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15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联合国总部掠影 押送匪首入狱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旅  马  诗(一) 钟石荷花争艳 采撷苦菜 妈妈的“魔法”手机 《马坪里微吟》序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坪里微吟》序

□ 作者 郭娟妃

从作者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诗稿,捧着它,细细品读,我仿佛嗅到了一种来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垛散发出的诱鼻清香,这种气息混杂着清新的韵律,顿时让人神清气爽。

作者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爱好,从少年时期就开始萌发。他曾告诉我,自小阅读古典小说,读到“有诗为证”、“但见”这些地方时,冒号后面的内容他会抄下许多,不时朗读,虽是一知半解,却陶醉其中。难怪认识他的许多人都说他能岀口成章。

然而,点燃作者诗情的导火索却是浓浓的乡愁。他常说:“我的故乡马坪里,是生我养我,伴我成长,催我离开,却又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走过昨天情缘未了,书生善感梦长萦”是这些年一直缠绕在作者心间的情愫。他把自己的乡思落脚在河湾、山峦和田园,还有无数个山村的日出日落,以及山窝里那群人酸甜苦辣与嬉笑怒骂。这些画面在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的故乡的诗作里触手可及。

生长在农村的作者,对土地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每每回忆起年少时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他的话语间少有苦涩,更多的是向听者传达着自豪与满足。他虔诚地与土地打着交道,土地也用同样的真诚回报他。他说:“再贫瘠的土地,也会供养着劳动者。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而且,在人与土地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人获得了一种健康地面对生活的信心。我把最高的尊敬献给那些面朝土地,并且读懂土地语言的人。他们是土地最忠实的倾听者,最默契的跟随者,最坚定的贯彻者。”

“老家山村有多美”“总有乡愁入梦来”是这本诗集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向读者铺展开的是关于故乡,关于土地,关于劳作和欢庆的画面,这是我最为喜爱的一组。我觉得每一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谁也无法想象,这样一股带着稻花香的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作者的青年时光,甚至是更为久远的少年。反复吟诵着这些诗句,耳畔总能传来风声,雨声,鸟鸣,涧响,甚至是蟋蟀在窗下的低吟浅唱……那些美丽而迷人的天籁。这些声响能自然地呼唤出中国人对诗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山南,赋于水北;诵于唇齿,感于心田。

我喜欢它的晨昏衔露,胡蜂送吻;喜欢它的微风拂艳蕊,锦鳞跃清波;喜欢它的斜篱疏影,蒸日云霞。而更喜欢它的稚趣童真,淳朴民风……作者把自己的乡愁写在了山村的袅袅炊烟里,乡亲的喜怒哀乐上,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

作者对于诗词的热恋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他放任地寄情于山水之间,他执着地面对人生历程。他热忱地敞开情感世界,却又安静地固守着自己的内心,在诗词的世界里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他用诗词记录凡常生活的点滴,记录繁杂工作的感悟,记录世间情缘的美好,记录神州大地的壮美。于是,他把眼里的无限风光凝结成笔底的诗行,他对时代的满腔热爱化作了心中的歌唱,他对人间的诚挚祝福弹拨出情感的抑扬。甚至,他还用善意与恢谐给洋人穿上了唐装。

作者虽然常调侃自己,“我的做诗填词,就家人家搓麻一样,只是爱好而已。它可以消遣时光,打发寂寞,当然有时也很过瘾。”实际上他会花大量的时间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对格律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有时到了无可奈何时还欲罢不忍。作者是个谦逊的人,他说“我的诗词还处在临摹的初级阶段。”有时还疑问“摘句算不算抄袭呢?”大家就跟他开起玩笑:“这也是一种传承吧。曹操的诗不也照摘吗?”余从是作者二十多年的文友。他们在交流沟通中总能碰撞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作者用“人生相逢皆是缘,缘来文者彼相亲”对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的情缘做了最好的诠释。

作者对诗词的热爱与坚守着实让我非常感动,他不在乎有没有读者,有多少读者,他只想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对余从“饿死当令写诗人”的谐谑,作者表示“愿意做孤独的舞者,就算最后的归宿是废纸篓,也要岀个集子让自己凝视和陶醉。”不知道是欣赏,还是岀于同情,我常自觉不自觉地久坐聆听。同时阅读着他的眼神,几分虔诚,几分惶恐,几分疑惑,几分迷茫。突然发现随着他的眼神打量诗中景物、情思,这一切果然那么奇特。

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受诗词歌赋的熏陶与影响,诗词说是影响人们的心灵,其实都从改造人们的感觉系统入手。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它先教会人们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发现,怎么联想,然后才有深层次的共鸣。当这种共鸣逝去之后,感觉系统却仍然存在。就如现在,当我即将掩卷搁笔时,我的脑海中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这些意象——那里有作者萦梦的故乡,山青野茂,涧幽水响。那里有作者胸怀的祖国,江山如画,文化灿烂。那里有作者放眼的世界,风云变幻,人物风流。

余秋雨说:“诗词的存在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希望作者诗心永不老,诗情春常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