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1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改革妙笔绘美景  喜看乡村展画屏 破茧成蝶  “瓷都”蜕变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茧成蝶 “瓷都”蜕变

——纵观闽清陶瓷行业发展历程

□ 作者 口述◎ 郑亨光 整理◎ 吴俊青 黎义晖

闽清有800多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几经创业、复苏、巩固、提高等曲折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一路扶持,闽清掀起了“二次创业”“技改升级”“环保治理”等高潮,产值以百倍千倍的速度提升,成为了闻名国内外的“东南瓷都”。可以说,陶瓷业的成长史就是闽清的一部创业史、发展史、奋斗史。

5月18日,本报记者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黎义晖一起,采访了县科协原主席、县陶瓷协会原会长郑亨光,听其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闽清陶瓷业发展的历程。

郑亨光,1948年出生,云龙乡人。入伍前为白樟瓷厂厂长,入伍后历任国营耐火(瓷砖)厂厂长书记、县委办政策研究科科长、梅城镇副镇长、企业局副局长、经委副书记、科委书记副主任兼陶研所所长、县科协主席兼任陶瓷技术协会会长。曾为福建省农函大编著两本陶瓷教材并获省科技书籍一、二等奖。

闽清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有800多年历史。《福建文博》记载,东桥义窑出土的“甲子丙寅制”瓷片字样,证明1206年前后义军在闽清境内弃戈从瓷,制造“龙窑”百多条。《闽清池园陶瓷史》记载,“南宋1206-1266年,东桥义窑、青窑形成规模化陶瓷生产,为闽清陶瓷最早的发源地……后来陶瓷生产转向池园。”

清初康熙年间,广东潮汕人阮思潮、陈应雄来池园办碗厂。1736年,德化吴氏窑户先后到池园经营瓷业达数十年,后由德化郑章国叔侄五人于1796年来池园,接替吴氏窑业,发展百多间碗厂。1912—1937年,邑人黄乃裳、许显时、黄树萱、黄镜人、黄声凤兄弟先后创办陶瓷科研所和碗瓷厂。1934年,池园110多家碗瓷业主成立“瓷东同业公会”。1935年,公会业主先后在福州开办六家售碗行。1987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在广东阳江发现的2007年出水的“南海一号”沉船,确认里面大部分(80%以上)瓷器为德化和闽清义窑、青窑的瓷器。随后,中央电视台来闽清以“义窑之谜”拍成了专题片,在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放。非常幸运的是,我和林跃先全程参与了节目的录制。

新中国成立后,闽清陶瓷业生产获得了新生。20世纪70年代,闽清一瓷二瓷生产的日用细瓷的产量、质量、品种和出口量均超过德化县,成为了国家轻工部重点技术改造的福建省出口陶瓷生产基地。1962年,上海丽明电瓷厂迁来闽清,与我县地方电瓷厂合并建立电瓷总厂,占地12万平方米,下辖电瓷一厂、二厂、三厂和进出口部,产品畅销国内外,带动和助力了闽清高低压电瓷的蓬勃发展。1974年,在上海建工局帮助下,闽清白樟瓷厂成为福建第二家、福州第一家、全国第五家批量生产釉面砖的企业,成为了省市乃至全国的“明星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陶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白樟建筑陶瓷厂”与“白中联合厂”“国营耐火(瓷砖)厂”“坂东鹿角建材厂”等为闽清陶瓷业排头兵。仅用三五年时间,就带动了全县建起了60多家瓷砖厂。1987年改革开放十周年时,全县瓷砖厂达120多家。

1994年,县委组织由我执笔的专题调研文章《科技兴瓷、陶瓷富县》一文,得到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批示肯定,作为发展闽清产业的战略方针。此后,县委、县政府把陶瓷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扶持和培育,市委也把它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市、县两级的重视,闽清掀起了“二次创业”热潮,瓷砖中小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喷雾干燥塔、大吨位油压压力机、宽断面辊道窑、全自动印花淋釉线等新设备、新工艺,把100多家建筑陶瓷中小企业整合成60多条先进的建筑陶瓷生产线,生产出多品种、多规格的彩釉内外墙砖、地板砖、玻化砖和水晶砖等中高端产品。

