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9年5月24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乘环闽高铁  游秀美闽清 印尼崇文中小学连续7年举行汉语技能大赛 《文化扎根》纪录片在柬首播 加拿大卑诗内陆小镇图书馆推出普通话课程受欢迎 农林大学退休教授到闽清金沙种田 守护网络版权  共享网络文明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林大学退休教授到闽清金沙种田

倡导绿色有机生活

收获自己种植的有机青菜,老教授开心的像小孩

闽清金沙镇安岭村,地处高山,偏僻静谧,距福州市区约100公里。村里常住人口只有7户,有一户还是外来者:福建农林大学(以下简称农林大)退休教授曾开泉,82岁,以及其70后的女儿曾明、3岁的小外孙。至今,曾教授在这里已经务农7年,主要种植有机水稻。老教授种出的水稻让人惊叹:真正尝到了小时候的米香。

金沙镇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负责人称“曾老是块宝”,县“三农办”将其作为“小而美”家庭农场的样板加以推广。

前几天,记者在农场初遇曾教授时,他正低头挥锄整地,乍一看,曾教授一点儿也不像退休教授,而像地道的农民:一头乱发,胡子拉碴,不修边幅,鞋上、裤腿上还带着泥。细看,他埋姜的双手沾满泥巴,手指裂开小口子,一望便知那是和土地打了多年的交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发的是田园生活的安逸心境。这位每天在农田忙碌的曾教授,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一份坚守。

“最好的保健,就是下地劳动”

退休后怎么会想着去办农场种稻?

曾教授笑着说,当时可谈不到什么情怀,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更健康地生活。

“退休后我一身是病,最严重的是糖尿病,血糖值高达29到30,当时天天吃药,心情也不好。”

曾教授回忆说,2008年时他跑了福州三家大医院,血糖值都是30左右,医生说要天天吃药,以后还要打胰岛素,要打到死为止。“我听后很不是滋味,这样生活有什么意思?”他说,当时小女儿曾明是软件工程师,经常加班,最后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头发都是一把一把地掉,也萌生了辞职的念头。父女俩一合计,去乡下生活吧。

说到做到,父女俩在做了充分准备后正式下乡,当起了农夫:2010年,父女俩和曾教授的学生,一起来到闽侯白沙办农场。2012年,父女俩通过谷歌地图,在闽清鹤林村找到另一块地开始种水稻。2013年,考虑到水源问题,父女俩又将农场搬到海拔更高的安岭村。

“当了两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后,也就是从2012年起,我再也没吃过一次药,之前超标的糖尿病指标都转向正常,医生还不信。曾明也完全恢复了健康,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最好的保健,就是下地劳动嘛!”曾教授加重了语气,“一些老同事老朋友吃着各种保健品、服用各种治疗慢性病的药,我都劝他们多来乡下劳动,离土地近一些,这里有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比吃药强多了。当然农活是累,可干起活来心情很愉快。”

“老品种大米,是儿时的味道”

曾教授在村里种的稻米可不便宜,一斤18元至20元,一般人都觉得贵,但也有人只认教授家的大米。

福州的一位企业家方先生,就是曾教授的铁杆粉丝,一次买走200斤大米。方先生说,教授的老品种大米让他惊叹,就是小时候吃到的味道。

据了解,像方先生这样的客户,曾教授有百来个,来自全国各地。“一手锄头,一手鼠标,这些客人都是我爸在联系。”女儿曾明说,她老爸生产、销售都负责。

闽清县“三农办”杨主任是农林大研究生毕业,他说,曾教授有股“韧劲”,为了追求纯净不受污染,他对土地对水的要求简直苛刻。

杨主任说,曾教授原来在闽清鹤林村租了15亩地,那里交通方便,离高速路只有两公里,但曾教授种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是水源的下游,而上游的农民种植用农药比较厉害,水质间接受到了影响,所以他将农场搬到了高山上,将荒芜了十几年的田地重新开种。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也能种出水稻?”

曾教授刚来到安岭村时,当地的老人们看着他种地,都觉得是个笑话。几十年来,种田就要打农药、施化肥,这已经深入人心。村民老林说,村里老人倒是都帮着插秧,可没人相信曾老这样种的水稻能高价卖出去,当年第一次听说曾老的有机米一斤20元卖出一大半后,大家都瞪大了眼睛。

曾教授说,他一亩田只能产出大约300斤大米,比其他农民用常规模式种植的每亩700斤,确实少了一半,但这才是最健康的食品。

“每年都会剩下一部分,卖不完也没关系,毕竟大家对生态水稻的认识还不够,相比销量,这么多年下来,我和女儿的身体越来越好。”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这样生活

在金沙镇高山上默默种植了几年水稻后,去年曾教授被闽清县“三农办”“盯上”,迎来一个惊喜:曾教授第一次领到了政府种植补贴:一亩100元,50亩共5000元。

闽清县金沙镇分管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鄢副书记说,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生态种植、绿色农业,但资金和人才是两大难题。目前,全县也只有曾教授这个农场从事有机种植。

“曾老是我们的宝呀,政府要扶持他的农场,更要把它作为样板进行推广。”

谈到政府的鼓励,曾教授很高兴:种了10年的地,小农场第一次领到补贴,意义重大,说明政府更加重视生态种植了。

当天,扛着锄头的曾教授带记者一行,去他的50亩水稻田四周转转。立夏刚过,地里正育着秧苗,再过一周,就到插秧时节。他堆的肥就在稻田边,曾教授用手从堆肥里挖出一把闻了闻,说:你看,大半年了,发酵得非常好了。

曾教授说,他在大学教的专业和土壤有关,可真正到乡下种地后才发现,土壤是如何被破坏的。“一些种水稻的农户,农药用得偏多,高峰期的时候,几乎每一个星期都要喷一次(农药)。希望通过我们农场的影响,带动其他农户种出更健康的作物。”

农场的饭菜,来自房前屋后的自然农法作物;洗碗,用茶籽粉;洗衣洗澡,用酵素和自制的肥皂……曾明说,她已经习惯了在可持续农耕生活的细节中学习如何珍惜食物、善待自然,她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这样的生活方式。

(来源:海峡都市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