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9年11月29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王洋史话 白天不懂夜的黑 关于执行洋桃(二期)征收地块保护性施工公告 招租公告 咏  菊 村前流过母亲河 时  光 福州丰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3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综合梯次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闽清县白洋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洋史话

□ 作者 张德团

形胜王洋,山间明珠。 闽清县省璜镇王洋村,位于全县之西南隅,省璜镇区之西北方。此地为戴云山余脉,峰峦绵绵,群山环抱,中间形成一块盘谷洋地,星罗棋布着王洋、洋尾、官洋、墓湾、下坂、炉前、坑口、谷洋、际峰、玉水等十余个村落,旧时统属十都版图,现今成为全镇之王洋片区多个行政村。而王洋则位居各村中心,形列诸洋之首,故名王洋。王洋曾是十都区域的周洋乡政府所在地;即使名为“王洋学校”,也涵盖了周边诸村的生源,可见其中心地位。王洋村旧时有古道四通八达,向东过牛石限,可通塔庄;向西经官洋,有捷径直达省璜街;北面可通十一都池园重镇;南向越漈峰、玉水,即入永泰县境。如今,127县道穿村而过,距镇区8公里,去县城再42公里即到。王洋虽处大山深处,交通却较为发达。这里还是梅溪源头溪段,溪水清澈,水量充沛,环境清新。全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在册居民120多户520余人,且主要是吴氏一族。俯瞰王洋,全村尽览;溪河两岸,田畴阡陌;民居古厝,错落有致;春华秋实,四季多彩;晨昏炊烟,鸡鸣犬吠;夜幕降临,百家灯火——王洋宛如山间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老王洋,明代复兴。说起王洋,一般人会以为此地居民大约多姓王吧,故才有此村名?就诚如“张庄”“李集”甚至“郑国”一样。其实不然,历史以来王洋从未听说有王姓人定居于斯,倒是传说李、张、陈、赖、杨、邓等六姓原本是这里的最早主人。而到了现在的王洋吴姓始祖尚华公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卜居此地时,原来的六姓早已是村中人口济济的旺族强者。可为什么吴姓人后来居上,直至清一色一统王洋全村呢?民间对此有个神奇传说。话说当年尚华公因放牧鸭群来于此地,并在洋尾山脚一角搭一座小小的草寮暂住,人称“下厝仔”。可见,其时乃全村单门独户、势单力薄的弱者。后来,全村要集资盖一座“岳武穆庙”,尚华公理所当然、十分乐意地出了一笔“份子钱”。到了庙宇竣工之日,时辰未到,尚华公就早早来此帮忙道士做零活、打下手。等至时辰甫临,六姓人却蜂拥而来,无视先来后到约定俗成的规矩,争先恐后地抢在前面烧第一炷香,叩第一遍头,意欲争得好彩头。平素本就谦让、低调的尚华公却被众人推来搡去挤到门外去了。此时,正在诵经念咒的道士看急了,随口说了一句公道话:“你们拜好了就出去,让姓吴的进来!”从此,六姓人在王洋渐趋衰败,人丁凋零,直至消失。而尚华公后裔却人丁兴旺,瓜瓞绵绵。人们都说,那是道士一句无意的话应验了——六姓人要从王洋出去,让吴姓人进来。纵观历史,其实那仅是后人的一种说词。而真正的因素应是六姓人狂妄的处世态度,使其终日里“沉迷嫖赌饮,鸦片拳头伬”,才致家族走向衰败。而吴姓人却是蓄势而发,奋发图强,因此后来居上,蓬勃发展。此应为真谛所在。如今,吴姓人一户入驻王洋不足400年,已繁衍16代2400多人,并播迁海内外各地。

天成王洋,山水有情。初来乍到王洋,村民们总会说起此地一个独特的地形地貎——只见溪水源源来,不知水从哪里出。不说不注意,一说,经留意环顾四周,倒真是一处完全的山间盆地。进入村口要走一段下坡路,走出村子反而要上一截坡路。再看水尾方向,一座大王仑山峦横亘于村口,使得溪水在这里打了一个转,乖乖地几近九十度地向南折去,只留下一泓深深的“油行潭”。顺着南流的溪水望去,前方又是一座大山挡住,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溪水就这样委婉曲折、七拐八拐地走了半天,最后,又来到了与“油行潭”仅一山之隔、百丈之距的“洋尾潭”,再打个转,才款款向东而去。这里就是大王仑山最窄的脖子地段,素有“一山可闻两潭鸣”之说。从当今航拍的图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王洋水尾的河道呈一个“几”字形的走向。如此地形,远近少有。以旧时乡间传统的说法,属于“来长去短,山水有情”的风水宝地。生活在如此天造地设的村子里,真乃不是神仙赛似神仙。可是,在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战天斗地运动中,竟有人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在大王仑山最窄的脖子地段炸开一条新河道,让河流“改弯取直”走捷径,再将大王仑山与“几”字形河道平整为农田。幸亏后来因筹不到买炸药的资金才未付诸实施,此乃王洋天成山水之大幸也。

