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孔炎向记者介绍嫁接技术
白河江位于闽清县梅溪镇所在的闽江北岸,风光宜人。漫山遍野的橄榄树,就像一幅波浪起伏的绿色画卷。这个村共82户386人,多为海拔150米以下的宜榄山地,橄榄种植为主要产业。但是在70年前,这里是一个交通闭塞、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70年后,这里因为橄榄而闻名全中国,甚至享誉海内外,白河江人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一个农村振兴的缩影。
从没有路到一条康庄大道
“过去从村里到县城,需要沿着铁路轨道下山,进一趟城要走2个多小时。”今年87岁老村支书张孔炎说到。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通电,除了肥料等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从县城挑到山上外,村民收割的稻谷也要先挑到县城碾米,然后把米挑回村里。由于山道难走而且距离远,途经村庄的外福铁路(又称来福铁路)成为村民步行入城的 “通道”,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改变现状,提高生产力,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在1981年上演,在张孔炎的带领下,全村村民自己动手,集体划分路段,按劳工每户出工分,锄头挖,畚箕挑,凿石头,请外地人来打炮,就这样,历经半年,一条宽3.5米、长5公里的马路终于修建成功!白河江一条康庄大道终于通往山外,很快,这条道路就为白河江不久的将来带来了经济创收。直到2003年,这条马路才被拓宽,改建成水泥路。
从外出打工到在家种橄榄
新中国成立前,白河江的村民主要靠割芒萁(一种可以当柴火的植物)卖、种植稻谷来维持生活,还有就是外出打工,比如到山下的梅埔火车搬运站当搬运工,“过去村民没什么收入,很多人去当搬运工补贴家用,现在家家户户在家种植橄榄树,多数村民有私家车并在城里买了房。” 张孔炎说。
靠山吃山,白河江有着得天独厚的的地理条件,这里海拔在150米以下,土地都是沙棘土,虽然是山,但不高,而且在闽江边,在这里种植橄榄是最好不过的,况且江边不担心霜冻,简直占尽天时地利,最重要的是橄榄树生命长,不像李子只有几年。1946年,100斤檀香橄榄可换回1200斤左右的谷子。民间相传:种田一大片,抵不过橄榄一枝。改革开放后,张孔炎等村干部带头种植橄榄。1983年白河江人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橄榄。橄榄经济价值高,而且当时还有外贸收购,有了销路就不担心,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归,白河江逐步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现在的白河江海拔150米以下的山地遍植橄榄,橄榄种植业成为白河江的支柱产业,全村目前有橄榄树3万多株,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成为福州市优势农业的代表。
从卖橄榄苗到卖优质橄榄
以前橄榄苗缺少,而且成活率不够,张孔炎就带领群众育苗卖钱。橄榄苗培育一年多时间,就有1米多高,每株可以卖三毛钱,渐渐地,十里八乡的果农都慕名而来买,橄榄苗还卖到了闽侯上街、鸿尾、白沙,量大出售时就每株两毛五。
近年来,村民采取高接换种等嫁接技术,以更新“甜榄”为主,不断改良优质品种,使其更香更甜更脆,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量和效益。从2011年开始,白河江选送的橄榄连年获奖,在去年橄榄节上,获得金奖的“梅香二号”在拍卖会上拍出了现场橄榄的最高价:5公斤2.5万元!一粒橄榄大约20块钱!
现在的白河江人家,闲暇时间只要碰到一起,讨论的都是橄榄经,最经常研究的就是各家橄榄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互联网的发达也让白河江橄榄声名远扬,现在不仅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在网上购买的各地客商也很多。
2014年,白河江还研发了微晶冻技术实现橄榄鲜果冷冻保鲜。微晶冻技术在没有使用任何化学防腐剂的基础上,橄榄鲜果冷冻一年后解冻依然和冷冻前的品质口感基本一样。
如今,白河江因为橄榄闻名全国,成为闽清县第一批美丽乡村,白河江人也因为橄榄腰包鼓了,笑容甜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记者 苏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