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心情颇不宁静。诸多不顺心之事,只叹幸运远离久矣。正值清明佳节,烦闷之际,随同友人一同前往白云寺礼佛。
白云寺信众甚多,在山脚已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香火味儿。驱车前往白云寺,山路崎岖难行,到达山顶已近中午。斯时山中,白云如纱,古木参天,绿如滴翠。绿树掩映下,是古色古香的白云寺。迎着裹带了檀香的清风跨入寺门,烟雾缭绕。白云寺的大雄宝殿大体保留住了原建筑,始建于北宋景佑年间,其间也是几经修缮。
带着满身的尘土走进大殿,正面是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佛陀的圣神、慈悲与天地一般的胸襟,就是你不信神,也不敢口不择言。我不敢仰望佛祖,怕他的双眸洞悉了我所有的心思,让我无地自容。殿前的蒲团跪拜着虔诚的信众,升官发财、娶妻嫁女、生儿育女……似乎世间多少事,佛在心中自分明。排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还愿的老太太,瘪着嘴念念有词,一手往功德箱里塞钱,一手扯着小孙子下跪。谁知,小孙子不耐烦道:“菩萨为什么要收钱?他也要用钱吗?”我忍不住被他逗乐,碍于殿堂的庄严,只得忍住。老太太大惊,诚惶诚恐地向佛陀直磕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儿时的我也有如小男孩一样的疑问,后来才明白,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便病体沉疴,处境艰难,它仍然给你希望。对于老人而言,一生所期盼的,不过是子孙安好,福寿安康,这是老人许下的诺言,信守承诺,更是生而为人的品质。佛陀教会人的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佛前,我虔诚地跪拜,至诚地忏悔: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忏悔。
大殿后方供着的是观士音菩萨,或许是年代久远,门槛和门柱的表面都褪了漆色,露出了内层的木头。我轻轻地跨过门槛,生怕一不小心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年代。殿中供着的是大观音,慈眉善目,法相端庄,旁边还供着许多小观音,也是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我虔诚地奉上自己平日在家所抄的经文。跪在华贵典雅的菩萨前,听着悠远绵长的钟声,感受着挟着松涛而轻拂的春风,仿佛有一股清泉,浸润出满心的宁静。
从观音殿里出门,右转,拾级而上,是圆通宝殿,我进去一一跪拜,出门碰到了寺院的主管,他是我家婆的亲戚,我随家婆喊他舅公。今日事务繁多,他与我们微笑点头即去招待客人。舅公年逾七十,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烁。认识他近七年,发觉他和七年前竟没什么分别。命由己造,相由心生。这也是我喜欢去寺庙的原因。并不是对俗世看得有多么开,只是觉得去那里久了,人身上似乎也沾染了佛的气息。做不到境界超然,也多半可以暂时的娴静如云。
从圆通宝殿下楼,通往斋堂,堂前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桥下是放生池,池里的鱼儿悠游自在,似乎来来往往的信众并未打扰到它们。难怪林清玄会说“佛寺的庄严清净慈悲喜舍是有情生命全能感知的,这是人间最安全之地。”池塘旁有一条石径,通往一处小花院,院里栽着杜鹃雏菊,还有几株小桃树,开着红色的花。我竟突然想起唐伯虎的《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不也应了清明之趣?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这境界不正是清明之举吗?
连日来的烦闷此刻已烟消云散。世尊有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诚如南怀谨先生所解:欲留心常住,强而行之,岂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