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主题:重访抗战遗址 弘扬民族精神
学习地点:白樟镇 坂东镇 三溪乡
方案A(时间:半天)
路线安排:福建学院革命师生抗日救亡活动旧址(白樟明兴厝)→白樟下炉村党建示范点(詹氏旗杆厝、宋代理学家陈祥道陵墓)→三丈坑地下联络站旧址(白樟横坑村)→白云村党建示范点
方案B(时间:一天)
路线安排:中共闽清县委机关旧址(坂中村佛堂前刘忠瑶烈士故居)→中共闽清县委和县核心领导小组活动旧址(六叶祠)→中共福建省委地下交通线洪厝里联络站旧址→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宏琳厝)→文泉中学师生抗日救亡活动旧址→葫芦门水库→三溪乡上洋美丽乡村(党建示范点、CCTV7乡村栏目组“走进闽清”摄制地)
方案C(时间:半天)
路线安排:抗日密电专家池步洲故居(三溪溪源村)→葫芦门水库→三溪上洋美丽乡村(党建示范点)
学习环节: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一段革命故事、合唱一首红歌、参观一处史迹展、了解一段奋斗史、开展一场互动。
教学点简介:
福建学院革命师生抗日救亡活动旧址:1938年12月,日寇进犯我东南沿海,闽海战事紧张,福建学院暨附属中学由福州内迁到闽清十六都白云渡(今白樟镇)明兴厝。为加强党对闽清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中共闽江工委决定建立中共闽清工委,并由时任中共闽江工委组织部长的卢懋居为负责人。在中共闽清县工委和卢懋居的领导下,福建学院进步师生和地下党员刘子崧、张汝励、高恬惠(女)、赵修蒙等30多人组建起“白云抗敌剧团”,利用节假日在白云渡、县城、二都、六都等地巡回演出抗敌戏剧,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同时,还在校内和白云渡多次召开抗日救亡座谈会,剧团在学院内和白云渡地区的影响日渐扩大。1940年夏,白云抗敌剧团被强行勒令解散。在福建学院附属高中部,地下党员林克俊和进步青年黄广天等创办“燎原”级刊,宣传抗日救国以及从事其他革命活动。
白樟下炉村(党建示范点):位于白樟镇西部,距镇中心约4公里,人口573户1653人,党员42名,辖区内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2015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传统村落,2018年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近年来,下炉村坚持“支部链接产业,党建引领发展”模式,强化党组织服务意识,深耕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以农旅融合新模式,引进培育福建省羊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阿里山、红菇林等一批绿色产业项目,建设6个红肉蜜柚基地,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玩娱乐、花卉基地、农业示范、产品生产、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羊顺多功能生态庄园,2018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万元。
三丈坑地下联络站旧址:位于白樟镇横坑村。1944年2-5月,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政治打压和经济封锁,中共福建省委派黄扆禹、刘捷生、吴盛端等,先在桔林伴岭和六都洪厝里建立革命据点,后在桔林埘坪,十七都武山(今雄江),十四都上莪垅(今金沙)、三丈坑(今白樟横坑),十五都可垄(今白中),十六都牛湾(今白樟池埔),六都五台山(今坂东),五都麟洞(今塔庄)等地发展接头户、红点户、交通员,打通了古田—闽清—永泰地下交通线。目前,白樟镇正筹划建设三丈坑地下联络站旧址,并致力开发“红色+绿色+古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中共闽清县委和县核心领导小组活动旧址:位于坂东六叶祠。1947年底,以刘忠瑶为书记的中共闽清县委在省立闽清中学高中部、初中部(时校址在六叶祠)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组建了中共闽清省立中学高中支部和中共省立闽清中学初中支部,秘密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活动。1948年3-4月,相继发生“麟洞惨案”和“城工部冤案”,闽清革命力量收到严重摧残。同年7月,城工部地下党派黄世杰、吴大艇等,在六都省立闽清中学(六叶祠)以“专科以上学校闽清同学会”名义,开班暑期补习班,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并在学生中建党,组建中共省立闽清中学支部,领导师生开展罢教罢课斗争,推动学生民主运动。城工部地下党员、省立闽清中学学生黄育能、黄培熙在六都宏琳厝建立地下印刷所,印刷党的布告、传单、文件,并创办《人民半月刊》。
中共福建省委地下交通线洪厝里联络站旧址:位于坂东镇洪安村。1944年3-5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下,左丰美、黄扆禹、吴盛端等到洪厝里的黄炳顺家考察筹建革命据点。经左丰美批准,吴盛端拜黄炳顺母亲为“谊娘”,并对其母子进行革命教育。经考验后,确定黄炳顺家为闽中游击队地下联络站,即中共福建省委地下交通线洪厝里联络站。该站为闽北-古田-闽清-永泰-闽南地下交通线上的重要革命据点,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闽东特委领导人左丰美、王一平、黄扆禹等经常带领游击队取道洪厝里,活跃于这条地下交通线上。2017年列为市、县党史教育基地。
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编辑处旧址:位于坂东新壶村宏琳厝。1937年8月,黄开修、黄开云兄弟俩在宏琳厝家中创办《抗日救亡》周刊。1939年初,中共闽江工委指派中共地下党员项南、舒诚到闽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项南到闽清后住在宏琳厝,与黄开修一起组建“闽清战时民众教育流动工作队”,创作和排练了大量抗日救亡的歌曲和话剧,赴全县各地巡演,影响带动了当时内迁到闽清的10多所中等以上学校以及闽清其他中小学几乎都组建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全县抗日救亡热潮高涨,当时的闽清成为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战根据地。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列为市、县党史教育基地。
文泉中学师生抗日救亡活动旧址:位于闽清二中文泉书院,清光绪十五年(1898年)在“崇文书院”旧址上兴建。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及革命青年曾在此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解放后更名为闽清第二中学。“文泉书院”青石横匾,为清陈宝琛所书。199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初,在闽清地下党的领导和文泉中学校长黄开统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文泉中学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校教务长周国瑞亲任宣传队组织指挥,并命任守群老师负责排练戏剧,高仪老师负责教唱歌曲。宣传队边排练边演出,足迹遍布闽清,深受各地群众欢迎,并断断续续坚持到1945年抗战胜利。
上洋美丽乡村(党建示范点):位于闽清县三溪乡东南部,毗邻闽侯、永泰,为三县交界地。全村总人口126户321人,党员27名。主要产业为传统农业种植和茶油种产销,辅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主要经济作物是油茶、槟榔芋、红芽芋、茭白、水稻等。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万元。2006年本土企业家斥资1000余万元创办福州市白岩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油茶1500亩,建设油茶精炼生产线,年产能达2750吨,形成集油茶科研、加工、销售、采摘、观光于一体的油茶产业,“白岩山茶油”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油品牌。近年来,该村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红色领航工程”,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了党对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2016年被福建省旅游局评定为“乡村旅游特色村”,2017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传统村落,获评2015-2017年度市级文明村,作为全市唯一入选“2018福建最美乡村”,也是CCTV-7《乡村大世界》走进闽清节目录制地。2018年11月,“山水三溪 油在白岩”——“梅好闽清花果山”系列之三溪油茶文化暨乡村休闲旅游推介会活动在上洋村农耕广场成功举办,为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推介特色农副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