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千年闽都,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古至今,福州孕育了无数启蒙先驱、文艺大家、革命志士、科学巨匠。让我们一同走近福州历史上首位状元——许将,探寻他的非凡人生。
状元许将
状元之名始于唐代,用于称呼进士科第一名,当时有“榜首”“状元”等不同称呼。北宋开宝六年(973)殿试成为定制后,状元的称呼才趋于稳定。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正式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清承明制,直至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
从唐武德五年(622)文状元孙伏伽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次科考的文状元刘春霖,1282年间共选拔出652名文状元。福州历史上曾出现过16位文状元,状元数量以宋代最多,明代次之。
福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北宋嘉祐八年(1063)及第的闽清人许将。时年26岁的他,也是福建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当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读了许将的赋后赞叹道:“君词气似沂公,未可量也!”(沂公即北宋真宗朝状元、名宦王曾)
许将(1037—1111),字冲元,以文武之才、将相之略闻名于宋、金两国。《福州姓氏志》记载:“许将,祖籍闽清,迁居闽县。宋嘉祐八年(1063)状元。”
闽清古厝启文脉
许将及第震朝野
一千多年前,闽清还是有待开发的南蛮之地。闽王王审知部将黄敦(后世称“虎丘”)带着家眷辞官归隐凤栖山后,响应王审知的号召,带领乡民大规模开发山地资源,同时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和农耕知识,宣传“护国积善,诗礼传家”家国文化。他所居住的虎丘古厝成为闽清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场所。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虎丘三世孙黄彦荣奏请朝廷把虎丘古厝敕名曰“护国积善院”。后来,护国积善院成为闽清千年文脉的发祥地。
据传许将进京赶考前一年,在积善院读书,晚上梦见老虎闯入他的住所,原本惊骇不已,突想起虎丘“虎葬之异”的传说,认为是吉祥之兆,于是用诗《句》记述了此事。《句》诗云:“昨夜虎入我园,明年我作状元。三素云飞依北极,九农星正见南方。楼台随地尽,江海与天浮”。
据梁克家《三山志》记载,许将告别恩师时写了一首《别师——留题积善院》:“为爱山居乐,居山又忆家。菊黄来日蕊,梅白去时花。水阔离情远,霜晴别路赊。前程回首望,空指暮天霞”。除了写出许将依依不舍离别护国积善院和恩师的复杂心情外,也表达了许将对考取功名的必胜信心。
在1063年殿试中,许将果然拔得头筹,状元及第,成为福州历史上第一位、福建第三位状元,一时轰动朝野。
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
许将文武双全,是辅佐过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的五朝元老,为官四十七载,历任十多个州郡知府和龙图侍制、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尚书左丞、中书侍郎等高官,并两次出任副宰相。
他不仅在政事上卓有建树,在军事上也深有谋略,曾以一己之力劝退辽兵20万,化解边境危机,捍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故满朝野,深受百姓爱戴。
许将始终坚持以德执政,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入仕后,初任昭庆(今合肥)军判官。三年期满,本可入朝任职,但他却自请继续外任,深入了解民情。
史传许将治军极有才能,曾进奏言八事:“兵之事有三:曰禁兵,曰相兵,曰民兵。马之事有三:曰养马,曰市马,曰牧马。兵器之事有二:曰缮作,曰给用。”有一次对西夏用兵,神宗询问兵马配置情况,担当军机重任的枢密院大臣竟回答不上来,只有许将能够对答如流。任职兵部后,他更是锐意作为,在整顿河北、陕西、闽楚等地的地方武装方面成效突出。许将还武艺卓绝。1074年,许将奉旨出使辽国,被安排与辽将比试箭术,他箭中红心,艺压辽将。回朝后,神宗因其言语得体,不失大国体面,升他知审官西院,直学士院、判尚书兵部。
身处风雨飘摇且党争严峻的宋朝官场,许将三起三落,历尽宦海浮沉,但始终坚守正直之心,不改为民本色。他卒于政和初年(1111),享年75岁,归葬福州东山。宋徽宗亲赐御书墓表曰:“两朝弼翊赞良臣文定许将之墓。” (“一线福州”微信公众号)
你所不知道的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