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8月24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德政工程赢民心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     让百姓更有幸福感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政工程赢民心

——回顾闽清县实施造福工程24年历程

□ 本报记者 口述 张志书 ◎整理 王广兰 黎义晖

塔庄镇上汾村联排别墅式住宅小区

省璜镇柴岭村整齐划一的楼房

“造福工程”是指把生活在偏僻地方的困难群众,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贫困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社会问题。闽清县自1994年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搬迁以来,至今已走过了24个年头,取得了不菲的业绩。7月30日,本报记者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黎义晖一起采访了长期从事农口工作的县农业局党组副书记、农办系统党委书记张志书,听其讲述我县造福搬迁工程的实施历程和喜人成果。

 

张志书,1960年出生,桔林乡后洋村人,1981年毕业于尤溪地区农校,初在桔林、省璜、坂东等乡镇工作。1987年起先后任三溪乡副乡长,桔林乡、云龙乡党委副书记。1996年起先后任后佳乡、上莲乡人大主席。2002年至2007年任县畜牧渔业局局长,2010年至2015年任县农办系统党委书记,2015年起至今任县农业局党组副书记、农办系统党委书记。

我出生于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整整37年,工作过十多个乡镇、部门,一直干着与“农”有关的工作,对农业农村农民怀有深厚的情感。我县实施造福工程以来,我亲身参与了许多项目的实施,应当说,算是个造福工程的历史见证人。

我们福建多山,山区县多,一些高山偏远的贫困村农民生存条件恶劣,交通极其落后,信息闭塞,群众的出行、就医、就学成了“老大难”,单靠政府救济和扶持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贫困状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贫困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社会问题,从1994年起我省开始大规模实施造福工程。随后,我县积极响应政策,陆续开始了造福工程的实施。

我县最早实施造福工程的是桔林乡伴岭村。1994年6月20日,桔林乡伴岭村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冲毁民房6座,造成危房12座。当年,县委县政府立即对伴岭村实施造福工程,第二年伴岭村建成了“幸福园”,210名群众喜迁新居,还搞了个落成典礼,那时伴岭“幸福园”可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群众欢天喜地,笑逐颜开,搬迁群众高兴得不得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任市委书记期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经常深入调查,指导协调,甚至实地查看搬迁工作。1996年春,习近平来闽清雄江库区和东桥镇慰问特困户时,曾专程视察了东桥镇竹岭村的造福搬迁工程进展情况,并在竹岭村部与县镇村干部座谈,对造福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当时,竹岭村是继伴岭村之后的全县第二个造福工程村,在习总书记的关怀推动下,我县的造福工程顺利推进并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在2008年之前,我县造福工程总量还不多,共搬迁了1000多户。到2008年以后,全县造福工程进入井喷时代,规模大,数量多,搬迁群众达到4400多户。目前,我县造福搬迁工程涉及全县15个乡镇208个行政村,各级财政投资达11855万元,完成高山边远或受自然灾害威胁的群众搬迁任务6009户22240人,其中整村搬迁32个村,搬迁达4008户14430人,占总搬迁人数的64.88%,是全市搬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也是群众受益面最广的县区。

造福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对大多数村民来说,不仅故土难离,穷家更是难移。对地方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要靠上级给予大力支持和部门密切配合。土地和建设部门在审批手续上给予简化,规费减免上给予优惠,交通、电力部门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给予扶持等,这样,造福工程才得以顺利开展。回想这二十多年造福工程的实施历程,过程很艰辛,但成绩是喜人的,看到搬迁后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县的造福工程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从搬迁形式上来说,主要采取“整村搬迁”或“多村合一”的模式;从楼房建设方面来说,主要采“取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的做法,从安置方式来说,主要采取“套房公寓式”或“联排别墅式”,因此,形成了较多的集中安置区。其中20-50户的有13个,如塔庄秀洋住宅小区、池园宝新下新厝、金沙王垅小区、坂东六角村统规统建安置点等;50-100户的有11个,如省璜镇的玉水、良寨、柴岭、际峰以及兰厝少数民族安置区,金沙三太小区、白中梅坂村造福工程小区、东桥镇高港造福工程小区等;100户以上的有12个,如东桥的新桥村、溪芝村、村后村、北洋村造福小区,池园的井后村里段造福小区、云龙竹柄村造福新村、坂中村佳垅坂造福工程小区、塔庄上汾造福工程小区等。

