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3年4月28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春天,邂逅一场枳壳花开 山海深融一碗羹 我的新老舅 云雾钟石 闽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第四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海深融一碗羹

□ 作者 池宜滚

在闽清,有一道菜直接以地名称道,那就是池园炣豆腐。寻常的乡间小菜,何以独树一帜?自然必有其过人之处。此菜始于清道光年间龙井(井后)吴氏先祖,已传承百年之久。出处池园,并据此扬名,一个说法是当地水质好,适合做豆腐,但这仅能算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吧。

炣豆腐的成功,是典型的山海交融的案例。更多的原因,我们暂且从池园说起。池园位于闽清南部腹地,梅溪上游的芝溪平原,山拥水环,一直是一个富庶的宝地。四周多山,生态环境良好,农业经济长盛不衰,长期生产优质黄豆;有丰富的高岭土矿,水质呈弱碱性,有人认为这是做优质豆腐的“得地独厚”之处;更有芝溪直达闽江,于旧时代,是水运航道可达之处,自来就是一个通江达海的地方。环境和区位又与一道菜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山与海的沟通,在池园炣豆腐里得到了充分的沉淀和展现。

传说池园得名与航道有关。当地陈氏始祖为原籍长乐池园村的海产干货货郎,长年随船“游方”,往返于家乡和闽清之间,居无定所。为卜居址,曾找算命先生问询,答复是“此番出行,挑的担子坠在哪儿,就在哪儿落户”。无巧不巧,他在芝溪古渡头登岸上坡,一个挑篮就咣当落地,于是就在那儿筑舍安家,并引用家乡名也称此地为池园。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至今闽清的某些区域,人们时常会在菜肴中添加虾米、蛎干、鱼干等配料。你猜对了,海蛎干、干贝等皆为池园炣豆腐的重要配料。

“辅”的出处有了,那是海的味道;该说说“主”的来处了,这便是“山”的精华。闽清黄豆,尤其产于池园的,因气候适宜,环境干净,品质一直很好,满满都是当地山水和阳光的结晶。如此,山的豆,海的料,陈氏的干货,吴氏的厨艺,便在一碗豆腐中走到了一起,成就出了多地饮食文化精华融合的经典之作。这种机缘汇聚,形成了它较之于闽清其他地区,多了海的鲜香,较之于海边地区,又多了山里好豆的基质。池园人甚至骄傲地说,只有他们能煮出最地道,最正宗,最鲜美的池园炣豆腐!并非池园人不谦虚,恰恰说明了他们是最在乎豆腐,最认真对待豆腐的人。

很多极致,都来自虔诚。食不厌细,脍不厌精,池园炣豆腐,果然有更多讲究。其汁得用老母鸡吊的高汤;其火候文火慢煨,动辄一两个小时;其做法讲究手工掰碎,让豆腐块的切面更加粗糙不平;其芡酱要求黏而不稠。如此,才易于让自身寡味的素豆腐,得以充分地入味、借味、融味,直达至味。讲究至此,咋能不是一道好菜、名菜呢?

随着人们对食物的不断探索,就有更多的元素加持到传统老菜中来。如瘦肉丝、香菇、草菇、葱花、芹菜、花生、贝类等纷纷“入伙”,至于酱香、麻辣等更是因人设味。它们从各个维度丰富或改变着传统老菜,让它更加精彩多元。

“味”说完了,该讲一点“道”。任何事物都离不开一个尺度,池园炣豆腐堪称营养与美味兼具,香气与名气齐高,但仍应爱而有度。其含钙较高,对于结石患者不宜;其融入鸡汤海鲜,对于痛风者不宜;其口味不轻,对于高血压者不宜;其芡酱藏热,对心急嘴更急者不宜。喜爱而有理性,方不负它的魅力和我们对它的痴迷。那么,池园炣豆腐已上齐,客官请慢用!

食话食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