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7月13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三十八年风雨历程  见证闽清医改辉煌路 诗巫闽清同乡会举办创会60周年纪念庆典 马福总会举办第33届第三次理事会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八年风雨历程 见证闽清医改辉煌路

□ 本报记者 口述◎ 彭连国 整理◎ 王广兰 黎义晖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老三件”到高科技大型诊疗设备的引进应用,从传染病肆虐到基本控制或消灭,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从看病贵看不起病到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宽敞明亮的诊疗大楼……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增进了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6月19日,本报记者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黎义晖一起,采访了县卫计局副局长彭连国,听其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卫生事业大发展、大前进的历程。

彭连国,闽清县上莲乡人,1961年出生,1981年从莆田医专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任上莲卫生院、六都医院、县医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院长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等职。2006年起任县卫生局副局长、县卫计局副局长至今。

1981年我从莆田医专毕业,与黄勤贵、刘云、刘少峰、何玲等七八个同学一起毕业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闽清这个偏僻的山区小县。掐指一算,不知不觉参加工作近38年。这38年,我亲历见证了闽清卫生事业的每一步发展历程。我们这些同学也都成为了我县的医疗骨干、专家。如黄勤贵同学既是心血管方面专家,更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现任闽清县总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改革开放之前,我县的卫生事业状况可以用“穷、破、低”三个字来概括。卫生院房屋都是破破烂烂的,其中有5个乡镇的卫生院还是借助当时被没收的地主房屋和租用民房进行改造的。像上莲、后佳、桔林、雄江这些边远乡村的卫生院,更是破旧不堪。检查设备只有“老三件”: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再没有其它的检查设备,看病主要靠“望、闻、问、切”来判断病情。医技人员十分缺乏,主要以乡村医生培训后充实到卫生院为主。医生队伍学历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没有几个。文革初期省市医院医疗专家下放来县到1976年文革结束回省城之后,就基本没有了医疗骨干。技术方面以应急处置为主,乡村医院(卫生所)对病人进行基本的处置之后就转送到县医院或市级医院诊治。

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全县卫生医疗事业逐步呈现出了“从弱到强,从落后到现代化”的蓬勃发展之势。

首先是村卫生所的一体化建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为贯彻执行毛主席“把卫生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精神,全县开展“一根针、一把草”的群众运动,大办合作医疗站。全县推行一个村培训一个赤脚医生,一个村成立一个合作医疗站的政策,改变了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面貌,解决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问题。1978年后,国家放开了政策,村卫生所以个体单干为主。一直到2010年,全国开始了村卫生所一体化建设。县里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给予每个乡村医生月人均100元到300元的特殊津贴补助;公共卫生补助按村每个人口10至20元补助给乡村医生;省市县财政为村卫生所配备电脑、信息化以及村卫生所医疗用房的建设。如今,基本的乡村医生津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卫生所的医疗收入补助,稳定了一村一所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保障了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其次是乡镇卫生院的达标建设。医用房建设方面,从租借民房到现在建设达到国家卫生院建设新标准要求,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到能抗震等级较高的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目前,我县除了雄江、白樟等个别乡镇的卫生院房屋建设还未达标外,其它的都已达标。医疗设备方面,由原来的老三件逐步到“三大常规”和血液生化、DRX光、心电图、B超等各种检验仪器的全配备,梅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医疗服务信息化。财政体制方面,改革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是实行差额补助的办法,卫计人员工资补助县财政按人员分类给予财政70%的补助,其它不足的部分由卫生院医疗收入自行补足。这种的体制下,卫生院要自负盈亏,某种程度上就形成了行业间的相互竞争、病人过度医疗的乱象,大大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同时造成很多医患矛盾。2012年以后,梅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全部按全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发放工资,临时工还给予定额一年5万元的补助。政府对卫生事业高度重视,对卫生院的投入不断增加,卫生院不用再为医生的工资报酬搞创收,破解了过去卫生院为解决自负盈亏而过度医疗的状况,实现了从“以医疗为主”到“做好疾病预防为主”的理念转变。近几年,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模式,使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成为农村村民、城镇居民医疗服务的贴心人。

第三是县级医院快速发展。近十多年来,县医院、六都医院等县级医院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所看到的早已不是原先土木结构的破旧房屋,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宽敞明净的现代化医疗用房。医疗设备从无到有,到数字化、现代化发展,走在了福州地区县区医院配备标准的前列。放射科设备全部自动化、数字化,从原先最低端的一两台300毫安、每台价格不足3万元的手工操作X光机,到现在价值5000多万元的数字化、自动化DR、64排螺旋CT和1.5T的核磁共振等;超声诊断从当时由护士操作的简易A超到现在拥有十多台B超和彩超的超声诊断中心,超声诊断技术从原来简单的定位判断到现在精细化到毫米级别的脏器病变性质的识别,并能在超声引导下施行一些小结节的穿刺手术;胃肠镜从15公分长度的直肠镜到现在胃肠道全部检查的数字化胃肠镜,还可进行镜下胃肠息肉直接微创切除,能够及时发现早期胃癌、结肠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早期病变发现率和术后生存率。检验设备从三大常规到生化血液等全自动检验,再到分子水平的肿瘤标志物基因等检测的发展与进步。

