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5年2月14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陈旸《乐书》的成书与进献 坂东“十八坂”赶圩赋 咏闽清 山光悦鸟 花红欲然 重现番薯丸 《同人》杂志实现梦想的桥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旸《乐书》的成书与进献

□ 作者 陈诸安

北宋闽清人陈旸《乐书》二百卷是一部内容浩瀚的鸿编巨著,并且图文并茂,当代许多专家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称陈旸《乐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王世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说:“《乐书》是中国现有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一部音乐的百科著作。”指出“这部书具有重要的音乐史学价值。” 2008年3月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将陈旸《乐书》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古籍。陈旸《乐书》当之无愧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陈旸著述《乐书》的直接起因是受兄长陈祥道的嘱托。陈祥道,宋英宗太平四年(1024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陈祥道曾任太学博士讲授五经,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完成《礼书》初稿一百卷,第二年又补充修订成一百五十卷。为此,宋哲宗皇帝嘉奖陈祥道,并下旨交太常寺讨论《礼书》。陈祥道既高兴又担忧。他深知礼乐制度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礼和乐二者不可偏废。可是编撰《礼书》耗尽了他的精力,身体状况不好,无法继续《乐书》的编著,为此深感遗憾而担忧,于是便将完成编著《乐书》的任务托付给弟弟陈旸,嘱托他一定要努力完成。

陈旸接受了兄长的嘱托,就注意收集资料。但那时摆在他面前的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参加科举考试,只有中试后才有更好的条件完成先兄的嘱托。由此可以推想那时的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乐书》编撰。而在绍圣元年(1094年)27岁的陈旸中试后即到地方任职,担任顺昌军(今安徽阜阳)节度使推官,虽然时间和精力多了,可资料却有限。陈旸《乐书·序》中交代了《乐书》编撰的大体经过:“先帝擢寘上庠,陛下升之文馆,积于兹,著成《乐书》二百卷。”陈旸所说的“先帝”指前朝皇帝宋哲宗,“上庠”指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宋哲宗任命他为太学博士,“陛下”指当朝皇帝宋徽宗。“文馆”在北宋时期指“三馆秘阁”,是宫中藏书、编书、校书之所,四年后,宋徽宗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这告诉我们,他在顺昌军任职两年后应诏进京城,他才有条件利用工作之便不断收集资料,努力完成了《乐书》修撰任务。陈旸在这里指明是两朝皇帝为自己编撰《乐书》创造了客观条件。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三山陈先生〈乐书〉序》中认为《乐书》内容浩博,使用的资料涵盖面广泛,说: “盖远自唐虞三代,近逮汉唐本朝;上自六经,下逮子史百氏;内自王制,外逮戎索;网罗放矢,贯综烦悉;放郑而壹之雅,引今而复之古。”清代《四库全书》总编撰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该书“引据浩博,辩论亦精审”。《乐书》内容如此丰富,资料涵盖面如此广博,可见陈旸为完成兄长的嘱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历尽艰辛,披沙拣金,最终得以完成这部巨著。对于自己的付出,陈旸在《进〈乐书〉表》中则概括地说:“闭孙敬之户余四十年,广姬公之书成二百卷。人多嗤为传癖,世或指为经痴。”这短短的两句,写尽他为编撰《乐书》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前一句中用了 “孙敬闭户”和“姬公之文”两个典故。汉语成语“悬梁刺股”中是指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学习的两位读书人,其中“悬梁”就是指孙敬,“刺股”则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孙敬是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他在年少时十分好学,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他读书到深夜,累了打起瞌睡来,醒后,就懊悔不已。于是他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继续读书。他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为了专心致志地读书,孙敬还特意选择了一个安静的房间,把自己关在里面,排除外界的干扰,夜以继日潜心研究经典著作,邻里称其为“闭户先生”。陈旸用“闭孙敬之户”这个典故,表明自己为著述而专心致志的程度。

