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垅村位于云龙乡东北部,毗邻乡政府,距离闽清县政府也仅8公里,算是“城乡结合部”。但因丘山围合,地势隐蔽,她一直深藏闺中,虽近不知,虽美不闻。是不是一直躲在云龙的身后,才称之为“后垅”?为了一探究竟,我曾数度走近。
后垅,原名厚龙。当地人说因她背倚海拔千余米的大湖仙山麓,祖上认为龙脉雄厚,利出贵人,遂称为“厚龙”,村小学至今仍名为“厚龙小学”。登记村名时,不知何故作为“后垅”。揭开面纱,算是认识了,自此缘分不断。
后垅是吴孟超院士的家乡,他的纪念馆便在村中间,我曾多次来此参观学习。村中心有个“文化广场”,市里在此举办过“秋季村晚”,作为县域旅游路线推介嘉宾,我也参加了这场晚会;别开生面的“西红柿宴”在附近开办,我受邀参与。个人还曾专程来此采摘西红柿,溯源“水流西”的吉溪,到她南陲的大墘自然村和宝福寺探幽。每回走进她,目之所见,心中所触,均是满满的美好,真不愧“江南小婺源”:山水争胜,环境优雅,人文深厚,物产丰富,闹中带静,宜居宜业。
踏着和畅的暮春惠风,我专程再访这一村庄。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乡党委副书记、后垅村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一起跟我畅聊这里的方方面面。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给了我许多全新的认知。
后垅有种文化叫“云从龙”。这既是云龙乡名字的由来,又是当地的一种美好人文。“云龙”由云中村和厚龙村各取一字,作为一乡之称。其大道至简,又何尝不是包含着《周易·乾》表达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的深意?
后垅村人杰地灵,历代才俊不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获中国最高科技奖的“肝胆之父”吴孟超院士。吴老出生于此,5岁时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18岁回国投奔革命,后来成长为医学界的领军人物,其一生曲折传奇,但从不改赤子情怀。当地人周知他的爱乡故事:福银高速公路建设之时,设计路线要经过吴老的故居,当时暂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砍掉吉溪边一株400多年的老榕树,一个是拆除吴老故居。恰值吴老在福州开会,征迁工作人员找到他并说明来意,他很明确地说了两句话:一切以国家建设为重。树活几百年不容易,我的房子才百余年,树大我小,我为国家建设让道。他的老宅被拆了,那棵400多年的老榕树保留了下来。
“圣人作而万物睹”,吴老的风格情操成为家乡的佳话,并广泛地影响着家乡人。爱民者,民恒爱之。家乡人民在他故居附近盖起了吴孟超院士馆,纪念他崇高的医学成就和爱乡精神。近年来,后垅村成了闽清“大城关”产业新城组团的中心区,绿色建筑产业园的重要承载地,征拆迁工作一度是最重要的任务。后垅村群众发扬了吴老无条件支持家乡建设的精神风气,先后让出两千多亩用地保障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如此“一切以国家建设为重”“我为国家建设让道”的“云从龙”精神,令人感动。每次走进后垅,每次来到吴孟超院士馆,我都心怀神圣,高山仰止。
后垅有个特性叫“水流西”。“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期共鸣着人们对“逝者如斯乎”的无力与怅惘。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一度萎靡不振,却在蕲水清泉寺前发现溪水向西而流,于是奋笔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诗句以自励,自此一改颓废之态,终成豁达乐观的词仙。吉溪就是“水流西”的真实版,它自《乐书》作者陈旸家乡际上村奔涌而来,穿越后垅村,一路西行纳入梅溪。无巧不巧,苏轼亦曾为这位来自闽清的后秀写过一首诗作——《奉和陈贤良》。诗曰:“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句句皆在鼓励年轻人要志存高远,奋发有为。这位晚辈也不负厚望,以毕生精力写就世界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式典籍——长达200卷的《乐书》,遂成一代“乐圣”,其作品收于《四库全书》,塑像至今立于北京天坛乐署之中。吉溪丰沛而清澈的溪流之水,一如既往地流淌着当地的人杰地灵与美丽传说,点缀着乡风村韵,给人无限的浪漫体验和文化深思。
当地百姓最能体会后垅的优厚。暮春正忙,田间地头处处是劳作的农人,走近他们,会得到最切身的感知传导。这里是著名的“西红柿之乡”和蔬菜基地。数十户农民专业种植西红柿,他们说一年可以种三茬,春、夏、秋,每季柿田均达百余亩,年产值几百万元。芋子是另一重要农产品,有红芽芋、白芋、槟榔芋三类,年总产量百万斤,基本上全年皆有芋头上市。此外,丝瓜、茄子、秋葵、叶子菜等都应季而旺,丰富着市区人民的菜篮子,也撑起了这里群众的钱袋子。这也是后垅村人口外流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户籍人口2622人,常住2315人)。
后垅不“后”,她正以全新的姿势入世。随着福银高速公路,308省道相继从村中贯穿而过,后垅便转而成为“一线”村落,并激活了土地价值。自2013年中建海峡钢构PC厂落户当地,就开启了后垅村作为绿色建筑产业园重要基地的时代。几年来,后垅村已经为产业园贡献了2300多亩工业用地,有12家规模以上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落户该村。依托产业园的优势,后垅村主动靠前,融入了产业集群,谋划建设了五千多平方米的新材料加工基地,增强本村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推动村财稳步增长,让自己跻身“有钱村”行列。当前村财年收入达60多万元,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医疗保险均由村集体缴交,这可是群众最实惠的福利。
在后垅村变“硬气”的过程中,她的“软件”也在升级。吴孟超院士馆、活化利用典利厝建成的党风廉政基地、“三下乡”文化广场,以及频繁开展的各类文艺活动,刷新了后垅人对文化和文旅产业的认知。他们发展精致农业,吸引城里人来体验;他们修缮老宅,欢迎他人来流转运营;他们建成研学基地,把新业态和人流量不断地往村里拉。种西红柿、种芋头的农民对直播带货早就熟悉,他们在合作社组织下邀请网红来作宣传推介,请专业机构办班培训自家子女。这不,他们正酝酿将农特产品直播带货等新功能植入到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抽象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却在一个老村子里生动、持续地呈现着。
这些都说明后垅有实力“火”,也是一个本该“火”,并正走向“火”的新农村。
后垅的未来叫美好可待。后垅村的干部在聊起发展蓝图和当下产业亮点的时候,会带上明显激昂、自豪的语气。他们自信地说,当地完全具备了全产业链贯通与闭环的条件。一个村有了产业兴旺的底气,乡村振兴就有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当你双脚踏着优越区位,眼前铺着康庄大道,手里抓着充分的资源,心里亮着明确的方向,对未来就只需勇敢闯。这就是心气顺,这就是信心足!
后垅村还藏着很多潜力。她背倚闽清城关森林公园,是城区十公里徒步游的终点站之一;她位于华润风电项目所在地大湖仙山脚,与塔峰水电站登山阶梯仅百余米高差,是“最美风电路”和登山路线的一个出发点;后垅、大墘等自然村拥有不少保持完好的古厝,极具民宿潜质。一旦条件成熟,这些资源被开发,被激活,一个更立体,更丰富,更精彩的后垅村将“立等可取”。
打开闺门的后垅,已经落落大方地走在大家面前。继续前行,她的风华定然更加惊艳绝伦。吉溪依然奔涌,田园四季诗画,后垅的精彩新篇,我们终将常阅常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