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9年2月2星期六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张昌龙与闽北的军工事业 “彭公留思碑”初考 桂枝香 送犬迎猪新春联 盗敬清官 闽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土地的公告 闽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昌龙与闽北的军工事业

□ 作者 张珍秀

二、张昌龙在闽北的足迹与贡献

创建岭阳兵工厂

在1928年9月28日在梅暴动之前,崇安县委经过充分准备,在上梅的岩山后等地建立了5个土枪土炮制造所。其中有一个是炸弹厂。这5所军工生产基地,开始生产的武器有马蹄枪、雷火枪、土铳、手雷、梭标、大刀等,后来又发明了“老虎箭”、“挨丝炮”、“松筒炮”、“二手雷”等土制武器。

1930年初,张昌龙组织了五六十名工人,带了一部分生产工具,来到崇安县岚谷岭阳村小溪坪给红军造枪。兵工厂组建初期,全部生产工具仅仅是张昌龙从私人小工厂带来的五六十把锉刀,五六把老虎钳和一个打铁炉,其他的设备都是靠工人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创建起来的,如没有炼铁炉,工人们就自己土造;没有燃料,工人们就上山烧木炭;没有鼓风机,工人们就制作了一个3米多长的大风箱,使用时两个人一起拉。总之,全厂的工人就靠因陋就简地建造各种设备。

积极想办法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没有钢铁,要制造武器弹药是不可能的。随着闽北红军的发展,急需大量的武器弹药来装备红军。根据闽北党的指示,动员苏区人民群众献钢、铜、铁、锡来支援红军。一方面依靠村、乡、区三级苏维埃政府在赤卫队的配合下,挑着箩筐到各家各户去收集。另一方面,还组织一部分人员到各地收拾老百姓的破锅、锡水壶、和尚庙里的大钟等等,只要能用的材料,都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积少成多,然后进行分类提炼,通过提炼,比较好的材料用来制造武器,差一点的就用来制造弹药和各种生产工具。

就这样,“土法上马”,造出一批批枪支弹药。即使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张昌龙带领着团队靠着双手,制造了“焦炮”、“过山龙”、“锡炸弹”等土制式武器。有效阻遏敌人进攻,发挥积极作用。

1930年底,张昌龙从岚谷带领部分造枪工人调往赣东北,组建闽浙赣军区兵工厂,第一次离开了闽北。

重返闽北兵工厂

1932年9月,张昌龙随红10军第二次入闽作战时,因攻打浦城脚部受伤而留在大安红军医院养伤。这时,闽北兵工厂的领导在“肃反”运动中被错杀。1932年10月,闽北军分区为了加强对兵工厂的领导,派张昌龙同志到兵工厂任书记兼主任。后来红10军又派来一个姓李的师傅指导兵工厂修枪。全厂工人在张书记的领导和李师傅的指导下,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工人们一天到晚不停地生产,常常工作到深夜12点,没有电灯就用汽油灯,没有汽油就到山上砍竹子,而后劈成竹片,一个人专门负责点燃竹片,其他的同志继续做工,他们就是这样坚持工作下去的。

1933年至1934年,这个兵工厂发展到二三百人,也是该厂最兴旺的时期。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技术人员实行了必要的分工,分科,分组。全厂共分5个科和2个组,即:修械科,科长张昌龙主任兼,该科专门负责修理红军的枪支、制造手提机枪、马刀和三角刺刀;子弹科,科长是黄瑛,负责制造长短枪子弹和检修迫击炮弹;炸弹科,科长是卢天福,该科专门制造炸弹和地雷;翻砂科,由张师傅负责,该科负责翻砂;新造科,负责新造武器。另外还有一个打铁组和木工组,他们主要是负责制作各科所需要的配件和工具。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在行政上是分了科组,但是又做到分工不分家,既有分又有合,大家齐心协力地干工作。每到翻砂那天,全厂从领导到各科组都自动去参加做模型,每一次翻砂都需要24小时,而且温度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同志们的精神始终非常饱满,情绪很高,都想多生产一些武器弹药支援前方打胜仗。