造福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吃透政策,更要讲究方法。在工程实施之前,做好宣传和规划等前期工作。在深入基层充分做好项目调研的同时,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造福工程”的认识,使贫困户树立起建新村、脱贫致富的信心。在规划造福新区建设时,邀请市、县建设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规划中按照新村建设的要求设计,使新村规划既有较高的起点,又易于实施。像坂东、塔庄上汾、白樟新庄洋、省璜玉水、柴岭等村正是由于前期规划搞得好,建设后的新村街道宽敞,新居整齐统一,下水道、绿化带、休闲场地等基础设施齐全。其中,省璜镇玉水村造福搬迁工程创新作法,采取“套房安置模式”并取得成功,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为全省造福工程提供了“闽清玉水模式”方案,向全省推广。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村所在乡镇的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作为该村“造福工程”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建设措施落实,分管领导具体抓整基、分地、建房等工作,并及时反馈上报工程进展。有关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搬迁地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搬迁地政府把搬迁任务分解落实到包村干部头上,确保“造福工程”整体进度。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制定验收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对验收条件不具备或验收不合格的,责令其整改完善后再行验收。在造福工程建成搬迁后,积极争取上级和部门的支持,努力实施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通”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造福工程搬迁后的最大问题是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出路问题。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省吕梁山区调研时强调,“生活条件改善是第一步,还要通过多种帮扶措施,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真正过上好日子。”确实,搬迁户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致富,怎样过上好日子,是当地政府要为其深谋远虑的。在搬迁后扶持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都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帮扶措施,主要采取五种办法:一是鼓励群众利用空闲地和山地种植竹、林、果、反季节蔬菜等,来增加经济收入。二是租赁搬迁地所在村民的田地来种粮、种菜和其他经济作物,或结合当地优势发展种养业经济。三是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利用我县本地工艺品手工业优势,鼓励搬迁户中的老人、妇女在家从事工艺品手工制作,发展家庭经济。四是强化培训,掌握实用技术。对于搬迁户中的年青有劳动力户,我们结合扶贫扶智、农村实用技术的免费培训等工作,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联系外地和本地的用工企业单位介绍就业,并积极鼓励外出打工,寻找门路。例如东桥镇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乡”和“水果之乡”,为了使搬迁户群众尽快掌握食用菌和水果现代生产技术,我们多次邀请省农科院、省植保站、县科委、县科协等部门专家学者来镇授课,先后举办食用菌生产和柑桔栽培培训班39期,受训人员达3700多人次。据统计,8个造福村生产食用菌87万袋,年产值达187万元,户均年纯收入1.3万元。其中,“造福工程”村群众栽培食用菌年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大户有13多户;收入最多的达10万多元。五是干部带头,带动致富。“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虽是一句老话,但在21世纪今天的农村,仍然是实用的。前几年,东桥镇村后村群众搬迁到过洋村后,许多人没有经济门路,并对发展食用菌生产能否赚钱半信半疑。为了带领大家致富,过洋、村后村13名党员干部创建党员示范基地带头发展食用菌生产,每户年均净收入达2万多元;在村干部带动下,过洋、村后村有30多户群众也都种上了食用菌,户年纯收入都有一、二万元。实践证明,当地政府的帮扶措施得当有效。有了收入,搬迁群众的信心足了,生活好了,幸福感也随之而来。

实施造福工程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号民生工程”,24年连续为民办实事,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抓出了成效。许多高山、半高山地区的群众搬迁到平原地带安居乐业,使集镇人口聚居,有力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首先,造福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贫困村群众“四大难”问题。一是读书难。没有搬迁前,高山偏远山村学校因留不住老师或师资薄弱,都先后停办了,很多适龄儿童没条件的就自然失学了,有条件的就得到镇区或邻村学校就读,但父母还得专门租房子陪读,既劳民又伤财。造福工程实施后,原先的高山孩子和镇区孩子一样享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看病难。造福工程实施前,高山偏远乡村没有像样的村卫生所,不少群众生病因缺乏药物或不及时治疗,导致小病变大病、大病变不治。搬迁下山后,他们居住在平原集镇附近,上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方便多了。三是增收难。这是高山偏远地区群众祖祖辈辈的“难题”,由于路不通畅,他们与外界沟通少,信息闭塞,增收无门,致富无道。造福工程实施后,他们生产生活在平原地区,视野变宽了,赚钱的门路也多了。他们赚到钱后,在政府的引导下,还积极主动投资于公路、机耕路的建设。农忙时骑车上山种田、开挖山地,植树造林;农闲时就地或外出打工赚钱。四是男青年结婚难。试想,在不断城镇化的今天,哪家姑娘愿意嫁到那贫穷、落后、闭塞的山里过一辈子?搬迁平原地区后,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房子、票子”有了,自然媳妇也就容易找了。我记得省璜镇玉水造福村在搬迁的那一年,三个大龄青年同时找到了媳妇。像这样的幸福故事不断在造福村上演,群众感受深刻,对党和政府感激不尽。你说,这样的造福工程还有谁能不支持呢?回想起造福工程实施前,部分贫困村群众对造福工程政策不理解,不相信政府,对造福工程不支持、不靠拢。当看到身边在造福工程中受益的同村村民时,他们才后悔不已。

造福工程还大大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原先祖祖辈辈住着的土坯房一下子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高大楼房,让他们突然有了城里人的感觉,神清气爽,面子里子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敢想象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我记得有一次去省璜柴岭村,走访慰问一个60多岁的老农,问他现在的生活感受,他激动地说:“从小一家子在自然村居住了大半辈子,过去一听到台风暴雨来临就担心,一家人就得马上转移到避灾点居住。搬到这里后,房子宽敞明亮,出行又这么方便,一家人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说实在,“造福工程”恰如其名,在百姓心中就是大恩大德的德政工程,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新世纪以来,我县“造福工程”实行统一规划,搬迁新村建设可以算是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典范,不但房屋整齐美观、环境整洁卫生,而且配套设施齐全,道路交通规范,充满着生机和现代气息,到处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相形之下,其他村庄新房子虽也盖了不少,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给人的感觉远不如有规划的造福新村美观。近年来,我县造福工程坚持与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有效衔接,注重配套做好异地集中安置小区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协调解决好教育、医疗、土地调整、住房建设等问题,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只有心中装有人民,人民的福祉才能源远流长。“造福工程”实施20多年,是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最受群众认可的一件大事。我相信,这项惠泽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还会长期继续下去,不论时代与社会怎样变化,造福工程的丰碑将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永远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