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8月10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乘改革东风  兴闽清水利 天热来闽清,最适合养“森”!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乘改革东风 兴闽清水利

——改革开放以来闽清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

□ 作者 口述◎ 王峰 整理◎ 吴俊青 黎义晖

40年前,改革开放扬起风帆,给中国带来了惊世巨变。而在这40年改革开放洪流中,闽清水利建设高潮迭起、成就非凡。7月25日,本报记者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黎义晖一起,采访了县水利局副局长王峰,听其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闽清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

王峰,1972年出生,祖籍长乐人,水利工程建筑高级工程师、福州市中高级评委、专家。1993年7月毕业于福建省永安水电学校,2012-2014年在职就读于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在全国刊物发表十余篇文章,并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4年1月分配在福州市水利局工作,同年3月借调到市水利局防洪公司,先后任工程科副科长、科长、总经理助理、副总、公司负责人等职;2015年8月—2017年8月挂职闽清县水利局副局长,2017年9月起任闽清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至今。

水利兴则天下定,仓廪实而百业兴。闽清位于闽江中下游,梅溪穿城而过,河网纵横交错,县内小溪、水塘、水库星罗密布,丰富的水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水利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闽清自古是个农业县,而水是农业的命脉,怎么变水患为水利、变水流为电流,解决老百姓的用水、用电、灌溉、防洪等问题,成为了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助力闽清经济快速发展

80年代初,小水电作为闽清“五小工业”之一,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国家水电部副部长李鹏莅临我县调研农村小水电建设,并到上莲乡炉下溪水电站视察,唤醒了闽清水电开发的春天。1983年1月,闽清被列入全国100个、全省1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奔着“实现电气化”的目标,闽清进一步发挥全县五大溪流丰富水利资源的优势和小水电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进行径流开发,发动群众集资合股办水电。至1984年底,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2.6万千瓦,居全省各县第二位,实现了第一批“全国百个农村基本实现电气化县”。我听闽清老水利人讲,当时闽清水电局被评为全国水利电力系统先进单位,荣获铜牌奖,原县水电局局长李元平还出席了北京全国水利电力系统劳动模范先进集体代表大会。

1985年,我县境内的国家重点工程、华东最大的水电站——水口水电站前期工程开工建设,为库区水域和周边的经济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1993年水口水电站竣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6年时水口电站7台机组全部建成发电,不仅缓解了华东各省市电能紧缺问题,而且为我县贡献了可观的财税。1991年电站坝区和库区被省、市列入旅游重点开发项目,2007年电站景区荣获“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我县旅游事业发展的一大风景线。

到现在为止,全县共有小水电站204座,总装机容量10.345万千瓦,2017年全年发电量3.26亿度,水资源开发率达80%。县内单个电站装机容量最大的是安仁溪电站(不含水口电站),装机容量为1.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为3.26亿千瓦时,县内小水电资源基本上得到开发。

我县辖区内共有41座水库,其中中型水库4座:岭里水库、古田溪三级水库、安仁溪水库、葫芦门水库;小(1)型水库13座,小(2)型水库24座。岭里水库建于60年代,主要担负省璜、塔庄、坂东、三溪约15000亩农田灌溉,是我县重要的水源工程。古田溪三级水库建于50年代,古田溪梯级电站是早年福建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群。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池园湄洋水库、金沙宝峰水库、昌溪水库等一批小型水库相继建成,以农业灌溉为主,饮用、防洪、发电为辅,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供电发挥了重大作用。

位于三溪乡的葫芦门水库是一座具有供水和灌溉功能的中型水库,总投资2.67亿元,于2013年11月开工,2017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建设期间经历了多个台风考验,特别是2016年“尼伯特”台风洪灾中,大坝蓄拦洪水至216.5米,累计拦蓄450万方洪水,为下游减灾做出巨大贡献。库水将作为优质饮用水水源,解决三溪、坂东、塔庄、白中、白樟、云龙、梅溪、梅城等乡镇20万村镇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保障白金工业园及坂东工业区生产生活用水,覆盖三溪和坂东约4500亩农田灌溉,形成了闽江、葫芦门水库双水源供水格局,促进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了全县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开花

