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3年9月8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闽清首位美籍女医生兰马利亚的往事 灵魂工程师 鹊踏枝·白露 采桑子·教师节随感 永远跟党走,奋斗新征程 飞鸟与天空 剩下的盛夏 关于处理违法采砂挖掘机的公告 招租公告 闽清县老年大学2023年秋季开学通知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清首位美籍女医生兰马利亚的往事

□ 作者 刘守光

在美国人柏凯斯(Keith Bradsher)父母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来自家族先人兰马利亚(英文名玛丽·卡尔顿Mary Carleton)从中国闽清带回的丝织挂画《八骏图》;在福州鼓岭,100多年前,兰马利亚曾经居住过的老厝基石上,“兰界”二字依然如新;晚清时期,兰马利亚只身来到闽清创办医院,她一生收养了两个中国女儿……诸多往事带人们穿越百年,追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今年6月28日,柏凯斯作为兰玛利亚家族后人,参加了在鼓岭举行的“鼓岭之友”座谈会,在会上代表兰玛利亚家族接受了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赠送的礼品。

一件来自中国的礼物

据在北京工作的美国记者柏凯斯介绍,从记事起,一幅丝织挂画《八骏图》便一直高悬于他父母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画中,八匹骏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还绘有松树、仙鹤和蝙蝠,充满浓浓的中国元素和美好的寓意,它显然来自中国,是柏凯斯母亲的曾祖母的姐姐——兰马利亚的心爱之物。他认为,这应该是来自闽清人民的礼物。柏凯斯到中国工作后,他的手机里一直存着这张《八骏图》照片。2020年11月,柏凯斯还曾专程去拜访了100多年前兰马利亚创建的闽清县六都医院(前身为六都善牧医院),了解兰马利亚在闽清县创办医院和行医近30年的情况,并想知道这件物品的来历。至今,医院内依然能看到兰马利亚主持修建的那座砖木结构两层高的医生宿舍——恩兰楼。

1925年,恩兰楼还未建成,兰马利亚因病要回美国治疗。她的继任者、同样来自美国的海门薇女医生在她的回忆录《海门薇医生在中国》一书中专门记录了这次离别:“她作了告别讲话,吃了送别宴。她收到的礼物从鸡蛋到鸡、到写着钦佩和尊敬的话的卷轴和名人画卷,30年来的病人和朋友都来看她……她的生命因闽清而有意义,这片土地有她的朋友们。”

创办医院

兰马利亚系晚清首位来闽清的外籍女医生。1887年,刚从美国雪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兰马利亚受教会派遣来华,初驻福州,在马高爱医院(即福建省协和医院前身)任职多年。海门薇在书中回忆,她曾问兰马利亚医生为什么选择到六都来。兰马利亚说,有一次,她陪同年迈的纳坦·塞茨医生(Nathan Sites,即薛承恩牧师)到闽清来讲道,随后的几天里他们被许多寻求医治的人包围了。闽清县缺医少药的情况让人惊讶。1896年,兰马利亚受教会派遣,放弃了福州的工作来到闽清六都筹建医院。她先在坂西村道科厝租了几间小屋用作诊所,名“妇幼医馆”,不过条件太差了,房顶漏雨,下雨时要用伞遮住病床。刚开始时群众对西医抱有怀疑态度,据兰马利亚回忆,有一天一些不明就里的民众聚集到诊所外面,说:“我知道你们在干什么,你们把娃娃的眼睛挖出来煮了做药!”后来是感恩的病人出来说服了那些民众。逐渐地,她赢得了社区的尊敬。

医馆创办时兰马利亚只有女助手毛氏一人,起初全年就诊者约有2000人。在兰马利亚的苦心经营下,医馆得到了教会的拨款及地方热心人士的捐助。1905年,兰马利亚又迁建医馆于坂东村,取名六都善牧医院。以后医院不断扩建,开设有男女、小儿病房、门诊等多个科别。《海门薇医生在中国》一书这样写道:“病人从全县各处被滑竿(竹子做的简易抬轿)抬来,甚至还有外县的……那些坐不起滑竿乘不起船的人,就由强壮的亲戚背来。人人都想得到治疗,多数人得到了。”

兰马利亚在六都创办医院,给闽清带来了近代西方医学科学,为闽清现代医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她除了在医院为民众施医治病,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共卫生服务:她采取巡回门诊的方式,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乡村为民众治病,有时连续多日在村子里过夜;开展家庭访视,对孕妇进行指导,检查胎儿等。为解决民众卫生知识匮乏的状况,她还在乡村义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对于提高民众对西医的认识和普及医疗卫生知识,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医院在兰马利亚的主持下,创办了护士班,培养了不少医务人才。医院规模也得到发展,设施不断完善,还安装了1千瓦的汽油发电机供照明用电,是福建省最早出现的电灯。

从1924到1925年,兰马利亚手把手地带着接替她的海门薇医生熟悉医院的每一个环节。海门薇在回忆录中写道:“她现在既老且病,但一直坚持着等年轻人来接班。我非常感动,她身体这么不好,却在这里坚持工作了这么多年的时间。”

