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六点,梅城宽敞整洁的解放大街一片寂静,可在大街尽头,通往台山公园的梅城大桥桥畔,一道高高的防洪堤背后的“早市菜市场”,却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每天,天刚蒙蒙亮,这里的菜市场就开始营业了。一把把整洁干净的空心菜、苋菜、葱蒜、玉米等蔬菜,整齐地排列一旁。903号西红柿,色艳喜庆,品质佳、口感好、沙瓤水分足、甜中带酸,跟水果番茄一样,既能当菜又能当果,口碑很好,深受大众喜爱。
这外表长得跟玉米一般无二的叫玉米笋,它个小如辣椒,粒细同芝麻。我以前从没见过它,不懂得到底是啥东西,听摊主说不但好吃,还有营养,便也想尝个鲜,就犹豫着花五块钱买了半斤。
玉米笋还真是好东西,切成薄片炒肉丝加葱花,口味跟黄甜笋差不多,只是觉得更柔嫩、更绵甜一点。五块钱可以炒满满的两大盘,它还具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功效。
家乡的白粿是纯粳米加工的,又白又嫩,很有嚼劲,制作很有考究,每块粿都带有花边、花纹,就像一件漂亮的艺术品,让人一看就很喜欢。切片炒肉丝,添加大白菜(或花菜、椰菜、菠菜)、香菇丁、胡萝卜丝、海蛎干,再加入些鱿鱼丝、葱姜蒜、红酒、白糖,盐巴、味精,那味道真是鲜美,是我们家乡的一道名菜。我还喜欢把白粿切成小块煮白开水吃,亦或蘸点蜂蜜,撒点白糖,口感清爽、甜蜜,非常好吃。
还有家乡三宝(橄榄、粉干、糟菜)中的一宝——糟菜,它是由芥菜与红糟制作的。风味独特,味道甘酸香醇,有去腥腻、增食欲、开胃清津之功效。用其炖排骨、煮泥鳅粉干,口感尤其好。闽清糟菜与别的地方的酸菜相比,技高一筹的地方在于加红糟腌制,就连外地人吃了都赞不绝口。现在,成品糟菜包装后售向国内外,是许多人作为搭配白米粥的美味小碟菜肴的不二之选。
草根也是我们家乡的宝贝土特产。以“臭枳茶”“牛奶仔”“老鼠藤”“多能头”“婆连连”“过路蜈蚣”“鱼腥草”居多。它们有的熬水喝,有的与骨头猪蹄为伍,不但风味特别,还富含营养,增强免疫力,可解毒祛湿、利尿消炎、治疗疾病,是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臭枳茶根深蒂固,根须善于繁衍蔓延,生生不息,一年四季都可挖掘。为方便顾客,摊主会随身携带柴刀砧板,细心周到地帮客人切片包装,做到一条龙服务。当然,水涨船高,价格也从原来的一斤几块钱提高到十元。臭枳茶煲猪脚目鱼香菇,是一款祛疲劳的特好良药,也是我们家乡的一道名菜。
乡下个体户杀的土猪肉,不注水,不松松垮垮、肥腻流油,而是结实精瘦、肉味香浓,价格也公道。活蹦乱跳的淡水鲫鱼,随买随杀,从闽江、水库捞出来的鲢鱼、草鱼、鲤鱼、鳊鱼……五花八门。两三个女人蹲在地上,手起刀落,咔嚓咔嚓,刮鳞去鰭,开膛剖腹,披肝沥胆,忙得不可开交,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
一旁几十只脸红脖子粗、膘肥体壮的全番鸭,吃饱喝足,不吵也不闹,乖乖地待在车厢里朝着人看。我感到奇怪,一次拉这么多鸭子怎么卖得完?一位站在车旁衣服有点脏兮的年轻人告诉我说,待会儿他就运到别处去,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打游击销售。可见现在的老百姓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这里没人要,不等于别处没人买。看他自信满满,胸有成竹的样子,应该是兜兜转转,到最后总会处理得八九不离十。
