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2年11月25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黄乃裳与虎丘家国文化 艾的历程 闽清县人民政府拟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国网闽清县供电公司计划停电通知 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 美好夕阳 北 冲 行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乃裳与虎丘家国文化

□ 作者 黄勤暖

最近,我省拍摄的首部华侨题材院线电影《诗巫风云》在全省热映,再现了一百多年前华侨领袖黄乃裳忧国忧民率领1118个福州十邑同乡,下南洋寻找生活出路开垦马来西亚诗巫(新福州)的悲壮历史。电影一经点映,就立即在黄乃裳故乡福建闽清引起了热议。虽然它没有像某些大片那样高的票房上座率和场场爆满,但它处处闪耀着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仍然使很多观众为之泪目,包括熟悉黄乃裳事迹的我。

黄乃裳之后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荡涤了纷纷扰扰的历史尘埃。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家国,在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抗争下,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已走进新时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更需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黄乃裳一生几乎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他一生为民请命劳碌奔波贡献颇多,但革命与拓荒却是黄乃裳的两大贡献。与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相比,《诗巫风云》只是撷取了他人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1849年,虎丘黄敦第33世孙乃裳呱呱坠地。此时鸦片战争的烽火正在中国南天熊熊燃起,多灾多难的旧中国已步入了积贫积弱的窘境。后来世界列强逼着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接连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只能悲愤地高唱“七子之歌”与之抗争。作为虎丘后裔子孙的黄乃裳从小受虎丘家国文化的影响,很早就立下“护国积善,诗礼传家”的鸿鹄之志。

“护国积善,诗礼传家”是黄乃裳入闽始祖虎丘黄敦世代相传的祖训。所谓“护国积善,诗礼传家”:“护国”,就是保卫国家,报效祖国。“积善”,就是积德行善,献身公益,造福大众。“诗礼传家”,就是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虎丘黄敦(以下简称“虎丘”),是闽王王审知部将,是闽清第一个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带领先民大规模开发建设闽清的第一人。他是一个具有浓厚英雄主义色彩和家国情怀的先贤,出生于唐末河南固始县,自幼修文演武,一心报效国家。唐末战乱,公元885年随王(王审知)入闽。898年(光化元年)辞官不就,在侯官县梅溪场凤栖山(今闽清县塔庄镇秀环、坪洋、秀洋村一带)过隐居生活。隐居期间,他把中原带过来的唐朝先进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当时还处于蛮荒时代的闽清进行大力推广,带领先民积极开发山地资源,“艺花果”,“志乐山林”;同时他响应王审知的号召兴教办学,开展“诗礼传家”,传授儒家文化和礼乐经典。他的训子诗“六叶同开一样青,莫因微利便相争。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家和万事兴”与“和为贵”的朴素思想。他的所作所为大大促进了当时闽清各行各业地向前发展,为闽清开县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宋代闽清文化繁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虎丘家国文化也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虎丘“护国积善,诗礼传家”的家国文化,在闽清广为流传。如虎丘一叶行第辈分用联“承祖训翼孙谋裕大荣昌永作熙朝硕望,隆国栋振家声敬勤忠孝弼成盛世宏模”,就是家国文化的最好写照。它把家国文化融入子孙后代每个人的名字之中,作为区别辈分之用,让每个子孙都烙上家国文化的烙印,像基因密码一样代代相传。如下联“隆国栋”,就是希望子孙能成为“泱泱大国的栋梁”。“振家声”,是希望子孙后代事业有成光宗耀祖,把美好的“家声”传扬得很远很远。“敬”,就是要求族人尊老爱幼,做事要爱岗敬业,对法律法规要有敬畏之心。“勤”,就是要求族人要勤奋勤劳,勤俭持家,要勤政廉政。“忠”,就是要求族人要“精忠报国”,忠于职守,要“忠诚、干净、担当”。“孝”,就是要求做子女的要孝顺,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弼成盛世宏模”,就是说,如果能达到上述要求和期盼,那么你一定会成为盛世的大模范。

