船”体积毕竟比传统“秧船”长、大一些,插完一块地不像“秧船”一只手提着就走换块地接着插,而它需要双手去搬动。同时像我们闽清山区的田地有大有小,田地太小也不适用。可见,不实用的“花架子”最后还是无法被农民接受。

土法上马做滚珠轴承

大跃进时期,坂东还出现了一阵搞“车子化”运动。在“解放思想,大胆革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口号的指导下,为减轻农民体力劳动,提出实行以车子载运货物代替肩挑的“车子化”运动,开展了群众性的制造木板车热。不知道当时是不是很难买到成品的大板车用的轴承和充气轮子,而只是用木头制作轮子使用。可是这样的车子十分笨重不灵活,不能用于运输。后来上级认为车子不能很好运转,主要是没有滚珠轴承,又号召干部群众土法上马自己制造滚珠轴承。由于没有制轴承的工厂,也没有相应的机器设备和材料,更无科技人员和熟练的工人,制作滚珠完全靠自己手工进行。

我小时候就曾经看到在旧坂东街靠溪边的一间大房子里,有好多人在这个作坊里边敲敲打打。走近一看,他们将许多类似现在六厘钢筋大小錾切成一粒粒的铁疙瘩,用钢铁的錾刻工具和圆形窝砧,通过反复敲打錾刻成圆形的滚珠。大家干得很起劲,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当然,这些用人工辛辛苦苦敲打出来的滚珠精密度肯定不高,至于后来这些土造的滚珠轴承有没有派上用场或使用效果怎么样,我也就不得而知了。

见识“双轮双铧犁”

在大跃进运动中,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上级发出推广新式农具的号召。在工具改革中,除了搞所谓“车子化”、“滚珠轴承化”外,还搞起“绳索牵引机化”运动,在全国大力推广半机械化的“双轮双铧犁”等新式畜力农具。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天大概在如今坂东公路站后面的一块较大的田地边,围着很多看热闹的人,原来大家是在看一种新式农业机械的使用实验。我看到了田地里有一台新式的犁正在翻犁土地,该犁的样子像一个铁架子,前面左右各有一个轮子,装有前后二张犁,后面有个绿漆的扶手,我听大人说这就叫“双轮双铧犁”。这种新式的犁牵引方式跟传统的木犁不同,在田地的旁边,安放有一台绳索牵引机,由两头牛像拉磨一样不停地拉着牵引机盘转圈,牵引机的一根长长的绳索钩在犁前边,牵引带动着双轮双铧犁行走犁地,由一个人扶着犁把操作,而且还走走停停,速度不快,绳索牵引机这边还要有人赶牛。看了一阵子后我就走开了,由于当时我年龄不大,后来就不知道这种犁有没有在别的田地使用或真正投入生产。

据了解,双轮双铧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我国的一种新型农具,原为北方农村的一种耕作农具,后来把它推广引用到了南方,大跃进时期推广使用达到高峰。这种犁有两个犁铧、两个轮子,其特点是可以犁出两条比一般犁深得多的沟垄。对比原来使用的木犁来说,双轮双铧犁在理论上可以把耕地效率提高不少。但这种犁缺点是比较笨重,体积庞大,犁地时需要两至三头以上的牛才能牵引拉动,而且几头牛还要协调共同用力拉,或者通过绳索牵引机牵拉。因此,双轮双铧犁适用于地块平整、土壤层比较深的大平原地区,而不适用于山区或者丘陵地带。那个时候我县农村田畈里没有现在的机耕路,只有一脚宽的田埂,还有我们属于山区,地块小、不平坦而且土壤层较浅,加上它不轻便、不灵活,每耕到地头拐弯时,一个人要把它提起来十分费力,而且用的牛数量多,如果不直接用牛拉还要架起牵引机,花费许多人力物力,还不如传统一人一犁一牛耕作来的灵活简单,当然双轮双铧犁无法在我们这里推广使用。

实践证明,一项新技术发明以后,只要能提高效率,人们自然会喜欢、接受。作为一种生产工具,生命力如何,关键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效率高低。所以一切事物都必须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优胜劣汰,这永远是一条颠覆不破的规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