筑好闽清防汛“安全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公益性的水利项目也慢慢开发了起来。闽清县城位处闽江边,梅溪流经县域百里穿城而过,每年时值雨季,县城及梅溪两岸百姓都深受水患之苦。1992年“7.7”洪水,致使闽清发生50年一遇的大洪水,闽江水位高达25.6米,超县城水位警戒线5.7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计7620万元。1998年“6·23”洪水,闽清县城十字街水位高达6.7米,超历史记录,沿江乡村和城区遭受闽清有史以来最严重洪灾,直接经济损失6.8亿元。而2016年的“7·9”特大洪灾更是百年不遇,是有记载以来我县遭受最为惨烈的一场天灾,全县三分之一人口约11.69万人受灾,人员伤亡严重,全县经济损失约52.3亿元。可以肯定,每次闽江上游发生特大暴雨,闽清无一能幸免遭受洪灾。因此,百姓对闽江、梅溪沿岸的防洪工程建设呼声日益高涨,就这样,闽清防洪堤工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自1997年至2002年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修建城区防洪排涝一、二期工程,新建堤防3.05km,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抵御闽江洪水,同时新建3座排涝站,总装机容量为1295KW,总抽排能力为6.61m3/s,于2002年4月投入使用并发挥防洪排洪效益。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河道周边环境,2015年10月动工兴建闽江防洪工程福州段(二期)和闽江防洪工程闽清县梅溪段。闽清防洪工程福州段(二期)位于闽江流域和梅溪流域,主要是闽江两岸的闽清县城区,梅溪所流经的镇区,共8条堤段,新建堤防长度11.96km,新建水闸7座,涵洞1座、排涝管22根,防洪标准除闽清县城及梅溪新区按50年一遇外,其它一般乡镇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总工程为2.85亿,中央补助50%资金,于2018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闽江防洪工程闽清梅溪段,是福州市2018年“抓项目,促发展”重点项目之一,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总投资38251万元,中央补助资金50%。建设内容以堤防建设、河道疏浚为主,涉及梅溪流域干流及支流芝溪、文定溪,主要保护梅溪干流及支流芝溪、文定溪沿岸的塔庄镇、坂东镇和白中镇3个乡镇,共布置24条堤段,建设堤防长度为26.813km,其中建设护岸21条,长度23.864km,建设防洪堤3条,长度2.949km。断面型式采用复合式护岸,下部为砼挡墙结构,上部为现浇生态砼基座并覆土植草绿化,既能满足抗冲要求,又具有生态景观效果。项目建成后,梅溪流域防洪能力将有效提升。

此外,为了进一步改善河岸环境、提升宜居条件,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以“河清、水畅、景美、生态”的整治理念先后对东桥安仁溪、梅溪城关段和梅溪省璜段先进行安全生态建设,先后总投资约1.1亿元,建成后将实现河水改善、河床改良、河滩恢复、河岸修复的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全面提升各类水利工程建设

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991年以来,全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2931处,其中蓄水工程320处(不含水口水库),引水工程2573处,提水工程38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1.7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5.56万亩的85.02%,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岭里水库灌区左右干渠节水改造工程,推广建设节水型灌溉U型渠45公里,提高渠水利用率。

为有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县实施了人饮解困工程,投资超1.6亿元,受益257个村,全县累计解决农村约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7年,43个贫困村供水到户率已经全部达到100%,集中式供水的37个村全部配备水处理设施,43个村都符合验收标准,全面提升了农村饮水安全。

近几年来,我县加大资金投入,改造修复或加固防渗灌溉渠道698条,总长302.24km,渠系建筑物改造加固25处;塘坝改造加固42处,引水堰闸改造75处,新建蓄水池36座,泵站新建5座,泵站水毁修复或改造30座,续建改造排涝沟道总长度21.96km,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3940亩,拦河坝水毁修复或重建492座,河道整治1处长0.43km,修复护岸4处654m。工程总投资2.55亿元。

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确保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为水土流失III类重点县。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重要指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矢志不移、久久为功,力求让闽清的山更绿、水更清。

