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3年5月5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娘子的寨 西江月·劳动光荣 东京一隅弥书香 学先贤   做个善学之人 欢 喜 记 相偎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娘子的寨

□ 作者 陈其彬

在福州市区郊县当中,都有保存着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厝。除了福州市三坊七巷,上下杭等著名传统街区外,位于福州市东南部五六十公里的闽清县省璜镇良寨村也有一座闻名四方的古代建筑,名曰“娘寨”。是清代一位妇女主持建造的寨子,也是用她名字作为寨名,这在全国尚属罕见。究其原因,不得不从“娘寨”的前世今生说起。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总有坎坷。”“娘寨”得名缘于一个民间的真实故事。据说,早在360多年前的清朝顺治年间,从河南迁居闽清县八都(省璜)叶洋境洋尾寨经商木炭行的张姓家族,生意兴隆,家业日盛。不料树大招风,被邻县一伙土匪觊觎,遂起杀人谋财之心。一天傍晚,张氏当家少奶奶郑春娘带着十岁的孙子探亲回家,刚走到寨子附近,忽见寨子火光冲天,杀声四起。土匪正在打家劫舍,放火烧毁洋尾寨。郑春娘急中生智,拉着小孙子躲进路边一片草丛,因天色渐晚,未被土匪发现,祖孙幸免于难。

劫后余生的郑春娘,面对一片废墟,泣不成声,只好拉上孙子投靠娘家,暂时安居过渡。后来,郑春娘再次返回故里,打理祖业,积蓄祖本,伺机东山再起。

“旧寨会遭此横祸,肯定风水有问题,必须选择一个好地方再建新寨子。”

重建新寨,成为郑春娘的一个重大愿望。

一日,郑春娘偕同地理先生外出择地,行走途中,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把她戴在头上的斗笠吹走,落在不远的一个山苞上。郑春娘觉得好奇,急忙过去捡斗笠,当她弯腰那一刻,只觉得眼前一亮,冥冥之中感觉这里是个好地方。这时,地理先生不知是心生灵感,还是信口开河,脱口而出,“此乃龟形山地,宝地也。在龟背上建寨子,一生富贵,子孙满堂。”郑春娘听后,心中大喜,决定就在此地建新寨。

这个寨子建设花了三年多时间,从这么快的速度,可以看出郑春娘的为人处事方法略高于一般人。当寨子建到一半时候,郑春娘确实也花掉了不少银子。一些工匠担心会被拖欠工钱。郑春娘看到眼里,不动声色。第二天,将祖上藏匿一袋霉味的银子放在太阳下暴晒,这才打消了人们的疑虑。无形之中加快了建寨速度。

“娘寨”建成后,郑春娘携孙入住,抚养孙子张居亨长大成人,并子承父业,生意越做越好,后又娶妻成婚,双喜临门。从此,他们过着安稳生活,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娘寨”子孙,最高人丁旺盛时,可达三百多人。为了让后世记住祖妣郑春娘的功劳,张氏子孙后代将寨子取名“娘寨”。

竹叶青青,夏风徐徐。走进“娘寨”,映入眼帘的是那扇8米高的寨墙,它由两层组成。第一层是寨基石墙,高度6.3米,基座宽度3.5米,第二层石墙上部用黏土夯筑的坚固土墙,高度1.7米,土墙宽度60公分,形成土石混合墙体。“娘寨”石墙比其它处古寨基高出1米多,这在当地比较少见。我想,因有了前车之鉴后,让郑春娘建造新寨时,就特别重视寨基工程建设,提升石墙高度,会比土墙经久不蚀,更为坚固,防卫效果更有效。

漫步寨基,石头一块挨着一块,像蜘蛛网一样密布,互相铆合,坚固稳实。当我试图用手用力从石缝中拉出一块,青石依然不动。从这些石头中,有圆的、有扁的,也有块石,还有那石墙上沾满青黑色的青苔。历经百年风吹雨打之后,现在这四面石墙,质量如此完整美好。让我亲身感受到当时“娘寨”主人别出心裁的匠心设计,还要感谢那些精工细雕的古代工匠们的轻巧灵活之手,锦上添花,让我们今天能保存这么一座古朴的清代艺术殿堂。

在古代山村,“娘寨”可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期间,不知要遇到多少问题和困难,而郑春娘总能平心静气,沉着面对,得心应手。“娘寨”选址地势险要,单说寨基石头要用一万多立方米。但这个地方偏偏缺得就是石头。听陪同的张氏族人张诗炜说,为解决石头,郑春娘在乡里贴出告示,告知乡人,谁带石头到娘寨工地,谁均可换碗红酒解乏。但这偏僻山村行人来往有限,携带的石头无法满足工程需要,因此,郑春娘只得用金银兑换,解决石头来源。今天,我们站在这个工程角度着想,当时建寨代价何等之大啊!

