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9年12月13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合龙桥史话(上) 奋斗70年  华丽我闽清 村前流过母亲河 嗷嗷待哺 采桑子·樟洋古厝 折    枝 孩子,你要问的不该是稿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龙桥史话(上)

——合龙桥的建造、修缮与保护过程

□ 作者 省璜镇志编纂委员会 王胜燕 邱祥 苏诗章

题记:

闽清县八都合龙桥以其独特的石墩木构隼桙式结构著称于世。各志史虽有记载,但规格尺寸、修缮时间等不尽相同,表述各异。特别是2016年“7.9”特大洪灾,全县被冲毁了许多桥梁,而处于重灾区的合龙桥,仍屹立于梅溪上游。人们不禁惊叹古人的构思前卫,工艺精湛,近年迎来了更多的观光游客。使那句已经渐渐淡忘了的俚语“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闽清人懂得此话)又开始脍炙人口。于是乎,有人以道听途说的一鳞半爪,加上臆猜来阐释这句俚语的含义,有怀古念旧、土匪横行、行善积德等多种版本,莫衷一是,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在众说纷纭中,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粗通文墨的原住民,根据先辈和老族长等人的口述面授,趁此次编纂省璜镇志之机,全面考证历史。本着“搜集典故,尊重历史,实地核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撰写此文,敬献给读者,旨在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的合龙桥是闽清县乃至福州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石座木质古桥。1985年9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局郑国珍局长在2013年7月13日视察合龙桥时作了权威介绍:合龙桥拱架四分之三制式结构,意外地被省博物院专家发现,这种结构的木拱桥,人们仅在北宋描绘的《清明上河图》中获取信息,现实中难得一见的唯有合龙桥,它打破了有关专家说的四分之三制式结构的木桥将永远定格在《清明上河图》上的断言。郑局长说:“在福建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的专家评审会上,合龙桥获得全票通过”。

合龙桥成为省璜的地标建筑,也是省璜历史的见证,更是省璜人民的骄傲,同时也凝聚了海外侨胞的赤子之心。

她座落在梅溪上游,距桥前方近百米,梅溪与迤逦而来的下垅溪合龙后向东流去,大小俩溪宛如大小龙汇合,故称“合龙桥”。解放前省璜称合龙乡。

据碑誌记载:合龙桥首建于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毁于元之延佑;重建于明代万历,再毁于清甲寅之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6年),由里人郑克承乡绅倡募捐建。此次兴建气宇不凡:以条石垒于溪中为墩改换原来的木桩,以大杉木组成拱梁,在桥上构亭。有一段建桥佳话流传至今,并载入马来西亚王氏华侨族谱之中:建桥尚未竣工,倡导人郑克承寿期已至,随高哥矮八到阎王殿过堂,判官查看阴阳生死簿,明确记载郑克承乡绅救贫济困,带头修桥铺路,善积阴德。当堂给予鼓励肯定并查问有否遗愿?郑答:“唯合龙桥尚未完工为念也。”阎王爷判决“准你延寿三年,续修合龙桥,三年后的吉日,封你为永泰城隍(即阴间知县),即可赴任”。克承步出阎王殿,还记住殿中一幅对联。往阴间走一趟,阳间已过三天,古代收敛亡人要过七,何况他虽灵魂出窍,肉身仍温,所以尚未盖棺。返魂后对联内容还记忆犹新,即令人写下。联曰: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必有余业,业尽乃灭;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尽乃昌。此联今还镌刻在八都旧街泰山庙和城关台山城隍庙中。三年后的吉日,郑克承换衣沐浴,坐化升天。人们见到天门洞开,衙役成群,鼓乐喧天,迎接郑到永泰城隍庙上任。

合龙桥经受历年风吹雨打,烈日暴晒,霜雪凛冻,杉木腐朽,桥身摇摇欲坠。民国十八年(1929年),乡绅王日新等向南洋侨胞劝募,合龙籍海外侨胞受郑克承修桥佳话影响,秉承先辈爱国爱乡传统,慷慨解囊,纷纷出资。这次重修在原墩、原堍上各加高七尺(就此七尺,避免了“七九”洪水的灭顶之灾),中间桥墩插入溪中,迎水面设计为尖三角护墩,用以抵御洪水和木头、杂物的冲击。桥拱、桥亭全部拆旧建新,聘请本乡木匠名师邱震发携其子仲其为领军人物,拱架设计用大圆杉木构成,桥的东孔跨度14.6米,西孔跨度12.5米,在木质古桥中,宽度之大,实属罕见。每孔为五节拱骨,交措搭置,纵横相架而相互承托,形成坚固独特的四分之三制式结构的桥拱,再用规格大杉木纵向并排为梁,用厚杉木条横向并排为桥面,再铺上“三合土”路面,成为二堍一墩二孔木拱廊桥。全长39.5米,宽4.5米,桥面构亭,亭高3.8米。屋顶为单檐硬山顶,青蓝砖瓦覆盖,中脊有4个,燕尾形装饰,中镇葫芦刹。桥两端各有一扇火焰式封火墙,封火墙帽均为燕尾翅。

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动乱时期,原塔庄公社某些领导以破“四旧”名义计划拆毁合龙桥,取其大杉木做为它用。乡人一面推德高望重的乡贤与那些领导尽心斡旋,一面求援于海外侨胞,马来西亚合龙籍同乡会联名致信国内各级革委会。多方压力下,拆毁合龙桥的计划被叫停,避免了合龙桥被毁的噩运。

风雨岁月,天灾人祸,七十年末,大桥又见损坏,桥亭廊柱倾斜,封火墙基松动,中墩基座受损,大桥面容恹恹,当时家乡经济尚未腾飞,修桥仍有较大困难。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侨胞频频回乡探亲观光。德高望重的省璜侨联会主任卢文年先生善抓机遇,屡屡陪同侨胞徜徉合龙桥观光攀谈,他适机婉言向侨胞求助大桥修缮事宜,得到侨胞热情支持,他们回南洋后公推高龄德厚的王仰华先生负责劝募,筹集巨款汇回。1981年大桥得以再次大规模修缮。木部聘请当年名师邱震发之孙邱景祥、邱友祥主持,他们以匪夷所思的工艺,将已向东边倾斜的十一排廊柱及两根门柱全部拉平扶正,祖孙三代修桥传为美谈;两端封火墙拆平重建,由本地名石匠邱其天主持,墙基以条石代替原有的杂石,干砌勾寄,严丝合缝,高出地面3.2米,堪称其天师从艺一生的巅峰之作。泥水部分由炉前名师傅心昌主持,砖砌墙体厚度达0.5米,中墩基座用条石混凝土加固,屋顶砖瓦全部重修,用白灰水泥寄缝砌脊、扎口,修茸后的大桥焕然一新。

在合龙桥的东端,有卢文年先生向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求取的墨宝“合龙桥”题字,苍劲有力,为“合龙桥”平添一道风景,登上东边12级的石阶进桥,西端竖着碑志和乐捐碑,向南北两边各有23级石阶下桥。

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政府拨专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再次修缮,慕名旅游观光客纷至沓来,且不厌其烦地重复玩着“八都桥头难走透”的遊戏。其规则是体验者必须自觉紧闭双眼,在黑暗中平展双手,一次性直线行走,不碰廊柱的摸到桥亭西端石碑处为胜者。据悉能走透者十仅一二。许多游客更对:“八都桥头走过了,还怕你乃就(粗话,闽清人懂得)”产生兴趣。欲知其中典故,请看“合龙桥史话”(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