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3年9月15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闽清非遗 人间至味 闽清县工会“迎国庆”职工篮球比赛激情开赛 闽清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暨志愿服务培训会举办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走进闽清这所小学 今年来台湾航线货轮停靠福州江阴港区比增近三成 招租公告 中医药基础知识 云龙书院  传承百年书院文脉 上爿古厝修缮进行中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清非遗 人间至味

非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记,更是一座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体现。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太多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生命记忆,凝聚了千古以来人类的创造力。从醇香浓郁的古早味道到古老淳朴的传统技艺,从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到笑傲江湖的武术功法。口耳相传的非遗历史记忆,记录着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

截止目前,闽清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满蘸着浓郁城市风情的非遗技艺,每一项“非遗”都历经岁月沧桑,是闽清千百年沧桑历史,和厚重文化积淀的实力佐证。古语有言“人间至味是清欢”,那么闽清都有哪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非遗美食呢?

省璜香糟鸭

省璜香糟鸭历史悠久,最早诞生于宋乾道年间合龙桥附近的一家食肆里。南宋时期,朱熹游学闽清,在文友会中偶得香糟鸭 ,大赞其糟香独特。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入闽剿倭,食用过闽清香糟鸭之后,更是对香糟鸭大加赞赏,并安排专人采办,省璜糟鸭一时声名远扬。

香糟鸭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历经十三道繁杂工序,才会成为地道的美食,传承至今,香糟鸭已名传海内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古老的非遗也将焕发新的活力。

茶口粉干

“无粉不成席”,茶口粉干传承800多年,早在南宋嘉定年间,茶口村村民便开始以生产加工粉干谋生。相传,郑和七下西洋,曾携带茶口粉干供随船将士食用,沿途还馈赠给外国友人,明朝时期,茶口粉干已负有盛名,名扬海外,古老且严苛的十三道传统手工艺加持,制作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使得它久煮不糊不断、翻炒不粘不碎,煮后汤水不浊、食之爽口,成为每一个在外漂泊的闽清人,难以忘怀的乡味。

闽清线面

在闽清,人们常用一碗线面推开清晨的大门,线面细如丝、长如线,混在香浓的汤水里,在舌尖搅得风生水起,不由感叹,这样的早晨也着实幸福。闽清线面制作工艺同样繁复,须经过十七道工序,这项技艺保存的古早味道,更是可以追溯至宋代,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曾形容闽清线面:“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时至今日,年轻人也时长将它挂在嘴边,作为生活中或玩味或讲述的对象。“来碗线面吗?煮完五分钟不吃就超级加倍的那种。”闽清线面,就是这样一种藏在闽清人味蕾记忆里的好味道。

池园炣豆腐

“豆腐豆腐,就是到福。”这是闽清人朗朗上口的童谣。逢年过节长辈们就会做上一碗炣豆腐,以祈佑他们平平安安。池园炣豆腐始于道光年间龙井吴氏,历经百余年岁月洗礼,那份独特和韵味却历久弥新。炣豆腐制作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火力与火候烹调,豆腐需要手掰的才是炣豆腐,只有那口井做出来的豆腐,才是正宗的池园炣豆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独特的山水资源使得池园的豆腐,口感细腻,豆香浓郁,让人难以忘怀。

从古至今,无论历史如何变革,闽清非遗美食都是饮食文化史上一颗耀眼明珠。传承千年的非遗美食,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闽清一张亮丽名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的美食,往往最能够抚慰人心,街头巷尾里,烟火升腾,热腾腾的烟火气中,萦绕着游子的乡愁。它,是流转心间的喜乐滋味;它,是难以忘却的家乡情结;它,更是千年传承的梅邑智慧。如岁月琴弦,一音一韵,弹的皆是人间“梅”好,这份独属于闽清的味道,正是人间至味。

(梅融)

闽之福地 清韵山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