2011年以来,我们累计争取市级以上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4000余万元,通过持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及省级22个重点县、100个重点乡镇、水土保持生态村和水土保持生态茶果园等一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对我县15条小流域水土流失实施综合治理。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68万亩。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政策方针,累计审批180余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有效防治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达到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通过一系列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打造了白樟红菇林农场、下祝麒麟山茶园等生态茶果园,和上莲、池园、白中霞溪等生态清洁小流域。经过持续治理,全县水土流失率已由2011年的14.59%下降至2015年底的12.68%,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41%。

全面推行河长制

全力保障河道健康

针对全国范围内因河道长时间没有清淤整治而频发严重洪涝灾害等现象,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我县从2017年3月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在深刻吸取“7·9”特大洪灾的惨痛教训后,我县严格按照“六全”要求,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推动“安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的水生态环境目标逐渐实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7年度福州市河长制工作考核中取得全市第一的成绩。

为实现“发现问题、快速处理、及时反馈”的管理目标,2017年我县开发建设了全省首个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在全省率先实现信息化全域治水。该系统将县、镇、村三级治水机构专项工作、人员动态都纳入信息化管理,日常巡查、治污整改、任务执行的“一举一动”都在平台上呈现,更加高效地推进“河长制”工作的开展。河道专管员在巡查时可通过系统快速将发现的问题通过文字、照片等形式归类反馈,县水利、国土、环保、住建等14个职能部门可通过电脑端、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方式联动监测,合力处理流域治理“疑难杂症”。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被中国智慧水利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评为“2017年智慧水利与河长制优秀项目二等奖”,为全省唯一获奖项目。

此外,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组成民生督导团,积极参与“河长制”监督管理。聘请20名县人大代表担任河长制义务监督员,16个乡镇实行河长制人大代表监督员全覆盖监督。试行河道企业认领机制,积极探索企业认领周边河道,参与河道日常巡查,协助河长履行监督职责。组织青年志愿者和聘请当地较高威望的乡贤族长担任义务监督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确保“河长制”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资金人员投入

完善防汛信息化平台

我来闽清后才知道,闽清早期的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水利建设都是依靠省市财政的补助,多是搞些小修小补的项目,没有高质量、高水准的大工程、大项目。2016年“7·9”梅溪流域洪灾以后,县里加大了对水利事业的投入,仅2016年就投入了3亿多元用于农田水利灾后重建,这两年每年也都达到了2亿多元的投入,“十三五”规划中涉及水利事业方面的更是达到了十几亿元。

2017年我县率先在福州市内将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延伸至16个乡镇,并在2018年完成对接全省防汛高清(县乡)视频会商系统,与标清视频会商系统形成一用一备,提高我县点对点指挥的保障性。同时,通过进一步开发平台,实现与各乡镇共享县级预警平台信息,各乡镇可以通过独立的账号密码登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查看全县防汛指挥图、县级平台上所有的雨水情站点和辖区内有关的视频监控站点的信息,强化乡镇自主研判、自主指挥能力。

截止2018年,在我县河道、小二型以上水库重点部位,建设或改造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54个(水库36个、河道18个)、高清视频监控站56个(水库34个、河道22个),实现对我县小型以上水库和各乡镇集镇区域河道全覆盖的实时监控,特别是我县城区河道,已实现了全河道无死角监控,为精确防汛指挥、合理部署防汛工作提供了充分、直观的信息支撑。

在设备更新和引进方面,我们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今年7月份,为了应对台风“玛莉亚”,我们投入了180多万元购买了防汛移动泵车,它工作时间长、使用方便、体积小、效率高,每小时可抽水3000吨,哪里内涝就去哪里,堪称解决内涝的“好帮手”。

我来闽清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对闽清近几年水利事业的发展感受深刻。投入大大提高了,拦河坝标准提高了,对11条梅溪支流进行规划,花费近6亿元对梅溪干流及支流进行整治,大大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保证了行洪安全。我的目标是希望把城关梅溪两岸护坡护岸都做起来,该拆除的房子拆除,该绿化美化的要不折不扣地做好,做到“显山露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然,这是一项大工程,但我也坚信县委县政府今后一定会建设这项工程,让闽清真正美丽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