我记得,当时县医院外科的黄美玲、林师设、李家奎“三把刀”很出名,从头到脚的大部分手术他们都能做。如今随着医学发展,专科技术成为趋势,病人的手术分类更细致,手术效率和治愈率更高了。原来一台胃切除手术要三四个小时,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搞定;外科的“能工巧匠”专科专家已进入脊柱、肾脏、胸腔、颅脑等更复杂更细致的手术区域。内科早期的脑血管意外治疗要7至10天的观察确诊,现在入院一检查就能明确诊断,再按临床路径进行科学治疗。同时,溶栓技术的应用,极大减少了心脑血管病人的后遗症,更提高了这些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骨科医生原来就一两个,骨科手术用的固定材料是杉树皮、小夹板,骨折对位达三分之一以上就算复位成功了,导致术后出现很多跛脚、手臂扭曲的患者。现在有了更专业的骨科医生,加上现代化的骨科材料、技术,骨折对位更精准,愈合度更高,极大降低了因手术不规范而出现肢体残疾的病患。现在骨科手术还可以做到髋关节、脊柱手术,骨科病区独立设置发展到两个病区,等等。

目前,县级医院的床位数已从原来不足300张到现在的1000多张,基本满足本县病人需求。如今,县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全县医疗、科研、教学的中心,并于2000年底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六都医院也通过了二级乙等医院评审;1985年成立的县中医院,也将在新中医院落成之际升格为二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县级医院的发展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在加快发展完善。我县最早是成立了县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挂靠的业务主管单位是县卫生局。其实解放后就有了公费医疗,只是覆盖的范围不大。当时公费医疗只针对离退休干部和县直机关干部、教育系统老师,县财政承担的公费医疗仅满足部分的门诊和住院的报销。而企业和卫生系统的职工干部就没有享受到县政府统筹的公费医疗,由各自单位自行解决自行负担。所以,当时卫生系统的干部职工意见很大。2005年以后,全国进行医保制度的改革,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采取“个人出一部分、单位出一部分、政府补助一部分”的方式,全面解决了各个系统各种层面的“公费医疗”。县里对过去没有享受到“公费医疗”的工作人员采取多样化补助的形式,彻底解决包括我们卫生系统在内的各类人员的医保问题。

2006年,我县开始筹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改革,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当时是个人缴费10元,政府财政补助40元。现在,个人缴费180元,各级财政补助510元,解决了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2017年下半年开始,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保合一,管理体制由县管到市管,医保报销实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算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结算效率。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去医院也从看病报销到以预防为主的转变。

十八大以来,我县医疗卫生领域各项改革更是加快推进。2012年6月1日,乡镇卫生院药品开始实施“零差率”销售。2014年11月28日,县级医院依照全市统一行动,统一取消药品加成,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201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改变了原来互相竞争医疗资源利用不足的局面,实现全县病人在医共体内的同质诊疗。医共体实施人财物“八个统一”管理,依托县医院挂牌成立“闽清县总医院”,开展医共体各项工作,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总医院从原来单纯的医疗服务变成了承担起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担负着为全县人民健康负责的使命。

近几年,我县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获得了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省立医院、附一医院和福州市一医院、福州孟超肝胆医院等上级医院的大力支持,选派医生前往进修培训;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会诊、转诊绿色通道等为纽带进行合作,切实让患者感受到医联体框架下带来的便利。今年6月,吴孟超院士在县总医院成立了闽清院士工作站,并开展“肝癌早期筛查、诊断与康复健康管理”等项目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我县医疗的整体水平。

现在,政府在加大医疗改革的同时,也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医疗机构,形成公平竞争,优势互补的办医局面。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也取得可喜成绩,各医疗单位不断改善就医环境,县医院、六都医院的病房大楼、医技大楼的落成并投入使用,极大改善医疗用房。同时,加大医疗服务流程和信息化改造,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卫生系统全行业贯彻实施,广大病人获得良好的就医感。

值得一提的是,闽清卫生医疗事业能取得今天的瞩目成就,除了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杨尚海、刘贤威、刘会干、黄双安、朱祥庚等爱国侨胞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卫生事业,慷慨解囊,捐资捐物,有力推进了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池贤仁等我县名人乡贤也大力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福建大丰文化基金会等社会力量也积极出资,共同为我县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目前,我县的群众卫生水平、健康评价指标进入全市先进行列,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8年初,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检查评比,我县梅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国家卫计委考评组考核位列全省第一。

四十年的改革风雨历程,四十年的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成就已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祉。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补短板建设年”,将加快实施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卫生事业一定会向着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而前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