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4年4月26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上丰人家 人生如茶 芭提雅水上市场 春耕正当时,不负好春光 劳动者的美学 梅城虎丘黄氏会馆成立28周年记 移步皆景的梅溪步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丰人家

□ 作者 一苇

引言:癸卯兔年正月十四,与亲友践立春之约。缘山而上,沿途樱花成片,茂林修竹,溪涧清音,有世外之韵。行复万米,忽见盆地,有桃花林,落英纷卜,怅然羽落,然枝梢芽绿,桃花衔珠,见之犹怜。复前行数里,至上丰。雨濛四野,雾笼村宅,依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忽现一小径于道右,初略陡,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一谷之地,云雾稍霁,有一人家,背倚青龙,四面拥翠,更有千株桂树,映带左右,若夫金秋时节,树树红妆,香透百里,此人闲桂花落胜境也。群客至,主殷勤,烹粉蒸肉作食,言谈宴宴,客醉闲适,共相陶然,时之犹滞,不知山外光阴。

初见上丰,她隐在茫茫白雾之中。

临行前一晚,缠缠绵绵的春雨,让我担心着期待已久的行程是否会落空,东道主的一句“雨趣堪赴”让我顿生一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气,纵使“竹杖芒鞋”,也要踏青寻春。可谓:“长夜寒雨寥落,唯恐踏青将误。试问惜春人,却道雨趣堪赴。探路,探路!山野无界深处。”

上丰村位于梅樟两县交界处,可望见尤溪山麓,地势的抬升使其三面环山,处处为林竹所覆盖,的确称得上是山野深处了。也正是位置之“深”、树木之“森”,加之沿途樱花、桃花引路,进入上丰,宛若向着桃源漫溯而来。

春雨给山野带来了浓浓的白雾,进入村子,如行在白纱帐底下,无法一眼看清其面容,我们沿着农田边的机耕路绕行,一边用脚步感受上丰的阡陌雨软,一边听着东道主娓娓讲述家乡故事,和着眼中的朦胧图像“拼图”上丰风光,构筑心中的隐世风貌,隐然有叩响桃源之门的神秘与庄重感。

再见上丰,是数月之后,为着弥补前番雾里看花、临而未详之憾。这一次阳光明媚,上丰大大方方地展现在我眼前,那清新的田园风光,那沾染了岁月光阴的古厝,一一与我们对视,任由我们好奇打量,仔细品味。

坐落于村中心的孔华厝,建于清乾隆晚期,由孔华公所建,故而得名。孔华公于建房同时,种下了一棵桂花树。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霜,桂花树长成了苍苍古木,岁月不曾压弯了它,仍是生机盎然,主干挺拔,如擎天绿“伞”。桂花树旁有个方形的池子,如今虽已干涸,但故事仍然隽永。这个池子是用来造纸的,村里生长一种苦竹,用以制纸,自带的“驱虫剂”让书籍得以更好地保存。专门腾出一块地造纸与古厝里设有文武厅的安排,让我窥见这户人家的书香传世之韵,桂树是否也承载着孔华公对子孙“折桂”的期许?厝四周围有矮墙,护卫家院的同时挡不住望眼。目光越过矮墙:不远处广场上村里的妇人们正热热闹闹地排练着节目,远处的山温柔地拥抱这个村子,一时间像是穿越于时光隧道。百年前厝主人也这般地站在这里,双手笼袖,望着青山翠峨,一边嗅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一边听着子孙们或庄重入神,或热气腾腾的读书、习武之声,这是怎样的一份悠然、怡然?孔华厝繁衍子孙四百多人,旅居马来西亚一百三十多人,亭亭如盖的桂花树或许已成为在外的一代代子孙心中的一轮圆月,与老厝一道沉淀着时光与乡愁的幽深。

与孔华厝对望的是下新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下新厝为双层结构,楼层较低,可见当时就已人丁兴旺,往纵向争取空间。相传早年有一个木匠路过,借宿后将工具寄存该厝,却再没来取走。久之,下新厝族人便将这些工具拿来鼓捣,居然摸索出细木制作技艺,自此代代相传,且个个工艺精湛,用巧手打造起这片宏大的老厝和传世的工匠之家。

下新厝又称舀米厝,这一别称的背后是另一段逸闻。盖房子前曾请风水先生择址,先生感觉这是好风水,甚为自得,回家向妻子吹嘘。妻子却忿忿而言:“以后人家大富大贵,你的后代便世世为奴吧!”风水先生连忙重新找东家“商量”,说此地风水会让代代子孙发达远走,不免膝下孤苦,不如从远处引一条水渠,建上水车,如绳子一般把“牛型”的风水拴住,不仅家人就近舂米,而且代代子孙承欢身边,岂不更加欢好?东家大喜,就付诸了行动,果然代代只富不贵。至清朝中期,曾出了个武艺高超的举人,有望成为武状元,但考前遭逢父丧,丁忧三年,废了一身武艺,能不能怪“风水”太灵呢?也因那舂米的水车,此宅也被唤作“舀米厝”。

同样,因人言改变房屋格局的还有大王后厝。该厝同样建于清乾隆年间,因门前有个大王宫,故名。大王后厝的“户型”与常见的古厝有所不同,它是厝后起厝的“叠拼”古宅,还是特殊的“前后叠”。传闻,起初大王后厝仅建有下座,藏风聚气,是发财的宝地,友人嫉妒,便怂恿厝主在宅子后上方扩建新房,但因后山低薄,后厝伸出天空,成了“出尘”之局,自此代代均有人出家。“风水之说”无从考据,但为古厝增添了故事性,也表达着人们向上向好的愿望。

孔华厝、下新厝、大王后厝,这些建于清代的古厝尽管造型、细节不尽相同,但都蕴含着一个家族发展变迁的历史,透过历史的烟云中我们看到一户户古时的上丰人家温暖的内核。当今的上丰人,依旧满载着对家园的热爱。

两次去上丰,都去了东道主家。第一次,东道主体贴地为孩子们备了零食,还让他们在厨房体验烧柴火做饭。我们则在湿润的雾气中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东道主介绍着千棵桂树、一方鱼塘分布,在他的三言两语间勾勒出桃源人家的图景。第二次,我们奔着采摘野柿野果而来,正巧遇上主人家改造家园,正驱动机器迁移大桂树,给房屋腾出光线的空间,把门前的洼地填平,打造出更加平整开阔的菜地。恍然数月,他家的改造蓝图应当早已兑现了吧?

离开上丰已有一段时光了,然其田园风光、桃源中人的淳朴美好,仍令我难以忘怀。不管是百年前的上丰人家,还是如今的上丰人家,不论长年居住,还是远在他乡,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建设和美化着家园,这样的村庄,必会长久地兴旺着。

心灵语丝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