而句中的“姬公”则是指西周时期的周公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封地在周,后人多称其周公。周公是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暴君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两年后,周武王因病去世,由周武王的长子诵继承王位,称周成王。那时,西周刚建立不久,政权不稳定,加上周成王年幼,便由周公辅佐朝政。周公倾心尽力,为朝廷的稳固而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有礼乐制度。周公的政治思想在《尚书》中有较多记载。后人公认,周公是我国上古时期思想文化的化身,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儒家学说的奠基人,被为尊圣人,称之为“元圣”。 后人则称儒家学说的创建人孔子为“至圣”。在唐宋之前,学者多称儒家学派为“周孔之教”,将周公与孔子并称。周公属姬姓,故又称其姬公。“姬公之书”在这里泛指宋代以前的古代文化。陈旸在句中表明自己广泛搜集古圣先贤有关礼乐的著述,编撰成《乐书》二百卷。

后一句“人多嗤为传癖,世或指为经痴”, 陈旸在这里借用世人对他的评说道出自己当时的写作状态:对古圣先贤的典籍钻研已到入迷入痴的境地。此句虽为戏谑之言,但十分形象地概括了陈旸日夜潜心读书,广泛搜集整理古圣先贤的典籍,遭世人嘲笑为“传癖”,被世人指称为“经痴”。陈旸可谓呕心沥血、备尝艰辛地完成了这部鸿编巨著!

这段话中“闭孙敬之户余四十年”,从字面意思来看,陈旸是说自己为编著《乐书》而闭门潜心研究花费了四十年时间。而仔细琢磨,此处说“四十年”应有误。陈旸出生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27岁时以制科中试,开始了官场生涯。他在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冬完成《乐书》初稿,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修订成200卷,这时也不过35岁,何来编撰“四十年”之说?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是“虚夸之辞”。要知道,这是给皇帝的奏章,陈旸岂敢如此“虚夸”,那可是欺君之罪啊,要杀头的!从《乐书》成书时间推算来看,笔者认为极可能是后人抄录或刊刻时的笔误。从时间上来看,陈祥道将编撰《乐书》的任务托付给陈旸应在宋哲宗元祐四年修订成一百五十卷,陈旸于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修订成二百卷,从陈旸受兄长之托到《乐书》成书,前后约十四年。所以说 “四十年”极有可能是“十四年”的笔误。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冬,陈旸完成《乐书》的初稿连同目录共二百二十卷,缮写成一百二十册,送礼部侍郎兼侍读、实录修撰赵挺之“看详”(审查)。在靖中建国元年(1101年)正月八日,刚过完新年不久,赵挺之审查后给宋徽宗的奏本称:“臣窃见秘书省正字陈旸著成《礼书》二百卷,贯穿载籍,颇为详备”,并建议说:“臣欲乞依祥道例,特赐笔吏、画工三五人录其图画进献。”当年陈祥道《礼书》写成,又因家贫,加上卷帙浩大,礼器之类图画不一致, 因此未能及时上送,中书省臣僚还向皇帝建议派人协助缮写。宋哲宗依奏,拨给纸笔,并派遣宫内楷书高手三人和画工一人帮助陈祥道缮写《礼书》。此时赵挺之援引朝廷帮助陈祥道缮写《礼书》的先例,希望宋徽宗能出手相助。此建议获批准,宋徽宗不仅派人手帮助缮写绘图,还升迁陈旸为太常丞。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乐书》修订成200卷,吏部尚书何执中向宋徽宗建议要给陈旸嘉奖。他在奏折中说:“旸独能考古按经,不牵传注之习,积年成书,献于朝廷,有补于治体。欲乞朝廷察其劳效,特加优奖。” 宋徽宗皇帝浏览《乐书》后,感受到陈旸的艰辛劳动,接受了大臣的建议,陈旸得以升迁为太常少卿 。

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中记载,按照北宋元丰后的官制,太常寺掌管朝廷礼乐活动,负责朝廷的大朝会、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具体事务,冠于九寺(朝廷九个官署)之首。太常寺设卿(正四品)、少卿(从五品)、丞(从七品)各一人。这样,陈旸《乐书》编撰成功进献给朝廷,为后人留下熠熠生辉巨著的同时,他也华丽转身成为一名朝廷礼乐官,并在仕途上一路升迁,由从八品的秘书省正字,先升迁为从七品的太常丞,后再升迁为从五品的太常少卿。

由于陈旸十分熟悉历代礼乐制度沿革,在朝廷礼乐制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44岁的他又升迁为从三品的礼部侍郎。

梅邑探古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