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3年11月24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拉板车的日子 老家茶(下) 古城一隅 领导(上) “红船精神”与时代环环相扣 蝶恋花·乡间小径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拉板车的日子

□ 作者 陈其彬

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板车应该成为古物了。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板车还是农村人力运输的主要工具,也是农民生活的经济来源。

我对板车的认识,缘于跟父亲拉板车开始。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父亲承包大队碗厂三年拉碗合同。为此,父亲花费三十五元钱,去街上购买了一部板车轮。随后,父亲上山砍伐几根杉木,锯开晒干,自己动手制作一辆板车架。

大队碗厂坐落在后山一座山坡上,是阶级层龙窑,一层一层窑坪,由低处往高处延伸。低处是窑头,高处是窑尾。一百二十米长,二十七层窑坪。一般每月烧一次窑,出一窑碗,拉一窑碗。一条山路,弯弯曲曲从山坡蜿蜒至大队村部仓库,有近两公里的路程。每拉一趟车,要爬坡过二三道坎。时值夏季,我小学毕业后,碰上“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学停招。我只好接替母亲跟着父亲去推板车。说是推车,其实包含搬运工,碗具都是拉推车人员负责装卸。

第一天上班,父亲在前面拉车,我跟在板车后面助力,车在平路我推车走,板车下坡,我则负责一只脚踩上车尾“木托”,让板车慢慢下坡。这时“木托”着地与路面摩擦,一路上发出叽叽喳喳响声,让人听到难受。“木托”是用一根松木做成的,直径十三四厘米。它是拴在板车架底部中间,尾部比板车后架多出三四十厘米,主要便于推车人在后面用脚踩刹车,控制车速。下了这道坡,板车过了一个坎,又要再爬上一段长坡。父亲的肩膀背上车把拉绳,双脚蹭地,弯着腰向前拉着麻绳一步一步住上爬。我则在后面,两手摁住车架后部立柱,使劲向上推车。不一会儿工夫,板车爬上坡顶,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又走过一段平路,板车到达仓库。两人忙着卸货入库。来回一趟,需要一个多小时,一天拉七趟,耗时九个多小时。

刚开始推车,体力没有不适。多推几车后,我便气喘吁吁。傍晚收工,脚腿酸痛,全身乏力。好在父亲知性,让我坐上空车拉回家,到家里后,叮嘱我推车一天,休息一天。劳逸结合,又能很快恢复体力。几天后,窑坪出碗窑层越来越高,来回一趟搬运的时间也更久。这时,父亲为提高工效,用一担畚箕挑碗,每挑四筒。我因人小挑不上,每次则用双手抱着一筒碗具下坡。但两只脚好像不听使唤,不停地颤抖着。父亲见状,叫我先站住双脚,然后一只脚一只脚往下走,走一步,稳一步,照着父亲的说法,我的脚步稳定了许多。

有一天早上,天空下着蒙蒙细雨,窑坪小路很滑,我下坡路时,噗噗一声,连人带碗不慎摔倒在地,屁股着泥,痛得直叫。父亲看见,立即上前把我扶起,用手拍拍后面裤子的土,饶有兴趣地说:“小孩摔倒没关系,摔一次长一寸。”我一听也笑出了声。顿时感觉屁股不那么疼了,说着又帮父亲去推车。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久而久之,抱碗下坡,走起路来,老生习惯,我再也没有摔倒了。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会湿鞋。”拉板车最怕运输过程中,板车轮胎发生泄气和爆胎。轻则泄气,可以用两根相应的顶棍撑住两边车把,让套勾里轮胎轴松动,再用风筒打气,倒是很快解决问题。如遇爆胎,则会麻烦很多,要先卸下车货,再把轮胎拿出,送到附近的摊点修补,费时又费劲。更为难堪的是,拉板车途中下雨,道路泥泞,人的脚会穿上一层厚厚的海绵鞋,两只轮胎沾满泥巴,粘住车架,动弹不得。只好停下板车,用一根竹片慢慢刮去轮胎上的泥巴,才可以走动。可是还没走多久,轮胎又沾满泥巴,这时,只能又停车刮泥巴,走一段,刮一段,人感到很烦躁,最后干脆停车不拉货。“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俗话说:“过一年,大一岁,长一智。”第三年春天,我向父亲要求学拉车,当个车把头。

