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8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闽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40年闽清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40年闽清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 本报记者 口述◎ 徐朝晖 整理◎ 吴俊青 黎义晖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闽清广播电视事业从恢复、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四十年。四十年来,闽清广播电视在内容技术上不断创新,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深化,宣传、传播、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创造了今天闽清广播电视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

5月31日,本报记者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黎义晖一起,采访了闽清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副局长徐朝晖,听其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闽清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

徐朝晖,籍贯闽清县云龙乡,1969年9月出生于建宁县,1990年参加工作,在建宁县教育局从事电教工作;1995年调回闽清在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1997年至今任职于闽清县广播电视事业局。

我从1997年到县广电局工作至今已21年整,这20多年可以说是目睹亲历了我县广电事业一路发展的历程。

闽清广播电视事业包括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而闽清广播事业的起步是与改革开放同行的。1978年,受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闽清县在百废待兴中成立了广播站。当时的广播站主要职能就是维护好有线广播,由于有线广播线路采用木质电杆,寿命短、质量差,加上缺乏维修经费,至1986年底,全县乡、村广播站只有127个,许多村都收不到广播,广播事业陷入了低谷。

1987年,县委、县政府把“加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作为“七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将扶持乡村办广播列入县政府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拨出专款10万元,在全县兴起了集资办广播的热潮。到1990年,全县架设广播专线单线817公里,双线571公里,新架设的专线全部采用水泥电杆,配上镀锌铁件。到1991年底,全县268个行政村全部通广播,实现了“村村通”广播。1994年,由于有线电视的发展,有线广播退出了历史舞台,调频广播逐渐取代了有线广播。一直到十八大之后的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广播在农村应急响应中的作用,将广播应急预警系统列为省、市、县各级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断了19年的农村有线广播又恢复了,全县16个乡镇271个行政村广播全部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播联控,这套系统为广大群众应对自然灾害或紧急突发事件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是文化惠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7年2月开始,闽清广播电视站开始播报闽清本地的新闻稿件,由于编辑室人员少,稿件主要依靠广大的通讯员队伍。当时,新闻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通讯员可以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耳目,如何发挥其积极性,对当时人员少、设备差的广播站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一些专业培训,提高通讯员的写作和拍摄水平;还会组织一些采风活动,以锻炼通讯员的素质和灵活性。1987年,全县有广播通讯员150人,全年送稿2827条,当年播出新闻稿件713篇,极大地发挥了通讯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991年12月8日,经广电部批准,闽清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闽清风情》《福州各地》两个节目。1995年元旦开始,闽清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市县级台中率先实行16小时播出,全年播出稿件4352件,新开辟专题栏目10个。2005年,省市拨款10万元建成一套数字化音频工作站,在新建的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安装一部50瓦的调频发射台,每周播出二档新闻节目。2009年,由于人事变动,广播节目中断。2017年3月,中断了8年之久的闽清人民广播电台再次开播,节目内容除了每周五档的新闻节目之外,还制作播出了《走进新时代》等特别节目。

闽清电视事业的起步较之广播事业则更晚,一直到1986年馥桂山微波站建成投入使用,才迎来了闽清电视事业发展的春天。1990年县委、县政府把建设城区有线电视联网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随后的几年,全县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坂东、池园、白中、金沙、三溪、雄江、塔庄、省璜等7个乡镇率先实现区域内有线电视联网,形成了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的高潮。1998年7月,县广电局投资60万元架设闽侯鸿尾至闽清城关的20公里光缆干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省、市、县有线电视大联网。1999年,县广电局投资135万元兴建馥桂山微波枢纽站和未联网乡镇的地面卫星接收站,于同年8月29日全面开通微波信号,至此全县有10个乡镇实现了光纤联网,8个乡镇实现了微波联网。党的十六大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先后完成50户以上、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并与2012年12月完成了全县所有个体都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要求,2012年9月,福建广电网络公司闽清分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全省第一家挂牌成立的广电网络公司。

1991年12月8日,闽清电视台制作的第一条新闻《闽清人民广播电台成立暨城区第一期有线电视工程竣工》正式播出,这标志着闽清电视新闻正式起步。在随后的几年里,闽清电视新闻稳步推进。至1998年,闽清电视台已初具规模,《闽清新闻》每周播出二档,新闻采编质量逐步提升,报道方式和内容也向域外拓展,如《闯进京华的闽清人》《闽清人在上海》等系列报道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闽清电视事业起步初期,可以说是设备简陋、播出质量较低。当时整个电视台只有一套编辑设备,也没有字幕机,新闻标题只能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制作——把字写在纸上进行拍摄,当时的片头片尾都是这样制作的。以前播音员是没有提词器的,所有的稿件不管多长都得背下来。遇上一些专题类的稿件,字数多、内容相对复杂,播音员在短时间内要想迅速牢记,全靠硬背,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当时的演播厅是简易搭建的,隔音、隔热效果差,楼下即是菜市场,声音嘈杂混乱,电视录播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满足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县政府投资650万元新建了闽清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并于200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2005年时,县电视台率先在全市完成采编播数字化改造,新上硬盘播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使电视台的采编制作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闽清新闻》的播出也增加到了每周三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县政府继续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共投入了30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进行提升改造。2015年县政府拨款150多万元实施了广播电视台多功能演播厅和编辑室改造工程,全面更新了采编系统,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2016年,县政府再次拨款120多万元,对闽清广播电视台的二套节目的播出系统进行高清数字化改造。《闽清新闻》也由每周三档提高到每周五档,实现了当天新闻当天播出。2017年中央财政拨款100万元对部分采编设备再次进行了更新,目前闽清广播电视台基本实现节目从采集、编辑、制作到存储、传送、播出全程数字化,播出质量显著提升。

闽清电视台还主动融合新媒体,建立自身的微信平台,扩大了主流媒体在互联网空间的传播力。2017年闽清电视台正式加盟星座县市传媒平台,成为全国首批加入签约该平台的300家优良县市电视台之一,开播了《魔山剧场》,推出了《乡村法制》《致富故事汇》《健康面对面》《乡村文化》《生活视觉》等栏目,至此,闽清县广播电视台每天自办节目播出时长由原来的1小时提高到14小时,增量扩容,提升了主流媒体影响力。广播电视精品也随之不断涌现。建台以来,共有600多条新闻在省市媒体播出,共有200多条广播电视作品在省、市获奖,其中有2篇获福建省政府奖。

进入融媒体时代,主流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我始终认为,电视台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电视台也在如何提高新闻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近年来突破用人瓶颈,从外省传媒院校招聘了3名专业主持人,大大提高了主持与播音质量;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把记者送到省市电视台进行跟班培训,积累技术和经验;另外,还邀请省市电视台资深记者前来指导,在主题报道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今民生类新闻占新闻节目的70%左右,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内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们广电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实施精品战略,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反映社会进步的现实题材作品,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