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古厝,位于闽清坂东麟田村牛坪山山麓下,依山朝东,是闽清二中的右邻。古厝约有200年沧桑历史。从我辈上溯六代前,由一位钟玑公建造的,主屋八扇七直土木结构,建筑精巧,古穆精雅。主屋中心处是雕梁画栋、堂皇华丽的厅堂。厅堂前是天井,其左右两旁有三直披舍。天井前有一走廊,走廊外沿有高高的围墙将主屋封闭,只在中间开一大门,白天开放,晚间关闭。主屋左右两边,还有一排横厝。主屋大门前开辟有两三亩种植花果的园地,是主人赏花种果休闲之所。每年春暖花开,园里花鲜叶茂,香气荡漾,引来蜂飞蝶舞。园里还种有几株桃李,春风吹来,桃花李花次弟开放,桃红李白。散步园中,令人怡情悦性,爽心悦目。古厝四周还有一大圈围墙,把主屋、横厝、园地,严严实实包围起来。园地中间有一步行道,是连接主屋大门与围墙大门的通道。想当年,古厝建造宏伟,造型优美,较邻里的房子显得更为雄伟壮观,庄严宏丽。
时光悠悠,岁月匆匆。古厝经历百年之后,便逐渐破损。围墙经风雨侵蚀,横厝经蚂蚁蛀腐,就慢慢墙倒房塌,剩下宅基,成了猪舍、菜地。
古厝居住着钟玑公的后裔,到我“垂”字辈已是第六代遗孙。从我懂事开始,古厝住有六七户农家,有30多人。他们文化不高,一般男人小时读一两年私塾就参加农田劳动;女人都是文盲农妇,料理家务,扶夫教子。古厝的男人多是以农为主,兼做木雕工艺。他们勤劳节俭,老实巴交,安分守己,过着一般山区农家贫穷生活。我的父辈林才草、林才香、林才平等老雕匠,雕刻技艺出类拔萃,技压群雄。旧社会家乡村民有一流俗,每年正月都会举办游神活动,其中必有抬着“香亭”参与游行。“香亭”塔状,四脚,层层叠叠,髙约两米许,用硬木精雕细刻建造而成。各层装饰华丽堂皇,雕刻有亭台殿阁,帝王将相、飞禽走兽,神仙鬼怪等。一块园柱形或四角形硬木,攥在师傅们手上,他们沉思默想片刻,拿起刀凿,咔咔嚓嚓一会,便现出粗柸,再经过半天脸面手脚、飞禽走兽形态的精雕细刻,就惟妙惟肖地出现千奇百态的形象来。我儿时常看到师傅们雕刻的关公骑马提刀、李逵鲁莽挥斧、武松拳击猛虎、铁拐子跛脚行走等栩栩如生的生动形象。师傅们将这造型优美木雕,经过油膝,亮光闪耀,把它装饰在“香亭”上,就显得豪华壮观,引人注目。
除了雕刻“香亭”,有人建造水榭亭廊,古刹庙宇、豪华住宅,需要雕梁画栋的,师傅们不时也会被人请去雕刻,赚取零钱以补家用。
厝里人除了务农做工外,个别人也有干其他职业的。我年幼时有位叫“八叔公”的,我常见他头戴拖到后背的里红外黑的风帽,身穿青色长袍出入大门。他家书橱上医书颇多,看来是位老中医,常外出给人看病。他无子女,死后所有房间、书籍,都被远房亲属继承了。另有一位我叫“吓大”的,是位经商者。他会杀猪卖肉,做厨开馆。他为人大方,儿时到他店里常被请吃扁肉,味道特佳。另有个别人家或女孩出嫁后,去南洋谋生的。
1949年家乡解放后,随之破除迷信、停止游神活动,少有乡人集资雇人雕刻“香亭”。随着先辈民间艺人年老辞世,其技艺也后继无人了。
1958年大跃进年代,这座老厝被统调给当时的闽清一中(当时校址在文泉中学)做为学生“学工学农”的砖瓦厂,原住户被分散到村里其他农屋去住。好在一两年后,闽一中退出砖瓦厂,经粗略修复后,原住民回归古厝。虽已损坏颇多,但还算幸运吧!
斗转星移,流年似水,古厝年深日久愈加破损,许多椽梁楼板都被蚂蚁侵蛀,成了危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人便在老屋四周建起新房,搬离古厝,古厝便愈加冷落萧瑟,最后全部搬出,成了陈放杂物、饲养鸡鸭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