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22年11月11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二) 北冲行 书法:梅城寻幽 神奇的锣鼓石 狮象啣桥 闽清县人民政府拟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闽清县人民政府拟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二)

短暂的研究所生活

1958年8月,从农村回来,首次进入原子能研究所。在报到时,我曾梦想,从此将一生从事研究工作。没想到的是,刚刚入梦,就醒了。

到所后,我被分在第九研究室,它的研究方向是同位素分离。

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都由多种同位素组成。所谓同位素分离,就是为了某种需要,把元素中的各种同位素分开,使其中的某一成分加浓。如天然的铀元素含铀-234、235和238 三种同位素,其中,铀-235的含量只有0.711% 。而核能利用的恰恰是这含量极低的铀-235。如原子弹用的铀,235的浓度要在90%以上,核电站用的也要在3%左右。由此可见,同位素分离技术对于发展原子能的重要。

当初,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浓缩铀是用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后来有了效率更高的扩散法,这种设备就被淘汰了,只用于分离稳定同位素。 按中苏两国的协定,苏联将向我们提供两台大型电磁同位素分离器。当时,设备还没来,我就先被分在射频质谱计研制小组。这项研制任务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提出的,准备用在卫星上进行高空大气成分分析,所以大家都管它叫“上天质谱计”。

我到小组时,已有明确的方案,在一本英文文献上有报道,所以实际上是仿制。但即使仿制,按当时我国的科技水平,依然有相当的难度,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试制出来,用来分析大气,氮的峰值非常明显。因为这项成果,我们小组被评为先进集体,我还荣幸地作为集体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二次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1960年,所里派一位留英的科学家戴传曾先生到我们研究室当主任,我被任命为主任助理。他只管一些研究工作上的事,行政上的事则完全落在我头上。从此,我整天忙于行政事务,再无时间参与研究工作。

其他研究室的主任助理,都是中年业务骨干,而我到所才几年,还没独立完成过研究课题,科研方法尚未入门。我们室里有一位组长很能干,但由于各种事务,从事具体工作的时间少,几年下来,比起那些天天在第一线的就落后了,越来越没威信。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觉得必须尽快回到实际工作中去。于是,干了一年多之后,便提出辞职。开始所里不同意,我便暗中怠工,后来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

回组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组长一起做完了一种离子源的性能参数测定,写出一篇论文,发表在《原子能》杂志上。这是我生平第一篇科研论文,遗憾的是,也是唯一的一篇。

1963年初,我把刚过周岁的儿子送回福建老家。回来刚上班几天,大约是3月初,所干部处的乔处长找我谈话,说部里要所里推荐一名技术干部去学外语,学完后可能派到驻外使馆工作,所以对其政治要求特别严,所里决定推荐你去,若不出去,还回到所里来。听完处长的话,我和当年去福州团市委一样,没说任何二话。

告别了一起日夜加班的同事,告别了在这里生活了五年的园区,我的科学研究生涯,就这样匆匆地结束了。

这是我今生遇到的第二次突如其来的转折。它让我的人生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从一个科技人员变成了管理干部,此前为回到科研一线所做的努力全部落空;从基层到领导机关,开始了此后几十年的机关干部生涯。

当了五年秘书

离开原子能所到部里报到后,就立即到新华社外语学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学习英语。一年后回到部机关,被安排在国家科委八局(实际是二机部七局)对外联络处工作。过了一年才知道,国家为加强国外的科技情报工作,从各研究所抽调了一批干部进行外语培训,准备派往驻外使馆工作。后由于外部条件不具备,只派出少数人。由于部机关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外语的干部,不征求我意见,就悄悄地把我的人事关系转到了部机关。

1965年,我作为专家组成员,访问了一次阿尔巴尼亚,为我们国家拟援建的同位素应用实验室,收集资料,作方案。

1966年上半年,参加部派出的“四清”工作队,去河南省灵宝县农村搞了一期“四清”。6月份回来时,历经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在此后的几年里,和大家一样,经历了批判“走资派”、大联合、抓革命促生产等等,日子随着运动而运动,每天上班下班,也没闲过,但回想起来,却找不出一件值得回忆的事。只有1968年夏天,母亲到北京来住了一段时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以前,我曾几次请母亲来首都看看,由于父亲年迈,哥哥身体不好,她总不肯来。这次是她主动要来的,让我非常高兴。来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她孙子已经六岁,第二个还不见动静,着急了,便不顾一切,亲自出来做工作。在那些日子里,每天下班回来,家里都充满了温馨。她一个人住在阁楼上,晚上只要没事,我都上去陪她聊天。到了夜深人静,阁楼里只有我们母子俩的叙谈声,就像山涧的一股溪流淙淙地流淌着。她跟我讲了许多家乡“文革”运动中发生的事。以往,母亲在我的心目中,只是个最普通的农村妇女,此刻我突然发现,原来她竟如此的不普通。还让我领悟到,越是大的道理就越朴素,最普通的人也能看清,而“身在山中”的不普通者却未必。