回想起第一次当车把头时,也是先走平路再下坡路,但下坡不是很陡,我在前面拉车,父亲在后面一脚踩着“木托”,车速并不是很快,但是我掌控的车把头,却晃来晃去,好不容易拉到平路后,父亲说我,“像这样掌车把头很危险,很有可能晃到人。”他当场站在车把头中间示范着:“拉车眼睛正视前方,双手摁住两边车把,人走中间,稳定迈步,车把头不会摇晃。”果然,我再拉车时,车把头就不会那么晃动了。“上坡要拉车,下坡要掌车,平路要走车。”父亲三句拉车口诀,是他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言简意赅,点出了拉车的要点。比如:板车下坡路,要怎样控制车速,什么路面需要快车,什么坡段可以放车,要想掌握这些要点,也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我在一车一车的操作中具体尝试,在一次一次的探索中总结运用。

有道是“父爱重如山,至情尘世间。”浅浅的日出日落,父亲费尽心机、言传身教,像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身体,软化我的血管,血脉融通,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一天比一天学习拉车有进步,不出半年的时光里,我逐步掌握拉车的技术要点,当起车把头来,轻松又省力。父亲看在眼中,喜在心里,认为家里拉板车有接班人了。

大地茫茫,有阳光普照,也有阴影遮云的地方。拉车一样,也有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一次,板车上多装了一些碗,上坡时很费力,车轮在打滑,徘徊不前,稍微不慎,有下滑的危险。正在路边行走的放牛娃,察觉有些不对劲,当即跑到板车后面,帮助父亲往上推推。另一位路过的石匠师傅也放下工具,主动伸出援手,跟我一起前面拉车,车子突然感觉轻了许多。到达坡面后,我回头向两位年青大哥致谢,他们只是挥挥手,然后转身离去。在我们日常劳动中,随时有可能遇到一些困难,但也总会遇到热心人的倾囊相助。他们闻讯而来,悄然离去,做好事不留名,这是一种崇高的社会道德风尚。

挥手作别冬,转身遇见春。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家里的好事一茬接着一茬来。年初,父亲被选上大队干部,同时碗厂三年拉碗合同到期。身材瘦小的父亲也不用再干这种劳力重活了。随后,中小学复课招生,我有幸之年进入梦寐以求的初中学习校园,成为县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首批中学生。我和父亲不像以前那样专业拉板车。但这部板车没有空闲着,伴随着每年农耕活动,我和父亲会利用空余时间,为生产队拉稻谷、甘薯、油茶、公粮、肥料等诸多农作物。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农事中农民承担的笨重农活,另一方面让我们家里增加一部分收入。一年拉板车也能挣个千把多分。按生产队年终核算分红,每十个工分值一元钱,一年挣得一千多元。年终岁末,家里一下子增加这么多收入,父亲母亲皆为高兴。

板车有时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记得那是1971年8月的一天,大概是凌晨12点多,人们已在熟睡,一阵急促敲门声把我惊醒。当时父亲在外出差,家里只有母亲和我以及几个弟妹。我起身开门,原来是隔壁一户邻居。只见来人着急地说:“他家媳妇临产,要用板车拉到公社卫生院接生。”救急如救命。我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安好车架,把板车拉到他家里,接上孕妇就走。那时,马路是沙包土,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晚上没有路灯,一片漆黑。好在其家属用把手电筒在前面引路,我借着微弱的一丝光线,在后拉着板车,一路小心翼翼,将孕妇安全送达卫生院。直至下半夜两点多才回家。几天后,其家属特意上门感谢。听他们说,送得及时,孕妇出生顺产。我一听心里高兴,隐隐约约之中,感觉到一部普通木板车,也能救人一命。这件事以后,全家人对板车视若为宝。平时不用时,父亲和我总把车轮擦洗干净铮亮,锁进柴火间,板车架则放在后院干燥遮阳的地方,以防雨淋受损。

从少年到青年,我拉了九年板车活,一直到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这才“失业”。或许,当时这份重活并不适合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但是命运偏偏选择了我。我并不后悔,反而很怀念它,珍惜它。因为,在我开始形成世界观的少年时代,它能帮助我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坚定人生观,让我在恍恍惚惚的人生之初,不会迷失方向,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用劳动创造生活,用今天的话来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于我这一生的工作启发很大,受益居多。

如今,当我回到家里,看见这架痕迹斑驳的板车时,就会回想起那个时代拉板车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