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22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亲历闽清文联事业改革发展28年 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行(马来西亚)7月揭幕 阿里巴巴欲帮助马来西亚进入无现金社会 中国央视《乡村大世界》在马录制“走进福建闽清”节目 闽清序源堂亮相福州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东桥龙舟队参加2018年福州市传统龙舟赛获第六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历闽清文联事业改革发展28年

□ 作者 口述 游作忠 ◎ 整理 王广兰 黎义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让中国的文化事业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改革开放40年,我国迎来了文化复兴的曙光,让国人看到希望,憧憬未来。

6月5日,本报记者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黎义晖一起采访了闽清县文联原主席游作忠,听其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闽清文联事业的发展历程。

游作忠,男,1956年出生,闽清塔庄人。1975年参加工作,在县食品公司历任统计员、副经理。1989年起历任县文联副主席、主席,兼任闽清书协主席、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福州市作协理事、福州市书协理事。连续五届县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常委。2012年退二线,2016年退休后任福州市游作忠文化艺术公司董事长。其书法作品曾选入教育部审定的中学地理图册教科书。曾在《人民日报》《南洋商报》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及书法作品,主编出版过《梅声诗集》《梅溪文荟》《白岩山文集》等多种作品集,曾三下南洋举办诗书巡展,荣获“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市劳模津贴。

我在闽清文联工作28年,亲历见证了县文联从成立到振兴发展的全过程,有人说我是闽清县文联的“活化石”。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全国上下掀起空前的学习热潮,以陈景润为榜样的学习之风遍布全国。当时任何行业,不管是杀猪的、卖菜的、开车的,还是工人、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等,到处都有半夜起来挑灯勤学的身影。原先被文革耽误学业的高中生、初中生更是重拾书本,发奋苦读,人人都想搭上高考这趟末班车。

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全国各地,也吹到了小小的闽清县。1978年12月,我刚从福建省商业学校毕业回到闽清,分配在县食品公司上班。我对文学艺术有特别的爱好,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一直都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所以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在食品公司的头几年,工作相对轻闲,就经常往县文化馆跑,时间一久文化馆里的人都熟识了。那时,文化馆经常举办文学、美术、书法、曲艺等各种活动,整个闽清的文化事业逐渐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

在此期间,我经常向文化馆前辈们学习、交流、探讨文学创作和书法技艺。后来,文化馆里举办各类活动基本上都有我的身影。从学生时代起,我就一直梦想当个作家。我记得1980年时县文化馆出版过一本名为《梅溪》的杂志,当时由林如求担任主编。由于当时排版是靠铅字排版,工序落后繁琐,出版一期极为不易,《梅溪》两年才能出一期,内容包含散文、小说、诗歌、曲艺等栏目,能入选的都是闽清文艺界的顶尖之作。文学爱好者都希望能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所以投稿的人很多。那时,要是谁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那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梅溪》刊物开办的第一期,也是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怀揣着少年时的作家梦,写了一篇散文《海边散记》投到《梅溪》编辑部。不久,喜讯传来,我的稿件被选中了。第一期全县只有两篇散文入选,另一篇散文是翁其华的《故乡的回忆》。人生第一回看到钢笔字变成铅字,我的内心异常激动,一连几天梦里都笑得合不拢嘴。在第二、三期的《梅溪》中,又有很多作家如许经、翁振华、许步书等人的作品也相继入选。《梅溪》编辑了三期后,林如求调到了省文联,由许步书接任《梅溪》主编。当时,我县创办《梅溪》刊物在福州市五区八县算是很有影响力的,它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阵地,滋润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也培养了不少省内外知名作家,向省市文联输送了不少文艺人才。这也算是改革开放后闽清文艺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1988年,县里公开招考文化局局长,在众多文友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竞选。竞选时我以论文答辩演说高票胜出,但在政审时因没有共产党员身份(时县有规定非党不能担任单位正职),很可惜与文化局局长一职失之交臂。1989年6月,闽清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正式成立,我被推荐担任了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文联主席由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旭青兼任。当时闽清县文联的成立,在福州五区八县中是首个,可谓“金鸡报晓第一声”,其它县区都还没有成立文联,《福建日报》还专门为此作了报道。随后,从6月到8月,县文联相继成立了文学、美术、书法、曲艺、影视、音舞、诗词、摄影8个协会,并在8月5日隆重召开了闽清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省市文联、市委宣传部及县五套班子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

县文联成立后,对闽清文艺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文艺复兴、科学复兴巅峰时期,饱受文革禁锢的文艺爱好者们,都蠢蠢欲动,以一种蓬勃、昂扬的全新姿态迎接新生,各种文艺形态、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文化氛围空前浓厚。县文联成立后,面向的是全县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当时被称为“乌兰牧骑”式的闽清音舞协会,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会员大都是来自基层的老师、工人及群众。他们充满干劲,以能加入协会为荣,参加演出从不计报酬。那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郑旭青和我经常亲自带队到各乡镇巡回演出,在全县影响很大,反响很好,当时的《福建日报》还报道了我县“乌兰牧骑”式巡演作法。此外,我们当时是“逢节必展”,即每年春节、五一、国庆、元旦等传统节假日,文联都组织开展诗词、书法、美术等协会诗书画展,为文艺爱好者搭建平台,展示才华,也带动了全县文艺爱好者的创作激情。因在文联工作成绩突出,1996年、1997年我连续二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享受市级劳模待遇)。