1934年,兵工厂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健全、生产也逐步正规化了。全厂各科组都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在技术上也有所改进。如子弹科,为了克服材料不足的问题,将铜头子弹改制成锡头子弹。炸弹科,为了增强炸弹的杀伤力,将马尾炸弹改制成木柄手榴弹,这样一改不但达到了预计的目的,而且便于投掷,携带方便。通过改革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生产数量,此时子弹科每月可制造子弹十四五万发。炸弹科每月可制造炸弹、地雷10000个左右。在1933年至1934年两年红5月生产搞得好得到军区两次奖励,发了奖旗。

随着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1月,闽北分区的党政军机关等便不得不开始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此时兵工厂的人员,根据上级的指示,也逐步地分散了,有的跟随部队行动修枪,有的留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兵工厂仅组织了六七十人,由张昌龙同志率领随同领导机关转入游击战争。兵工厂的生产工具,能搬得动的就带走,笨重的设备就暂时坚壁清野,由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人员看管。

留下的六七十人,由张昌龙负责,配备轻便设备,随分区司令部转入游击战争。并从红军部队中调一位排长到兵工厂,负责军工人员的军事训练,使军工人员既会造枪,又会打仗,以适应游击战争需要。

游击战争中的坚持

1935年2月,闽北红军在长涧源重新整编,成立闽北独立师。兵工厂也随闽北红军到达长涧源。随后,兵工厂自温岭圳过车盆坑到达江西铅山县石垅镇,将原属石垅苏维埃政府管辖的石垅修械厂合并到闽北兵工厂,兵工厂得到了加强。不久,闽北兵工厂又从石垅迁回崇安大安源马家坪。由于无线电队编入闽北兵工厂,军工人员增加到一百余人,工厂领导也作了调整,原无线电队队长余雅鹿担任兵工厂政委,主任由张昌龙继任。3月兵工厂随军分区司令部从马家坪搬到桐木关的北坑,在那里住了近3个月。兵工厂在此开始了上山后的首次生产。当时主要任务是翻装子弹。兵工厂把各部队收集来的子弹壳经过几道加工,翻装成新的子弹。在战时子弹壳来源困难的情况下,分区司令部专门给各部队下达命令,每打完一战都要把子弹壳集中起来定期送到兵工厂进行统一翻装。

1935年6月底,闽北兵工厂奉命跟随分区司令部转移到洋庄西际地源。闽北分区委机关也住在这里。兵工厂设在地源溪上游一个名叫关子里的大坑。兵工厂在这里加紧翻制子弹。兵工厂在那里驻了4个多月,翻制了大量子弹。1935年底,闽北兵工厂随司令部搬到了樟村,仅驻一个多月。1936年初,兵工厂又随司令部转战到了岚谷横源附近的高畲。驻地经常变动,每到一地兵工厂工人不讲条件都坚持生产,支援前线。

1936年夏,由于闽赣省和闽北分区司令部先后迁离崇安,驻崇安的红军游击队相对减少,闽北兵工厂独自住在岚谷溪源的小坑,后转到桐木关的北坑。在北坑因敌人进攻频繁,人员多不便转移,兵工厂又进行了一次精简,从一百多人压缩到三十多人。

抗战全面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闽北兵工厂的四十余名军工人员与闽北红军游击队一道下山。兵工厂设在崇安坑口的村头村。为了做好北上抗日的准备工作,张昌龙主任曾带领黄瑛等九位军工人员到石塘为集中在那里的闽北红军游击队修理枪支,为抗日尽了一份责任。1938年2月25日新四军第3支队5团北上抗日后,张昌龙等一行人回到村头村。

为了保留这支军工火种,以应付国民党顽固派随时可能制造摩擦事件的需要,中共闽浙赣特委决定闽北兵工厂搬到坑口宿军塘隐蔽坚持小量的生产。1939年冬,中共福建省委决定调闽北兵工厂北上安徽岩寺新四军军部,以充实大部队的兵工厂。闽北兵工厂除留下5人外,其余全部由张昌龙率领并开往安徽岩寺。自此,张昌龙离开了闽北,汇合到抗日的洪流之中,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闽北兵工厂调往抗日前线后,福建省委随即在宿军塘成立一个修械所取名宿军塘修械所,由原来兵工厂留下的军工人员,一直坚持到1941年,随着局势变化,人员调离才结束。

(未完待续)

本文参考黄瑛《闽北红军兵工厂》(李文琪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