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石”大师张锐泰。张锐泰(1898—1969年),闽清六都溪头埔人。其祖上世代务农,收入微薄,且家庭人口多,经济贫困。为寻求生活出路,19岁时他毅然走出家门,选择了只有不怕苦不怕累的人才敢学的砌石手艺。抡锤抱石,劳累自不待说,霜雪天与石头打交道的苦,更是刻骨铭心。可是,张锐泰还是选择拜其堂叔张开忠为师学艺。
由于平时锐泰总是重活、累活抢着干,久之,锐泰成为其师傅的得力助手。师徒相随,形影不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觉三年已过,锐泰已深得师傅的砌石真谛,于是他带着出师时师傅赠送的石锤、铁曲尺,开始独自承揽砌石工程。
“学的是粗石,却能做幼石”,百姓都说他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既讲究砌石的筋骨牢固,还注重石构的造型与线条,更练就一手精雕细琢的洗石手法和炉火纯青的砌石技艺。
所谓“洗石”,并非用水清洗石头,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用钢錾打凿,而是指用小铁锤对石块进行精心敲琢,精细打造,使石料达到随心所欲、心想手成的状态,正所谓“雕石如泥,锤过如洗,焕然一新”。由他手“洗”出来的石料,要么棱角分明、平面平整,几近刨刀刨木一样;要么弧线如抛,线条美观,犹如画笔描成;要么二石配对,一凹一凸,宛若天然形成。完成“洗石”工序后,将“洗”过的石料砌成石基础又是一步重要的步骤。其中,砌石师傅要对整个建筑胸有成竹,钉桩布局,埋砌“口头石”“角石”。之后,才安排众徒弟分兵把口,砌筑石墙基。砌石过程讲究的是细心垒砌,精细处则用麻袋包裹石料,轻起轻落,小心抱砌,以防磕碰损伤石头的棱角。如此打造砌筑出来的石砌工程,达到严丝密缝,平整方正,被人称做“幼石”,锐泰也被誉为“幼石”大师。其中除了必须具备长年练就的削石如泥的过硬锤法,还要有精准眼力,更要修成一种“力出千钧,心静如水”的定力和毅力。
成为“幼石”大师的锐泰,从艺的足迹遍及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等地,砌造了许多典范式的“幼石”石构精品工程。解放后,张锐泰被吸收为县建筑公司的一名砌石师傅。当时技术工人拿工资依据的是技术等级,而评级的规则是现场旳操作,既得讲质量,又得有工效。在这种苛刻的评级条件下,当时县建筑公司只有张锐泰得到了唯一一个最高级别——六级技工。由此可见他的砌石水平精湛娴熟,达到了又快又好的境界。
随着岁月迁移,锐泰的“幼石”精品工程留存于世的日渐锐减。现选介一些尚存的代表作。
慈庐。坐落于坂东镇朱厝村的公路旁,建于民国时期的1943—1944年间。整座建筑自前往后,依次是虎头门、回照、碉楼、书院、正座、后厨房等,并由围墙连成一座完整的、具有闽清典型代表的民居建筑。当年该厝的当家人是一位精明的女性,她以殷实家产建造了这一座精致高档的新厝,其子孙特将该厝命名为“慈庐”。其中虎头门、回照、碉楼的正面石砌墙基为灰青色花岗岩石砌筑,应用了“柳只石”和“一丁一项”两种石构形式。石面纯手工精雕细琢、严丝合缝,或横平竖直,或一斜透线:转角及独立墩砌成马蹄形斜度,线条柔顺有力。整个石砌墙基构造严谨、精细有加、美轮美奂。这项砌石工程即是师傅张锐泰带领众徒弟全身心投入,历时一年多的传世之作,成为当时全县砌石工艺高超的精品工程,名扬四方。由于“慈庐”青石墙基的样榜效应,距“慈庐”不远的上朱自然村一户东家十分赞赏张锐泰的砌石手艺,于1947年特鸠资聘请张锐泰,要求仿效“慈庐”砌建墙基。张锐泰不负东家厚望,率徒弟又费时一年多,再打造出一座可与“慈庐”媲美的精品石构墙基。至今,这两处精湛高超的石构工艺历经70多年,尤其经受了2016年闽清梅溪流域特大洪水漫过“慈庐”一层楼的考验,依然不走样、无沉降,成为该民居建筑最独特、最珍贵的建筑部分。
“大模宫”神庙,又称“模山境”。坐落于闽侯鸿尾乡大模村,建于民国年间。大模宫是该村村民最神圣的民间信仰场所,当年建造宫庙时,得到众多信众的广泛支持和重视,募捐到了一笔不小的资金,因此修成了一座具有中西风格、气势雄伟、风靡四乡的大模宫。当年张锐泰应聘接手了这一项受广大信众瞩目的工程。他率众历时半年时间,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了大模宫的石构墙基工程。其中,建筑物正面墙基长十余米,高一米多,清一色以纯青石砌成,砌石工艺十分精湛。其石构形式俗称“柳只石”,为菱形石和三角石垒砌而成,由底到顶,6块石构成一条斜线,条条透线,粒粒成格,几如压尺画出的一幅美术图案。如今,这青石墙基已成为此座古建筑最具功力和内涵的建筑构件。
溪头埔张氏宗祠。建于1943年,位于张锐泰的家乡、今坂东镇溪西村。溪头埔张氏宗祠是一座统宗祠堂,涵盖全县所有张氏分支以及周边六七个县的宗亲,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高档次的祠堂建筑。其虎头门青石门垱、墙基为张锐泰建造,青石干砌,缝隙如线,石面细腻,沿角如切,为精品石砌构件。巧合的是,七十多年后的2015年,该宗祠修缮虎头门,张锐泰的孙子和球已是建筑工程师,他应邀为之设计了一对青石花台,以牡丹、榕树、龙凤图案分别寓意“花开富贵”“枝繁叶茂”“龙凤呈祥”。祖孙作品牵手相连,交相辉映。
解放后,国家建设掀起高潮,张锐泰领班建成了许多大型石砌工程。其一,历时近两年,于1950年完成了位于闽清溪口大桥头的“101医院挡土墙砌石工程”,该石砌挡土墙每扇(座)高约四五米,长约四五十米,共有七八座,呈阶梯平台形式。虽然是难度较大的块石干砌法,但缝隙均匀密合,坎坎落座;石鼻如峰,雄伟山稳;块块邻边交合一线,数十米长面平如线,状若“鲤鱼鳞甲”,艺术美感极强,被业界称为“闽清至今为止干砌块石最高技术水平的典范”。历经70多年风雨,依然纹丝不动,完好如初,不愧为一项质量与艺术兼美的石砌工程。其二,1961年建成的坂东墘上大桥。该桥是当时县内最长的公路石拱桥,长78.5米,单孔最大跨径10.4米,共4 孔,桥宽6.7米。其三,1964年建成的白中五峰桥。该桥是当年县内重点公路桥建设项目,全桥长74米,单孔最大跨径25米,共2孔,桥宽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