从青丝到白发,兰马利亚在闽清乡下一待快30年,把一间小小的诊所慢慢发展成了一所全科医院。《闽清卫理公会史》一书中“兰女医士(即兰马利亚)”条记述道:“兰医士,美国人也……医士已告老,回国矣!计医士在梅三十载,苦心孤诣,医病救伤,僻处山陬,芳踪几遍。乞今吾梅各乡,虽三尺童子,亦莫不知有兰女医士之名者,医士虽去犹存也。1927年4月18日,含笑而瞑;享寿六十有九。闽清各界,闻耗咨磋太息者不知凡几,其感人之深,可以想见矣!”如今,闽清县六都医院已是一座拥有300多张床位的二级乙等医院。

鼓岭的住宅

兰马利亚在福州时,曾在鼓岭买下一处住宅。福州的夏天酷热难耐,100多年前,很多在福州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在鼓岭购置了房产作避暑用。兰马利亚的英文名叫玛丽·卡尔顿(Mary Carleton),她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兰”。如今,尽管她的房屋早已不复存在,但写着“兰界”二字的界石仍然立在旧址(即1925年出版的鼓岭地图显示的兰马利亚房屋所在处)。界石是一块花岗岩,当地一家旅馆曾把这块石头上的字涂上了蓝色。今年2月,柏凯斯来到福州,寻找家族的鼓岭故事。“当走过鼓岭的一片竹林时,我找到了家族曾经在鼓岭上的旧址,虽然老房子不在了,但是地图上留下了它的标记,而且竹林边上,还留着一块标记着‘兰玛丽亚家族’名字的边界石,它见证了一份极为独特的鼓岭情缘。”柏凯斯温柔地说道。

兰马利亚在闽清近30年的时光里,鼓岭是她难得可以歇口气的地方。据《约克每日记录》(《York Daily Record》)记载她在闽清20多年的时光里,创建的医院收治了约33.7万名病人,而在她的一生中,一共只休了5次假。

当年,海门薇医生也曾经在兰马利亚鼓岭的家里短暂住过。到闽清不久,由于天气过于炎热和潮湿,导致她得了疟疾,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兰马利亚带着她到鼓岭休养治疗。1925年夏季,兰马利亚最后一次来到鼓岭,她回美国之前,在那里避暑和休息,直到接她的轮船到达。海门薇医生在回忆录中说,卡尔顿医生老了,是她扶助我开始了我困难的工作。因为我去年生病,她不顾自己衰弱的身体又多待了一年。在我们相处的短短的一年半中,她教了我那么多中国的风俗习惯和思考方式,这对我是无价之宝,影响我今后的一生。

收养女儿

兰马利亚在中国期间收养了两名女孩,一名养女英文名字也叫玛丽·卡尔顿,中文名叫兰醒球。1888年2月4日兰醒球出生于福州,其父郑齐樑是兰马利亚在福州的朋友,1887年逝世。其母又在1890年突遇交通事故去世。年仅两岁的兰醒球被兰马利亚收养。兰醒球在美国完成了中学教育,又先后就读于美国巴尔的摩的古彻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结束学业回国,先回到闽清协助六都善牧医院,同时也在福州花巷教堂负责妇女工作,并在该堂设立的进德学校(后改为“进德女中”)担任校长。1925年,兰醒球随年迈多病的兰马利亚返回美国。在陪伴兰马利亚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后,兰醒球又回到福州,1930年秋开始担任毓英女中(现福州十六中前身)校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因闽海战事紧张,毓英女中迁至闽清六都,兰醒球沿闽江而上,把全校112名女孩全部用船转移到六都,这里也是她和养母兰马利亚一起生活过的地方。她为学校租好了新校舍,安顿好了全校师生。此后,因战时健康受损而辞去校长职务。1945年,她被福建协和大学聘为西文系教授,后于1949年赴美,居住在波士顿。

兰马利亚另一名收养的女儿名叫郑美娇,也就是兰醒球的妹妹。长大后兰马利亚送她去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毕业,1920年到六都善牧医院当医生,协助兰马利亚工作。1937年,海门薇医生从美国回来,因抗日战争爆发无法返回闽清而留在南昌的医院工作,六都善牧医院由郑美娇担任院长。1948年1月,郑美娇赴美深造,后到福清恵乐生医院(教会医院,福清市医院前身)工作。

据《海门薇医生在中国》一书记载,兰玛丽亚在医院时还抚养了父母双亡,只有祖母,家庭十分困难,年仅7岁的刘扬琚(坂西村人)和弟弟,把他们养大并送上学,后来刘扬琚曾在六都善牧医院工作过。

2020年,柏凯斯拜访了福州十六中,学校把当年毓英女中的校徽作为礼物送给他,柏凯斯把它戴在胸前参加今年“鼓岭之友”座谈会。“如果给我一次机会能见到我的中国亲戚兰醒球,我很想问问当年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钦佩的英雄壮举。我为她感到骄傲。”柏凯斯说。

(梅邑人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