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4年10月11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闽清石构大工程背后的石匠世家(中) 秋韵 重阳节 绿水青山,生态梅城  我的云南生活(六) 人生三大感悟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清石构大工程背后的石匠世家(中)

□ 作者 张德团

二、“幼石”大师张锐泰

张锐泰(1898—1969年),闽清六都溪头埔人。19岁时就选择学砌石手艺,拜堂叔张开忠为师。锐泰与其师傅成为石艺工场上的天生一对,师徒相随,形影不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师傅的砌石真谛。他“学的是粗石,却能做幼石”。已然“青出于蓝胜于蓝”,既讲究砌石的筋骨牢固,还注重石构的造型与线条,更练就一手精雕细琢的洗石手法和炉火纯青的砌石技艺。

所谓“洗石”,指用小铁锤对石块进行精心敲琢,精细打造,使石料达到随心所欲、心想手成的状态,正所谓“雕石如泥,锤过如洗,焕然一新”。由他手“洗”出来的石料,要么棱角分明、平面平整,几近刨刀刨木一样;要么弧线如抛,线条美观,犹如画笔描成;要么二石配对,一凹一凸,宛若天成。完成“洗石”工序后,将“洗”过的石料砌成石基础又是一步重要的步骤。其中,砌石师傅要对整个建筑胸有成竹,钉桩布局,埋砌“口头石”“角石”。之后,才安排众徒弟分兵把口,砌筑石墙基。砌石过程讲究的是细心垒砌,精细处则用麻袋或草纸包裹,轻起轻落,小心抱砌,以防磕碰损伤石头的棱角。如此打造砌筑出来的石砌工程,达到严丝密缝,平整方正,被人称作“幼石”,锐泰也被誉为“幼石”大师。20世纪70年代,打造工人俱乐部时,提出的标准是“蚂蚁都穿不进去”,石缝间用桐油填缝,而用料控制在一人一日不过一两的限度,着实做到密不透风,水泄不通的精密度,更不用说薄薄的刀片穿不过去。

成为“幼石”大师的锐泰,从艺的足迹遍及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等地,砌造了许多典范式的“幼石”石构精品工程。解放后,张锐泰被吸收为县建筑公司的一名砌石师傅。当时技术工人拿工资依据的是技术等级,而评级的规则却是现场操作,既得讲质量,又得有工效。在这种苛刻的评级条件下,当时县建筑公司只有张锐泰得到了一个唯一的最高级别——六级技工。他的一些代表作尚存。

慈庐,坐落坂东镇朱厝村的公路旁,建于民国时期的1943—1944年间。是当年一座精致高档的新厝。其虎头门、回照、碉楼的正面石砌墙基为灰青色花岗岩石砌筑,应用了“柳只石”和“一丁一项”两种石构形式。石面纯手工精雕细琢、严丝合缝,或横平竖直,或一斜透线:转角及独立墩砌成马蹄形斜度,线条柔顺有力。整个石砌墙基构造严谨、精细有加、美轮美奂。这项砌石工程即师傅张锐泰带领众徒弟全身心投入,历时一年多的传世之作,成为当时全县砌石工艺高超的精品工程。2016年“7·9”特大洪水漫过“慈庐”一层楼,其基础依然不走样、无沉降。

“大模宫”神庙(模山境),坐落于闽侯鸿尾乡大模村,建于民国年间。这是一座具有中西风格、气势雄伟、风靡四乡的大模宫。当年张锐泰应聘接手了这一工程,率众徒历半年时间,出色完成了大模宫的石构墙基工程。建筑物正面墙基长十余米,高一米多,清一色以纯青石砌成,砌石工艺十分精湛。其石构形式俗称“柳只石”,为菱形石和三角石垒砌而成,由底到顶,6块石构成一条斜线,条条透线,粒粒成格,几如压尺画出的一幅美术图案。如今,这青石墙基已成为此座古建筑最具功力和内涵的建筑构件。

溪头埔张氏宗祠,建于1943年,位于张锐泰的家乡、今坂东镇溪西村,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高档次的祠堂建筑。其虎头门青石门垱、墙基为张锐泰建造,青石干砌,缝隙如线,石面细腻,沿角如切,为精品石砌构件。巧合的是,七十多年后的2015年,该宗祠修缮虎头门,张锐泰的孙子和球已是建筑工程师,他应邀为之设计了一对青石花台,以牡丹、榕树、龙凤图案分别寓意“花开富贵”“枝繁叶茂”“龙凤呈祥”。祖孙作品牵手相连,交相辉映。

101医院挡土墙,1950年,张锐泰率众完成闽清溪口大桥头的“101医院挡土墙砌石工程”,该石砌挡土墙每扇高约四五米,长约四五十米,依山而建共有七八座,呈阶梯平台形式。虽然是难度较大的块石干砌法,但缝隙均匀密合,坎坎落座;石鼻如峰,雄伟山稳;块块邻边交合一线,数十米长面平如线,状若“鲤鱼鳞甲”,艺术美感极强,被业界称为“闽清至今为止,干砌块石最高技术水平的典范”。历经70多年风雨,至今依然纹丝不动,完好如初。

梅邑探古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