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原产于今天的印度。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印度成为佛教的发源地,茉莉定为佛教圣花。其实在佛经书里,就载有茉莉花香。茉莉的名字最先来自佛经。佛经从问世到有文字记载,已离佛祖五百年之久。以前,佛经只是靠代代僧侣口口相传,没有什么文字说明。或许说佛经里的香花也来自古印度的茉莉。佛人用茉莉花香印证古老的佛经,是最不过取巧的办法。而茉莉花也被赋予了佛花的地位。西汉时期,茉莉花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广为种植。
轻盈淡雅的茉莉花,千里迢迢,落户福州,宜居宜家,福州佛文化和香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古代福州是中国东南重要佛都。佛教徒们拜祖敬佛,十分需要一枝佛花。而此时茉莉花的到来,填补了花香的空白,满足信徒们用花奢望,实现佛都与佛花的有机结合。
“小小茉莉花,默默吐芳香。”花开福州,香气满城,佛都福州沉浸于一片温馨芬芳的岁月里,宋代福州是中国著名“茉莉之都”。
洁白无瑕的茉莉花是无色的“天香”,白色代表圣洁,且香气醇厚,自古深受佛教徒的喜爱。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位时,信徒们常以茉莉鲜花供养,香气飘扬,佛堂生辉,表达了信徒们对佛祖的一片虔诚之心。我国汉代后,古人有把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供奉于佛像前的佛教习俗。而且茉莉经常出没于佛经。《大藏经》里所载:“昔日出游观,时与亲友聚,头上戴傅饰,耳着须鬘花。”可见古代众佛就以茉莉花为饰,装扮自己。
鲜花献佛祖,佛香熏庙堂。古人把茉莉香称为“梵香”“梵香茉莉称贞士”。茉莉香浓圣洁,僧人不仅用来献花佛祖,还常以此花为原料制作佛香。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聪慧的僧人靠自己的双手蒸煮打捞、浸泡压晒等手工方法,制成线香、香泥、香丸、香粉等多种茉莉香品、味道浓厚、香气冗长、品质相当,适合佛家用香品质。而在佛经书中《法华经》之“法师品”系列出十种佛香供养功德,将茉莉香花、香条、香水位列榜首。誉为最上乘的香品供物。在佛经里,这些香品可以治病防病,称为“茉莉香药”。它是佛医中重要组成分子,用途广泛,可以用于熏烧香药、以除污去秽、提壮精神、预防瘟疫。同时佛家使用的茉莉香药方法也很多。有熏烧用的“烧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泡的香水香汤,还有香粉调剂的香泥,茉莉香药样式有片状、块状、粉状、泥状等多种形状,因人所需,各有选择,方便使用。
一支茉莉佛香,香烟袅袅,散发着沁人的馨香,拉近了人与佛之间的交流距离。佛家自古提倡打坐诵经,传戒放生等修持功课中必须使用茉莉熏香,寺院里外也处处熏香,以营造良好的修炼环境。佛教像其他东方宗教一样,对人类本性喜好的香,也有着特殊的感受与认知,佛家认为“香为佛使”,茉莉佛香为“信心之使”。据说僧人自从使用茉莉佛香后,鼻根或嗅觉灵敏,会使诸根集摄,定力增强,自身清静,让自己的心香早日与诸佛的心香境界融合,修习禅定时,进步很快。这方面,佛经书里有曰:“佛于说法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其香气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同时佛教常用茉莉佛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得。佛陀住世时,弟子们时常就以茉莉佛香来焚薰。
悠悠岁月,茉莉芳香袭人。早期茉莉花只是停留在古人观赏花卉阶段。唐代后,茉莉花在福建生长本土化,那茉莉开遍,芬芳了篱落。福州人爱香气,竞相追捧,并且以各种形式栽培,与福州山水风物融合一体,花香醉人。
“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据说,晚唐才子诗人李群玉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夏天,游览福州长乐禅宗寺,看到这里有别处难寻到的茉莉花和菩提树,一派庄严馨香的寺庙场面,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赞颂佛教禅宗六祖慧能《法性寺六祖戒坛》。
“菩提”一词原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qdin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佛文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思想的道路。具体来说则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在植物分类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是Ficusrel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修炼悟道,六祖慧能也是在菩提树下削发受戒的。在《金刚经》里,“菩提”为“觉悟与觉解”的意思。为此,此树一度被视为神圣之树,信仰之树,寓意着“大彻大悟”。但这种树木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相传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印度)带回菩提树,栽植福州广州寺庙旁。《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因其果可用于僧人做念珠,当地僧人则把这种果子称为金刚子。在全国各地很多寺院栽有此树,作为佛教徒经常焚香散花的地方,并绕菩提树行礼,表达尊敬佛祖。从这里可以看出,菩提树被僧人称作佛家圣树的缘由,难怪深受众僧们的喜爱。
为何,唯有福州禅宗寺庙既种植菩提又种植茉莉花,形成一树一花呢?
这事还得从祖籍在福州长乐鹤上镇的禅宗九祖百丈怀海大师说起。
百丈怀海大师俗姓王,名木尊,唐朝中期(720-814)年间,是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代中叶后,禅宗体系面临生存困难。怀海大师承接六祖慧能禅学思想,按照大小乘律,大胆改革旧规,创立《百丈清规》。实行僧团农禅生活,寺庙里主持僧众一边修禅,一边农作,自耕自种,自食其力,开辟出一条农禅一体化的修行方式,让禅宗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百丈怀海大师的家乡福州长乐禅宗寺僧众,响应号召,遵守清规,身体力行,在山坡上开荒造田,种植茶叶,在山下洋田里引种茉莉,山上山下,联成一片,茉莉花与茶树在这方水土里比肩生长。每年的“清明谷雨”前后,僧人们上山采集鲜嫩的茶芽,烘火炒制精茶,一部分自饮自用或市面销售,还有一部分茶坯,贮藏于寺庙陶瓮里,待到夏天与采摘的茉莉鲜花混合拌和,熏制茉莉禅茶,与山下老百姓以货易货,等价交换日常生活用品,使得福州禅宗僧侣在安史战乱之中得以生存,自给自足。几百年后,怀海大师的故乡长乐沙京村成为福州茉莉花茶起源地之一。
如今,这里依然是一片花香浓郁,茶香沁人的美丽热土。
时光会走很远,经典却能永留,佛光闪耀的宋代,佛教之风盛行。文人士大夫与僧人禅师来往密切,佛教融合甚密,留下了不少宋人诗词。佛教主张六根清净,远离名利所惑,保持心性,空彻和洁净。南宋福建籍诗人王十朋以茉莉比喻这种思想。“畏日炎炎,梵香一炷薰亭院。鼻根充满。好利心殊浅。贝叶书名,名义谁能辨。西风远,胜鬟不见,喜见琼花面。”《点绛唇·艳香茉莉》,诗人徜徉于佛法的海洋之中,嗅着代表圣洁的茉莉,身心能得到净化,便不再想功名利禄之外的事了,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态。宋诗人史达祖曾颂扬茉莉坚守佛道,清心寡欲之心:“频伽衔得堕南薰。不受纤尘。若随荔枝华清去,定空埋、身外芳名。”看得出古代文人墨客对茉莉花的推崇程度。
往日的诗词似乎还在耳边回响,阵阵的芳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时光沉浸,在不知不觉中,随佛教一起传来的千年茉莉,早已渗透了我们的历史,永远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荣旺盛,开花放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