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船和米船运输,在古近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闽清乃至福建,都举足轻重。鼠船由闽清人创造并诞生于宋代,闽清人“去上府”撑米船谋生则出现在清中期而盛于清末民国时期。闽清鼠船最初只在县内航行,自民国后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其足迹则已遍及闽江中、上游25个县(市)。
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闽清人“去上府”撑米船运米到福州以万人计,并一度左右福州米市。闽清人在凶险异常的闽江及其支流航道上撑鼠船和米船,是异常危险和辛苦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量,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和险阻,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在闽清乃至福建的历史上都留下了闪光的一页。虽然闽清鼠船和米船运输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就已成为历史,但闽清撑船人那种勇于开拓、敢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朽!
鼠船,因酷似老鼠小巧灵活而得名,又因在小溪河中行驶故又称之为“溪鼠”。鼠船头尾尖,船底薄且平,船体窄而长。每船配三根竹篙,一把桨,一根尾舵,装有竹篷。鼠船以载货为主,每艘载重0.5吨;兼乘客旅,每艘可载10人。上水,船靠竹篙撑行;下水,船靠尾舵把向;长潭用桨或用篙。鼠船船体轻巧,吃水浅,利于内溪浅滩窄港航行。民国初期,闽清鼠船开始向闽江中上游尤溪、沙溪、建溪、富屯溪流域发展后,其称呼有所变化,有称棺材船、大头船、舴艋船等,尺寸及载重量各地也不尽相同,载重约在0.4-1.5吨之间。邵武、光泽制造的鼠船还添加了风帆。闽清鼠船制造所用木料相当考究,一般都是选用既耐水湿又坚韧耐磨的木材。如:船底板,选用枫树板或槐树板;船梁和船舷板,选用樟木板和松木板,松木要选用百年以上有年轮红心的老松树;做垫塞缝,选用水松树皮加工而成等。
民国时期,县内制造鼠船的主要作坊有:六都上太洋刘永妹、李厝柄李三三、坂西刘杨根,县城弥勒亭朝春师以及十一都池园、十五都白汀、十六都樟山等9处。鼠船作坊多选用近水场所,或搭棚或建造厂房作业。位于演溪西岸的六都坂西刘杨根家门前有一条水圳,圳通演溪东段,溪面宽,溪水深,并有一长潭,是鼠船下水的好地方。于是,他利用这样有利的地形地势,在房屋前面水圳边的空旷处搭棚制造鼠船,造好后由4人抬到水圳后再推到演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