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园镇有着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该镇丽山村的陶瓷文化更是远近闻名,2007年,闽清池园陶瓷手工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地方国营闽清瓷厂和丽山瓷厂就坐落于丽山村。
说起池园陶瓷的发展,便绕不开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古厝——清利厝。清利厝雕梁画栋,集成清代的传统工艺和风格,又有典型的民国时期特点,而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一批优秀的陶瓷从业者。
1920年,清利厝先祖黄氏三兄弟在丽山头创办“清利瓷厂”,生产日用瓷和艺术瓷。而后,清利厝人凭借对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洞察,于1935年成功研制低压电瓷产品,开创福建省低压电瓷生产之先河,揭开了池园电瓷产业发展新篇章。
“当初八几年的时候,闽清第二瓷厂的技术工人派去景德镇学习制作艺术瓷,而他们那边也派人过来向我们学习制作日用瓷,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丽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登告诉记者。
王公宫,又名梅瓷纪念馆,是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天启年间,广东大埔县阮思潮师傅辗转来到丽山村建窑烧瓷,传授技艺,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六的陶瓷文化节,便是为了纪念阮公。池园传统陶瓷制作工艺,要经过土矿开采、轳运、加工瓷土、拉坯、修坯、画花、上釉等二十多道手工操作工序,纪念馆内的墙上用精美的画作,展示了陶瓷制作的全过程。
在人类文明漫长发展的历程中,一代代的古代匠人,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着陶瓷文化的发展。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闽清陶瓷发祥地——池园镇丽山村,探寻源远流长的闽清陶瓷文化。 (记者 廖瑾 刘栩辰)
访古探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