再说“油行潭”“钓鱼岛”“猪心石”胜景也让村民们啧啧称奇。此处溪潭之畔旧时建有利用水力榨茶油的“油行作坊”,故名“油行潭”,这倒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这河水湍急的河段,有一个仅数平方米的半月形天然小岛,千百年来中流砥柱,岿然如故,而人们多乘兴在此钓鱼,遂称“钓鱼岛”。更奇的是“油行潭”中心是洪水的主要通道,潭中其余河石均被冲得一干二净,唯有一石雄踞水潭中心,历经洪水冲刷,竟能纹丝不动,因其形状酷似猪心,故俗称“猪心石”,被誉为“镇村之石”。

水韵王洋,陂渠有致。在王洋,四周青山如屏,唯中部的一条梅溪之水显得更为突出与显眼。潺潺溪水给村子注入了无限生机,还平添了不少灵动之美。为了让溪流尽情地兴利除弊,王洋的先辈们对河道施以许多科学合理甚至是非常巧妙的水利工程。比如,沿溪岸两旁用河石砌成的长长护岸石堤,是全村最古老的基础性建筑设施。虽历经数百年来无数次的惊涛骇浪、山洪冲击,却依旧岿然如故,保护着两岸大片农田与民居的安然无恙。如今,光从那历尽沧桑却从容不迫的姿态上,已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更何况,透过那朴实无华却内蕴美感的石堤,谁知其中还包含着诸如用松木当“地牛柴”基础的科学方法,以及修堤石工精湛的砌石技术?其次,筑坝拦水,开渠引水,又给王洋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带来了普惠和利益。如今,百年古圳“安前圳”和“上墘圳”以及新渠“三级站渠道”宛如王洋的主动脉一样蜿蜒于全村的田野阡陌、房前屋后,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滋润。而汩汩渠水中还不乏给人们带来不尽乐趣的鱼虾螺蚬。此外,还专门修有带动水车作功的“油行陂”。顾名思义,“油行陂”的水所带动的水车主要是用来碾油茶籽榨油的。后来,水车还被扩展到碓米和磨粉直至发电。至今,还留下了“油行潭”和“磨坊”的地名。再就是王洋人在千余米的河段上前前后后修了各式各样、古韵新姿的桥,既给人们通行两岸带来了方便,还增添了不少别样的风景。如“六房祖厝”门前的古石磴桥,是村头来往两岸的重要通道。因修石磴桥而垒起的一条堤坝,无形中蓄成一潭清水,遂成了一道景观,更是孩子们游泳洗澡的好去处。可惜于2016年的“七九”洪灾中被冲毁。也许是人们的实际需要吧,现在又有人在原址上用河石稍加搬动、整理,形成一道最原始的石磴桥。在水尾,又有一座新修的长长的石磴桥,那是用棱角分明的规整条石铺成,与旧时以圆润河石修成的石磴桥,又具有了不同时代的风格。在孝亮厝门前,有一处旧时木桥的遗址,从留下的石构件来看,其建造形式十分巧妙。就是在护岸的石坡中嵌入两条凿有孔洞的石板,孔洞直径约20厘米,打入木桩,应该就是桥头的桥墩了。两个孔洞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出木桥的宽度约2米,加上桥的南端就是开有店铺的孝亮厝。村民回忆说,旧时,人们在这里购物、乘凉、聊天,夏天里年轻人还在桥面上睡觉,享受习习溪风。现在,两岸通行的主要桥梁是位于“油行陂”下游的一座石拱桥。因为两岸地势北高南低,故南岸必须垒起一处高高的桥台,使整座拱桥显得巍峨壮观。拱桥单券直跨二三十米,整座桥梁包括栏杆一色青石拱砌,雄伟牢固,线条优美;两边桥头古树如盖,荫蔽全桥,成为村中一处美丽的风景。当然,在欣赏这些古朴壮观的水利工程,享受无尽方便与恩惠的同时,更应该体会古往今来无数先辈蕴含其中的艰辛汗水与聪明智慧。

(未完待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