这一箱箱的青菜和那一扎扎白白胖胖的白萝卜,一看就是从外地运来的。感谢城乡结合部,振兴乡村经济,互通有无,市场愈加得繁荣。买了一根白萝卜才一块多钱,回家洗净连皮也不削,切小片装在盆里,倒点陈醋生抽放几枚话梅,再反复搅拌腌制,然后静置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可以吃了。味道酸甜可口,清凉开胃,还润肠减肥,降血脂。我经常随买随做,贪嘴拈来就吃,如同吃水果,很方便。不烧不煮,易如反掌,价廉物美,乐此不疲。
看着这些湿漉漉的一堆堆笋壳,就知道山民们是冒雨上山采挖的。竹笋节节攀高,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要是过些日子还没有人光顾,那它就蹿着个长成了竹子。
清书画家郑板桥有诗云: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末句意思,皎洁明亮的光辉照在此处(竹子),留下了光影。
荒山野岭,荆棘丛生,雨天路滑泥泞不堪不好走,可照样有人穿着雨衣雨靴,扛着锄头挑着箩筐上山去。要不,我们这些生活在平原的人又怎能品尝得到那么好吃的山珍野味呢?
有的人怕竹笋雨淋后会烂掉不新鲜,回家就剥壳蒸煮,常常忙到深夜或凌晨。第二天天还没亮又得去赶市,一斤四、五块钱,其实也不贵。有的山民挖的竹笋多,一时半会卖不完又吃不了,也想卖个更好的价钱,就把它们制作成笋干。
首先把竹笋去壳整理干净后切成薄片,煮熟沥干水分摊开在簸箕上晒太阳。据说要4、5斤鲜竹笋才能晒一斤的笋干,真是一分钱一分货,现在买一斤也要25元。竹笋可是好东西,用它炒肉丝,炒豆芽做包馅饺子馅,那是一等一的好吃。它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具有开胃健脾、润肠通便、排毒养颜等功效,是一种低热量纤维食物,特别适合减肥的人群食用。笋干耐放,如果保存得好,可放置两三年都不坏。
时间如白驹过隙,跑得真快。刚刚还是纷纷扬扬的三月桃花朵朵开,一眨眼两个月就过去,桃子也成熟了,一个个白里透着胭脂红,赏心悦目。过不了多久,家乡盛产的酸酸甜甜的芙蓉李和甜滋滋的龙眼也该上场了。
七点时间一到,工商管理人员就来督促收摊走人,清洁工人迅速麻利地把垃圾清理干净,使得临时菜市场成为正常的一条马路,供行人车辆通过。
为了赶得上清晨大约只有短暂的一个多小时的早市销售,也为了蔬菜新鲜好脱手,这些菜农们通常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手提走马灯,肩挑箩筐,脚踩露水,在朦朦胧胧的曙光中摸摸索索地采蔬摘果;遇上下雨天,戴斗笠穿雨衣套长靴,脚踏泥泞,照常干活。要不,地里的菜被雨淋了容易烂根长斑生黄叶。卖不出去,一季的辛劳就泡汤了。
采完菜又得想方设法送到菜市来。有的开车,有的骑车。有的没车或年老体衰不会骑车,只好拖着板车,或丁零当啷地挑着担,挎着篮、驮着筐、气喘吁吁徒步来。
这些菜农当中不乏中老年人,妇女居多。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补贴家用,他们像上战场打仗的士兵,风尘仆仆,争分夺秒,从四面八方马不停蹄地赶赴这里。到了菜市场,小心翼翼地把各种农副产品从车上、筐里、袋里搬出来,然后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马路两旁的显要位置,招徕客人。
虽然辛苦,可他们个个脸上都充满着幸福和满足感,因为他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田边地角还可种瓜种豆,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