母亲这次出来成果丰硕,第二年一月,我们的女儿就诞生了。

1969年9月,根据林彪一号命令,机关大批人员下放到农村干校,我幸运地被留下来,进了机关的业务班子。那次下放是以备战为由,多是全家都走。那时我的女儿还不满周岁。我不走,就使她们躲过了几年的干校艰苦生活。

留下后,我被安排在一个重要的岗位—部总值班室,担任副组长(相当于副处级),不久并兼任李觉副部长的秘书。

李曾是北平中国大学的学生,抗战枪响,即投笔从戎,以骑兵的英姿,征战沙场。解放战争时进军西藏,成为少将衔军区副司令。在我国核工业初创时期,即被调来,任核武器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他知人善任,以身作则,在青海高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创业开始,领导实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试验,功勋卓著。2010年病逝时,《核工业报》以整版篇幅悼念他,用的大标题是“功高德厚”。我有缘跟随他多年,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总值班室是部机关承上启下的中枢,上承国务院,下连部属所有单位。参与值班的多是部长秘书,因为这些人接触机密,熟悉情况。我差不多一周就要值一次夜班,一次补助2角夜餐费。

我还兼管涉外工作,曾多次随领导参加一些副总理主持的会议。还参加过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召开的会议。那是因为部长对涉外情况不具体了解,怕总理问及,遂把我带上。具体的会议内容已不记得,只记得那里的茶清香甘甜,但要交2角钱。据说这些茶叶都是地方送的,周总理便把它用于会议招待,收费是要部长们养成清廉的作风。周总理习惯夜间办公,会议开到深夜。有一次夜宵,那次吃的是一小碗汤面,加一小盘烤白薯。夜宵不收费,因为是工作需要。

作为秘书,有机会阅读部长们看的各种内部文件。要参加部办公会议,从而近距离地观察部长、局长们的水平、作风和为人,以及他们在各种是非面前的态度。还要经常随部长下基层,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职工的生活和疾苦。这些都有助于我加深对人和对社会的认识。

1977年轮到我去干校劳动。此时的干校和当年极“左”思潮下的干校已大不一样,学员不再是改造的对象,而是为了真正的劳动锻炼。干校就在北京郊区,生活条件也不错,周末还送我们回来。其实,机关干部定期轮流去劳动一段时间,白天干活,晚上读书,不论对思想还是健康都有很大好处。可惜现在已取消了这种制度。

转向国际科技交流

1978年春节前夕,结束了干校生活,回来后被调到外事处任处长。这虽然只是机关内部的岗位调动,对我而言,却也是一次重大转折。它意味着我的工作平台从内事转到外事,视野也随之变得开阔。

我接手外事处后,除了日常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

1、委托苏州医学院举办英语培训班。当时我们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较差,很难与外国人交流,办班便是一种应急之举;

2、致力于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核技术与一般技术不同,可和平利用,也可用于军事目的。为防止因合作导致核武器扩散,西方国家都坚持要先签政府间协定作为合作前提,承诺不把交流的技术用于军事目的。为此,遂先后与许多西方国家谈判、签订了政府间的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协定。美国甚至想要我们接受核监督,我们当然不答应,因此与美国的谈判非常困难。最后它不得不退让,签了协定,而其国会却不予批准。一直拖了两年,因其设备制造商垂涎于我国广阔的市场,才予批准。

在此期间,我曾于1979年,参加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淦昌率领的核能代表团访问美国,并顺访加拿大。于1985年,随李鹏副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德国,与对方签订政府间核能合作协定。这些访问让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3、积极推动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该机构是核领域最有影响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1971年联合国驱蒋,它随即跟进,也取消了台湾在该机构的资格,并致函我国政府,邀请我国加入。但由于部个别领导人的认识障碍,遂拖了下来,而科技人员要求加入的呼声一直很高。我到任后即积极开展工作,遂于1984年正式加入,我还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应邀出席它的大会,见证了审议、批准我国加入的过程;

4、解决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的世界核先进理事国地位问题。理事会是该组织的决策机构,地位十分重要。依我国在世界核领域的地位,理应成为世界核先进理事国。但机构《规约》限定了此类理事国的数量,若满足我要求,就将影响其他理事国的地位。经各方协商,终于达成妥协,让我国当年即成为一般理事国,同时修改《规约》,将核先进理事国增加1个。待修改的《规约》生效,我国即成为世界核先进理事国。

加入机构之后,我即转任新成立的国际机构处处长。

(未完待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