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凡是生物都需要它,人更是离不开营养。
旧中国,农民的营养大部分来自五谷杂粮、菜类、豆类、瓜果、肉类,几乎没人吃过牛奶、葡萄粉、奶粉。人的营养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农民若有足够的粮食、肉类,加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等,身体并不会差。但是那时候农民生活困难,粮食不够吃,肉类更缺,往往以野菜充饥,造成营养缺乏,影响到了健康。
1959年至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作物欠收,粮食短缺。很多人粮食不够吃,没有其他副食品,肉类、禽蛋、鱼类更是缺乏,只好采野菜充饥,经常三餐不见米粒。县饮服公司开办的菜馆饭店里的粉干、面条、馒头、面包统统要用粮票,没有粮票就买不到。偶尔有“高级菜”卖,不用粮票,但价格昂贵,且数量很少,不多时就卖空了,供不应求,穷苦人家却只能望而却步。
那时候,我在闽清一中读书,一月吃26斤大米,没有任何副食品。一个月吃不上一斤猪肉,没吃过一个禽蛋、一罐牛奶。街上没有糕饼卖,粮食类的饱肚食物一律用粮票,经常只能干巴巴地饿着肚子。周日,几个同学合伙到街上买了几斤包菜,拿到学校附近的同学家里煮着吃,没油没味精,就下点盐巴,但在当时也算是美食了,换是今天再吃,那一定是难以下咽。那时整天都觉得肚子饿,上晚自习,大部分同学连头都抬不起来,忍着饿把下巴靠在桌子上看书、写作业。由于长期缺乏营养,约有三分之一同学发生水肿病,脸部、脚上浮肿起来,十分难看。还好,那时政府采取措施给患者发放糠饼、花生枯(榨花生的渣),并供应些黄豆、花生等食物,结合药物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调养,消除了水肿病。时空穿越近60年,想起那时的困难,至今还是记忆犹新。
1961年,国家出台《农村工作六十条》等政策,准许农民分得一些自留地,搞点“小自由”,种些番薯、蔬菜,养些鸡、鸭、猪……党的农村政策如久旱甘霖,滋润万物,如和煦春风,吹绿山山水水,农村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物质一下子多了起来,街上随时可买到蔬菜、水果和肉类等。中学生月供大米30斤,食堂里有蔬菜、豆类等供应,一个月还能吃上一斤猪肉。营养基本持衡,什么水肿病也逐渐不见了踪影;肚子也不觉得那么饿,晚自习同学们都抬起头,精神抖擞地听老师辅导或看书写作业。老师面带笑容,显得格外慈祥、和蔼,讲课也特别有劲。课间,教室里到处欢声笑语,朝气蓬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市场上各种东西逐渐丰盈充足。上世纪80年代后几乎要什么就有什么,粮票、布票、肉票、购买证等已失去了用处。市场上大米、面粉、肉类、鱼类、禽蛋等满足供应,逐渐变成送货上门的好势头。人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生活大幅度提高,基本上不存在营养不足了。
本世纪以来,祖国一日千里,繁荣昌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吃的用的各种东西不但满足供应而且供胜于求,多出来的货物、产品,有的老板搞促销活动,有的则开拓各种渠道,打入外地市场。消费者可逍遥自在地挑三拣四,选择货物;有的网购,在家等待送货上门。人们逐年增加收入,一日三餐都吃得非常丰盛,造成营养过剩,不少人成了胖子,还要想方设法减肥呢!
从营养不足到营养过剩,这不是个简单的过程,是多么来之不易。营养过剩,说明国家富强了,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我们衷心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