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4年4月26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侨乡新闻 我县各级干部谈“提振精气神 建功新福建” 礼恩科技有限公司新项目投产 倾心服务为农业发展添助力 滴血认牛是为何? 招标公告 书香飘梅邑 读书看闽清 匠人刘宜生和他的非遗竹编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人刘宜生和他的非遗竹编

刘宜生制作的层篮花纹精美还有喜气的祝福语。福州日报记者 阮冠达 摄

“16岁入行,今年78了,一做就是62年。”

头发花白,背部微驼,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坐在自家卧室里时,闽清县省璜镇下坂村的刘宜生老人,看过去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乡间长者。可来到厅堂,坐在琳琅满目的工具前,他便瞬间有了精神:刮青、剖竹、打磨……篾刀上下翻飞,机器吱呀旋转,片刻工夫,一棵刚砍下的毛竹就变成一条条光滑细腻的篾丝。

下坂村位居山间,山上的一棵棵毛竹,是竹编的天然原料。20世纪70年代,下坂村的竹编产业达到鼎盛期,村民自发学习竹编手艺,产品销往闽清县城甚至福州市区。

刘宜生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竹编,31岁时,他从父亲那里正式接过竹编手艺。

竹编,难在何处?

“先把竹子剖开,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机器反复拉丝、压薄,再经过蒸煮上色,才能形成合格的竹片。”刘宜生说,这繁杂的过程,只是完成了竹编的准备工作。之后,师傅们还要细心地进行手工编织。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编农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村中的篾匠也渐渐老去。去年,闽清非遗文化馆对竹编工艺进行了申遗,但村里曾有的20多名篾匠,如今只剩下两三个人还做竹编。长期缺乏新鲜血液,令这项非遗岌岌可危。

竹编成功入选县级非遗,为这项技艺带来新希望。

今年,下坂村村支书范其进为刘宜生找来了两个徒弟。“他们二人先前都是上山砍竹子的,本来就熟悉这一块流程,听说竹编入选非遗,也很愿意出一份力来传承这项技艺。”范其进说。

现在,两个徒弟平日里上山为刘宜生砍竹,时不时到他家中学习竹编技艺,并协助老人开展基础工作,让老人得以专注于复杂的编制环节。

竹编农具用得少了,但是特色的层篮礼担,仍然受到新人们的欢迎。这让竹编从业者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希望。

“层篮礼担是闽清嫁娶、生子时的必备用具,可以装礼饼、瓜子、香烟、糖果等。用了层篮礼担,礼数更周全。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乡亲之间还会互相借用礼担。”范其进介绍。

如今,刘宜生的手艺,赋予了层篮礼担新魅力。运用熟练的手法,他正尝试把特定的祝福语编入层篮礼担,并打造双层篮盖,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

(福州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