走进寨埕,只见寨门门框是用方块青石错缝叠砌,门楣立有一块石牌匾,书写“娘寨”两个大字,鲜明俊朗。寨门不大,可设有双重硬木门板,材料是用黄楮木制成,硬质度高,但显得轻盈灵活。

走过寨门,便是前厅。左右是两层高的回照厢房。它面横倚寨石墙,纵墙为土夯、楼板、立柱等木构,满现沧桑之色。拾级登上二层楼板,一条186米长的“人马道”沿着寨墙环绕一圈,人称“走马道”,其实并不跑马。而是寨人巡逻放哨之道,沿着“走马道”巡察一圈,让我看到的是,四面寨墙开凿出40扇外窄内阔的漏斗式小窗口,寨人可以用此观察外部,一览无余,故称瞭望哨。瞭望哨下沿各设有一个小圆洞,用于架设铳枪打击外来之敌。从当时的安全环境需要,郑春娘建寨时考虑得多么周到,而它确实也起到保卫寨子的重要作用,让“娘寨”长期以来,相安无事,安居乐业。

游走于“娘寨”之中,“娘寨”不仅抵抗兵匪工事不同一般,而且还突出“堡”字防御作用。同时也做足了“宜居宜家”的生活环境,凸显“寨”的民生福祉,让整个寨子很是充满和睦团结,很是幸福温馨。

“岁月静好,宜居宜业”。“娘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亩,大小房屋108间,合正罡地煞之数。站在高处,俯瞰“娘寨”,尽快眼底。寨子像一个巨大口子,而且被大口包围里面则是一个“日”字,意为“旭日东升”,而“日”字中间“一”横,则代表古寨正座中央主体建筑,也是“娘寨”的核心位置,正座面阔5间,进深7柱,人们称之为“六扇五”。正座由正厅和两边官房组成。正厅高大宽敞,两旁对称官房,披榭 ,里面斗拱交错,彩绘雕花,造型精美,是福州典型的清代古民居扇厝风格。正厅又分为前厅后厅,前厅是族人开会议事的地方,也是全寨婚丧喜庆主要活动场所。前厅神龛前摆有一张长方形紫檀供桌,上有香炉烛台及散落的香灰。也是全寨族人供奉祖先的平台。每逢年过节,寨里族人会自备水果酒水等祭品,摆在案桌上,并烧香叩头,祭拜祖先。一时间,烛光闪闪,香烟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烟火香味,族人们面对祖先遗像,祈求祖先庇护,四季平安,发家致业。

时光知味,岁月含香,人间最美不过是古朴温馨。置身“娘寨”其间,仿佛处处跳动着新颖的文化脉搏。飞檐翘角,替木埑托,雕梁画栋,还有那些栩栩如生梁柱斗拱、雀替、垂花柱等木构件,穿插其中,一件件内饰华丽,造型粗犷,千姿百态,古趣盎然。但让我最大的视觉还是屋顶上,那成双成对高高翘起的鹊尾脊直扑蓝天,依然叫人心旌摇动。

“闽清明清时期古厝屋顶有燕尾脊和鹊尾脊两种装饰。”听张氏族人张诗炜介绍,燕尾脊尾尖开叉短,起翅度不高,不够雄壮。而“娘寨”鹊尾脊尾背长,翅角高,两端正亢正脊翅角与书院横厝构成“一横两纵”格局。放眼望去,高低错落,有较灵飞动姿势。特别当我站在后座二楼美人座倚望,“鹊尾脊”正背及两边彩色瓷片拼绘而成的五朵莲花,流光溢彩,使原本一片黑灰单调的“鹊尾脊”斑斓灿烂,在那蓝天白云陪衬之下,触目待飞,丰富多彩。张诗炜还说到,“鹊尾脊”工艺复杂,精工细雕,成本高,一般人做不起。所以,在当时并不富裕的人家建造古厝,一般选择成本较低的“燕尾脊”或用价格更便宜的坡顶型来装饰。

说话间,张诗炜眉宇多次流露出喜悦之情。“鹊尾脊”是“娘寨”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亮点,而另一处是寨子里的排水系统也与众不同......。听着说着,时间已过中午12点多,不知是出于心里灵感,我还是坚持看了寨子里的几条明沟暗渠流向,从“娘寨”平台地势观察,寨子后座确实比前座高,所以排水沟自然而然则从高处流向低处的两条廊沟排泄,一并汇集于天井内沟,然后通过回照两个暗沟排出寨外。令人奇怪的是,寨墙石路并没有发现暗沟出口,而寨内雨水都能流畅。寨里老人告诉我,当时,郑春娘头脑好用,在建造这条石路接口时,将路面挖深几米,先铺上一层大块石,再倒入一层厚厚的碎石,最后盖上青石路面,这样,雨水一来,便会从路面地下石缝渗入低处农田,也不会淹没这石路。

夕阳下,走出“娘寨”,晚霞暮霭,青山红遍。蓦然回首,我再次仰望“娘寨”,感慨万千,郑春娘的勤劳、智慧和坚强的古代女性特有形象,不仅为我们留下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瑰宝,更给后人传承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如今,洗尽铅华之后的“娘寨”,已被列入首批“福建省传统古村落民居,”静卧茫汇大山之间,守望着风雨,守望着田园,美在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