文联是个“清水衙门”,上世纪九十年代县政府每年拨给文联的经费不多,干部就两个,但要做的事情还不少。因为自己的兴趣所在,别人下班就回家,我总是不分日夜的耗在文联,或练习书法,或文学创作,或编辑刊物,周末也不例外。《闽清文联》就是在那时创办的。《闽清文联》是文艺期刊,就是现在《梅城报》文艺版的前身,当时一共编辑了5期,同《梅溪》一样,还是用传统的铅字排版,一年只出一期。我对编辑要求很高,每期对稿至少五次以上,做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差错,工作量很大,花费了我不少心血。那时印刷厂的老板看到我就头疼,说我“细毛”,不太喜欢接文联的活,每次总要跟他好说歹说之后才勉强答应帮忙排版印刷。《闽清文联》在当时的影响力也很大,有两篇文章还刊登在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是著名闽清籍作家姚鼎生的《说白岩山》,一篇是陈章武的《梅城三帖》。我还记得,现在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久兴第一篇小小说发表在第二期《闽清文联》报纸上。后来,县侨联创办了有刊号的《梅邑乡音》,1998年县委县政府复办了《闽清人民报》,之后更名为《梅城报》并沿用了《梅邑乡音》的刊号。

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大力发展侨乡经济,非常重视联系海外侨胞、吸引侨资工作,致力打好侨牌。而县文联恰恰发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重要纽带作用。1990年,闽台两岸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闽台诗歌大比拼”活动,在福州西湖举行。当时两岸还没有实现“三通”,大陆和台湾同胞的往来不敢公开,受限很多。凑巧的是,这个活动的主办者却是当时的台南县县长、祖籍闽清的林咏荣。他在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为了追求同根同祖的文化渊源,他冒险组织了这场活动,参加活动的省内及台湾诗人达到了九百人之多。三年后,闽清县还单独与台湾诗人举办了一场“闽台山野诗人”的交流活动,两岸诗人在交流中产生巨大共鸣,拉近了两岸同胞的情感距离。

1992年,我代表闽清梅声诗社去了马来西亚参加诗书交流活动,这对政府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外交渠道,先通过以诗会友,进而拓展招商引资项目。当时,很多侨胞在马来西亚各行各业都颇有建树,他们经常为家乡捐资建教学楼、修路等。同样他们对闽清的诗社也非常支持,每年都会汇款回来赞助诗社活动。由于站位和视角不同,马来西亚华人的诗词更注重国学、对仗,内容以富贵、吉祥为主,而我们的诗歌主要以家乡变化、政治思想方面为主,吟诗赋词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两地在诗歌创作方面已大相径庭。

为繁荣文艺创作,县文联每年都组织各协会会员,到省内外,到基层第一线采风。为发展闽清旅游文化对开发白岩山、白云山、凤凰山、广济岩、柯洋仙境等作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工作。2006年闽清世纪广场拟建文化墙,文联做了细致的专题报告向县领导汇报,最后文联提出的方案被拍板采纳,决定把闽清籍的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许将、陈贤良、白玉蟾的手迹,镌刻于文化墙上。在多年前,文联还同有关部门组织筹建白云山碑林,把闽清的历史文化名人手迹刻在其上,为增添闽清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不懈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闽清文联还得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深切关心。1995年,习近平书记到闽清调研时特别关注关心闽清文联工作,调研后专门批示要求财政拨专款给闽清作为文联文艺创作专项奖励基金。县委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座谈会,邀请全省闽清籍文艺界人士共商闽清文化事业发展大计。我记得,县委书记林培新还带领18个科局负责人专程到福州参加了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主持的关于振兴福州文艺事业的专门大会,听取会议精神。之后,县委从教育系统调许经同志到县文化局,后提拔到县文联任副主席,充实和加强县文联的力量。市委领导的特殊关爱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动了闽清文化事业快速向前向好发展。1990年,全省文学作品共评一等奖3名,其中我县占了2名,在全省轰动一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闽清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文联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县文联门类逐渐齐全,各门类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诗社的名声依然响亮,各协会人才辈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文联工作更加重视,也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2012年成立了县美术馆后,县文联立足本土,积极内引外联,各种学习交流和展览活动更加频繁。如以“礼乐同辉”为主题跨省参加三省书画联展(江西、安徽、福建);2015年邀请多位省级画院院长到闽清举办联展和笔会;多次邀请省书画专家来授课,为本土艺术家传经送宝;我县创建的闽江书画院也经常组织会员到福州举办书画展。

时间如白驹过隙,2012年我退居二线,却不知不觉在县文联待了28年。这28年来 ,我全身心地投入文联工作,我的主业是我的业余爱好,我的业余爱好亦是我的主业,应当说,能一生从事我挚爱的文艺事业,我是无比幸运的。我要感谢中国改革开放,圆了我少年时代的作家梦,也实现了很多人的艺术梦。而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想,新一代的文化人要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传统文化寻找到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才能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我县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