黄乃裳是闽清赓续和弘扬虎丘家国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童年时靠半耕半读接受启蒙教育,自小受到薪火相传的虎丘家国文化的熏陶,立志要干大事,即像始祖虎丘那样“护国积善,诗礼传家”。1866年,他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属于闽清县第一批基督教徒。在教会里,他接触到西方文明,掌握了英文和文化科学知识,萌发了中国要效仿美国,走“以共和致强与富”道路的思想。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理想,作为大哥的黄乃裳极力推荐并资助二弟黄乃英报考中国海军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读书,毕业后加入福建水师。后来黄乃英英年早逝,黄乃裳悲痛欲绝。待三弟黄乃模长大,黄乃裳继续鼓励和资助乃模弟报考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黄乃模不负大哥希望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公派英国留学。学成归国作为邓世昌助手任北洋舰队“致远”号副管带(副舰长),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以气壮山河的气势冲向日寇旗舰“吉野”号,与之同归于尽而壮烈殉国。1987年闽清县在台山公园建乃模亭纪念民族英雄黄乃模,邓颖超同志题写亭名,学界泰斗启功教授题写乃模亭对联:“破釜沉舟孤忠殉国,舍身御寇百代流芳”。黄乃模献身祖国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广泛赞颂。

黄乃模壮烈殉国后,家仇国恨使黄乃裳悲愤至极,发觉自己这种依靠教会教育开通民智、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方法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一边致力于办报,一边致力于教育。他把办教育和办报刊看成强国教民的最重要方式,先后和友人倡办了福州福音、培元、英华等43所学校。1896年,他在福州创办了福建历史上第一张报纸《福报》,宣传维新变法,传播先进文化思想。

1897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此时维新变法运动进入了高潮,黄乃裳满腔热情地参加了变法运动。他曾先后8次上书光绪皇帝,倡言变法维新。黄乃裳欢欣鼓舞,满以为中国之衰弱状况将从此改变,结果戊戌维新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就失败了。黄乃裳名列慈禧太后要拘捕的维新分子名单,成为第11名钦犯。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他明白非革命无以拯救中国。为躲避清廷迫害,寻找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也为觅一地旷人稀之处,为桑梓穷无聊赖的同胞开辟一条生活路径,他决定拓荒海外。

他四次到南洋的英国、荷兰各殖民地寻觅垦址。1900年4月,他确定于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即今天的加里曼丹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国——沙捞越让江流域的诗巫开辟一个大规模的农垦地。7月,黄乃裳与沙捞越国王签订了开垦诗巫的17条合约,以“新福州港主”身份承包拉让江流域的垦殖权(孙中山称之为鸦片战争后中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他召集福州府属邑1118人,分3批万里投荒到诗巫垦区,开始了华侨史上第一个由华侨领导和集中开垦的“新福州”垦殖活动。当年满目荆棘、蛮烟瘴雨之地,现在变成了沙捞越第二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沙捞越也成为福州人的第二故乡,在沙捞越仅福州籍华裔就达20多万人。黄乃裳因此被誉为“东方摩西”、哥伦布式的人物。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黄乃裳从戊戌变法失败的极端痛苦中悟出了“非革命不足以教亡拯毙”的道理。垦荒期间,黄乃裳浓烈的家国情怀与孙中山一拍即合。1900年,黄乃裳在新加坡前后4次拜访孙中山。深谈之后,孙中山给他一句赠言:“凡人欲为社会国家谋幸福喜乐者,须自愿自始至终贯彻悲哀痛苦之责。”黄乃裳豁然开朗,深为孙中山的渊博学问和革命思想所折服,遂和康有为、梁启超分道扬镳,追随孙中山。

1904年6月,黄乃裳悄然离开“建设已初具规模,各业渐次发展的新福州垦殖场”诗巫,投身革命,取道新加坡回国。到达广东潮州黄冈,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905年,他受邀在厦门主办《福建日日新闻》,在该报发表文章,反对美国排华法案,倡言革命。1906年,黄乃裳到新加坡参加了南洋同盟会组织。回国后,他担任厦门同盟会主盟人,发展革命队伍。10月,黄乃裳受负责总办福漳厦铁路的好友陈宝琛之托,在南洋福建籍侨商中发动募集修建漳厦铁路股份款百余万元。

1911年,广州爆发黄花岗起义,黄乃裳的多名得意门生参加了起义,有的英勇牺牲。后来他在自己担任教务长的福州英华、福音、培元三所学校秘密组织“炸弹队”,为革命做准备。在辛亥福州起义中,年过花甲的黄乃裳身先士卒,擎着十八星旗,参加于山战斗,与清军作战,推翻了清政府在福建的统治。

