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恢宏的“民间故宫”宏琳厝、气派的“大观园”乐礼轩、宏伟而不失精美的冬畴寨……梅邑大地,千年的历史底蕴、灿烂的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孕育了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
近年来,闽清县在保护好文物古迹价值基础上,合理创新活化利用,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古厝新用 焕发生机
“奶奶,这不是我们家对面的老房子吗?”“原来村子从这个角度看这么漂亮。”昨日,在闽清县樟洋村炉边厝,由省青年建筑师协会携手台湾泰可文创团队共同举办的“保护·传承”闽清古厝图片展现场人气满满。
炉边厝内,反映闽清古厝、田园风光以及乡土人情的摄影、绘画作品等结合建筑结构与房屋布局,“有机”地点缀在墙面上,与整座古厝相得益彰,昔日沉寂的老房子变得热闹又有生机。
“这几个月,我们组织了多场摄影、写生活动,希望发掘本土文化DNA,借以活化利用古厝。”省青建协工作人员说。
“文物古迹具备生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要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发挥其价值。”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先介绍,近年来,闽清结合当地特色,实施了不少让古厝“活”起来的尝试。
在樟洋村,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工作室为宝荫厝定制改造方案,计划打造传统建筑和农业教育空间,为“抛荒”的古厝注入“教育振兴“的新功能;在塔庄镇,莲宅村将红色基因融入文保,打造“看百年古厝、学红色历史”的特色体验,让红色文化可看、可学。
闽清还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融合,让“古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变得可亲、可近。如省璜镇娘寨设立乡村图书馆,芝田宫、六叶祠利用地理优势,在晚上汇集众多曲艺爱好者吹拉弹唱,成为当地居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旧貌再现 重拾记忆
“活”起来的不只是古厝,在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重拾老城记忆”也成为一种“活”法。
踏着青石板铺成的主街,走进“梅城印记”,明清风格与民国风格骑楼的建筑立面交错呈现,老字号店铺沿街而立。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是破败的旧房老屋,街面一片沉寂。
“去年以来,我们修复街区特色建筑,采取微更新的方式,进行防护加固、现状修整。”街区相关负责人说,希望借助此次保护性开发建设,重现老城味道,重拾老城记忆。
除了在“硬件”方面再现老城风貌,街区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台湾文创团队,借鉴台湾大稻埕老街改造的经验,策划街区文创运营,拍摄纪录片、挖掘街区老故事、策划街区主题活动等。今年春节,在“梅城印记”举行的一场汇集本土元素、展现本土文化魅力的开街活动,至今仍为当地居民津津乐道。
不久前,首期“梅城聚场”拉开帷幕,邀请参与台湾大稻埕老街建设团队负责人,为街区建设建言献策,后续还将开展“梅城开讲、梅城开吃、梅城工坊、梅城开演”等一系列主题推介活动,组织以文化产业、民宿、餐饮等项目为主的特色商业品牌招商。
“这些文创团队将我们本土传统与台湾经验相结合,对于老街区的保护开发提出了很多新颖且颇有启发性的建议。”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负责人说。
(福州日报记者 林瑞琪 通讯员 苏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