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5年1月10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闽北溪河展英姿 农历乙巳蛇年春联 狗狗与主人的重逢:忠诚与爱的奇迹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村厨里的家乡味 冬九九,寒岁长卷中的生命交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厨里的家乡味

□ 作者 池宜滚

食因野田美。我成长于山区县的边陲小镇,山野之味一路伴我成长。近年家乡主推“山野无界,心安上莲”的农文旅赛道,其中的“村厨”版块,引发了我的浓厚兴趣,便欣然回归体验。

原佳头国营农场知青楼附近的“山野·秋思”民宿,我便在此“验证”家乡的原汁原味。这里的海拔550多米,因地势相对较高,绿化率大,昼夜温差明显,山地气候突出,一直被视为高山村,但也意味着够生态、够乡土。一些当地食材,便成了外地人眼中的特产,游子们独一份的舌尖上的乡愁。恰逢游人不多,便有了充分的空间与时间慢享村厨村味。我点明了要体验糯米糍粑、五彩米粥、米薰兔肉三道美食。村厨陈家千师傅就一一细致演绎烹制过程。

粗粮糍粑,本身就是个很乡土的名字。直接用“粗粮”指称原料,它即生产于当地的稷米。作为传统的“五谷”之一,这种古老的旱稻在田少山多的地方,曾有一定的种植量,但因产量与细腻性方面的不足,没有被广泛接受,不为众人所周知。稷米自身黏度不足,这大概也是被视为粗粮的主要原因吧?要做成糍粑,并达到较好的口感,需加入糯米才行。我见到的是已经混合打磨好的细粉。陈师傅加温水搅揉,一如和面,直至形成不粘不散的面团,再压制成饼,晾至稍稍发硬,再切成两指宽的条块,入锅煎炸到外表酥脆。让我倍感新奇的却是焦糖油的熬煮。适当比例的白糖和红糖,入开水中沸煮,边煮边搅,直到融合液变成透明的褐黄色,并浓稠到拉丝,用长勺勾起均匀地浇淋在糯米糍粑上,色香味就瞬间被激活并丰满起来。这种糍粑酥香一体,甜糯相称,且因糯米性平偏凉,可治脾胃虚弱,可谓好吃又养生,成了村厨里极受欢迎的一分子。

如果能把主食吃出色彩,米饭吃成精彩,那又将是怎样的体验?这儿的村厨,同样为我们实现了这一浪漫的设想。一碗五彩米粥,赋予日常主食不一样的形色和内涵。近年来,当地农民尝试种植起了产量较低,但市场叫好的五彩稻米,即绿、黄、红、紫、黑等品种。它们的植株颜色也有别于青绿的杂交水稻,色彩缤纷,很适合于田园造景。更关键的是这几类米,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熬出的粥别具一格。

米作为主食,固能饱腹;作为配角,同样惊奇。米薰兔肉,即米与肉的共成之味。乡村仍有少数人家养肉兔。这类圈养的食草动物,肉材不腴不柴,煮法恰当,易及美味。将干锅烧热,滋以山茶油,再铺入大米(也可以用秕谷,但烟味会重一些),以竹片架空,兔肉置于其上。锅盖封实,灶火烧旺,米受热后焦灼生烟,慢慢熏入肉内,焙至七成干,排除了多余的油脂,却揉入恰到好处的烟味和米香,从而让味道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感。趁热吃,则香而不呛,瘦而不柴;配以酸辣食材翻炒,则加持了更多味素,但仍保留淡淡的烟香米香,十分独特。

在家乡体验到的这些美食,都是立足于本土,在日常食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创新,把土特之味,化作乡村的点睛与抓胃之手,既能抚慰游子的乡愁与风尘之心,亦能得游客的尝鲜与喜爱之意,实为应景应情之道。如此村厨,实为可赞可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