先天下之忧而忧。黄乃裳晚年在家乡践行“积善”理念,为社会做了许多公益事业。1907年,黄乃裳在福州、闽清创办了40多所学校,致力于国民普及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闽清广大华侨在“港主”黄乃裳爱国爱乡精神激励下,在重要侨领黄双安、张晓卿、刘会干、朱祥庚、刘贤威等带领下,心系家乡,热心公益,慷慨解囊,共捐资2亿多元给家乡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赢得家乡人民的高度称赞。

1915年黄乃裳还亲自设计米船鼠船,组织米船公会,解决了近6000人船民就业问题。招工种植3万多株杉树绿化荒山,发动民众大规模的绿化造林。1918年,他不顾70高龄倡导并带领民众兴修“福斗圳”水利工程几十里,至今当地1200亩农田还在受益灌溉。在70岁以后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广州大元帅府高等顾问、福建省省长公署高等顾问等职,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91年11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出席福州市首次召开的“黄乃裳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主旨讲话。其中,对黄乃裳的历史定位是:“黄乃裳先生是全体华侨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想,黄乃裳之所以成为“全体华侨的骄傲,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正是因为他大力弘扬虎丘家国文化,爱国爱乡,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黄乃裳作为华侨领袖,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为了支持民主革命,利用自己在华侨中的崇高威望,积极向海外华人华侨募捐经费几百万银元,用于初生的民主革命政权,巩固了革命成果。连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都向黄乃裳捐款12万银元用于建设福建青年会馆。在他的影响下,爱国爱乡精神在华人华侨中不断发扬光大。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人华侨积极捐款资助国内抗战,有的华侨华人亲自回国奔赴抗日战场,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闽清华侨吴孟超当年就是受黄乃裳的影响,16岁的他就毅然抱着抗日救国的思想回到祖国。2016年,吴孟超回到家乡福州,闽清电视台正在开设《走遍神州闽清人》栏目,记者采访他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多宣传黄乃裳,我是受他的影响才走到现在才有今天的,黄乃裳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黄乃裳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者,他是中国在异国他邦土地垦荒创业有成的第一人,也是一位坚强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和振兴中华的志士。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不懈探索追求进步精神。他的历史贡献和精神不亚于“三坊七巷”中福建近代名人林则徐、严复、谢冰心、林觉民等,他在侨界的影响力也不亚于陈嘉庚。在福州台江至今还保留有与黄乃裳先生有关的乃裳路、梅邑会馆、福建青年会馆等遗迹遗址。在马来西亚,不但诗巫建有黄乃裳的纪念设施,在古晋、美里等马来西亚各地也都有黄乃裳的古迹,在当今侨3代、侨4代的华侨后裔中,都知道港主黄乃裳先贤的事迹,都对黄乃裳由衷地敬仰和无限的爱戴。

马来西亚诗巫“新福州”的开发成功,是黄乃裳传承虎丘家国文化中“和为贵”精髓的成功实践,他是我国对外和平发展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组织的大规模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和平建设、和平发展的风采。黄乃裳是当今马来西亚原住民和其他国家的民族与主要是福州籍的华人和谐相处、且以福州话为主要交流语言、中国文化为主流兼有多种不同文化相融的现代化城市的奠基人,他当初制定的“垦场农民公约”为这个多国别、多民族、多文化和谐相处的城市定下了文明的基调,是中国文化的高度结晶,为全世界树立了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民和谐相处的典范。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肩负有特殊历史使命。黄乃裳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组织起福州十邑地区的人民,将中国技术、文化带到南洋,与当地原住民和谐相处、共建新家园;正是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族人民一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范例。同时,黄乃裳带领福州十邑人民迁徙沙捞越也是今天中国好故事的最美篇章。他的光辉业绩,犹如一座精神富矿,永远也挖掘不完。

闽山悠悠,江水滔滔。秋风萧瑟,心潮澎湃。望着有福之州闽江之心那幢黄乃裳主持修建的青年会旧址——历经百年沧桑仍挺拔巍峨的西式洋楼,不禁无限感慨:

人生最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就是哥虽然离开江湖很久,但江湖仍然流传着许多哥的传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