进入新世纪以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业集群的若干意见》《闽清县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实施意见》《闽清县加快电瓷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闽清县鼓励陶瓷企业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陶瓷企业引进管理新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全面实行科技攻关,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出“绿色发展”“技改升级”和“环保治理”等一系列既能推动陶瓷业升级换代,又能促进民生环保的改造跟进措施。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整治拆毁了高污染、高能耗、高粉尘的中小型陶瓷企业100多家,扶持和整合燃煤造气、二次除尘防污等先进工艺,引进和打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陶瓷生产线,促使像豪业陶瓷、新东方陶瓷、三得利陶瓷、金陶瓷业等8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高科技陶瓷企业诞生。

通过引进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先后有豪业、旭日、腾龙、红叶、大世界、三得利等20多家建陶骨干企业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书,并有豪业“精艺瓷”等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福建名牌产品”等称号。2004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闽清县为“中国陶瓷生产基地县”。

由此,闽清建陶产品改变了“小而全”的旧貌,迎来了“高精尖”的全面发展,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中东、非洲以及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2017年,闽清县工业企业达875家,总产值188.8亿元,增加值达62.5亿元,出口达29992万美元,从事工业人员达52103人,占全县总人口168‰,分别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9倍、422倍、400倍、411倍、69倍、11倍。目前,我县在县内外经营陶瓷及相关产品的企业达5000多家,人员数万人,基本实现习书记当年肯定的“陶瓷富县”的目标。

在发展的同时,闽清愈加重视节能减排、科技兴瓷。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分批分期拆毁、整治严重污染陶瓷业,先后完善了含酚废水等污染物治理,完成了企业干燥塔粉尘治理、煤气发生炉单段炉改升双段炉、安装烟气脱硫设备等改造和治理,新上陶瓷企业全部按照国家排污标准进行审批。在治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池园电瓷继承和保留了传统技术的同时,引进了高压电瓷的高端技术,与大连电瓷合股建成高科技大型电瓷企业。据2017年统计数据,建筑陶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0%、电瓷占10%,正好50%。其中池园电瓷年产值超亿元的达6家,大连合股电瓷产值3.99亿元。如今池园成为福建电瓷第一镇。

光阴荏冉,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40年历程,闽清陶瓷业经过改革、改制、内联外引,全县55条现代化建陶生产线,主要设备引进技术占70%以上,以豪业陶瓷等领先的规上企业,生产出与世界媲美的三大系列、一千多个品种的陶质、瓷质砖,全县达4.5亿平方米。至今,闽清陶瓷业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4个、市知名商标7个、市产品质量奖3项。

越来越多的闽清陶瓷企业家走出闽清,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很多闽清人瞄准商机,携带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全国多地寻找有原料、有市场的优势地域,大胆投资办厂,有的甚至组团进入非洲创办陶瓷企业。目前,我县出省、出国创办陶瓷企业达30-40家。

闽清在陶瓷业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不仅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瓷都”,而且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陶瓷业一直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占工业“半壁江山”,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是闽清子孙的“两碗饭”中的一碗。今后闽清陶瓷业要走向更大更强更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提高科研机构的地位。与我们县同时建立的邯郸陶研所、淄博陶研所都升级为厅级陶研院,我们还是一个股级单位,还几经停而复起,导致难有高端人才进来,难有大项目落地。软瓷是唯一能与国际竞争的一项,个人建议把每年200万税收反哺企业,争取更大的份额,以促进我县功能陶瓷发展。过去的PC热敏和打火机元件,也是今天液化器点火元件的祖宗。我县曾创办了10多家此类厂,“墙内开花墙外香”,后来被温州买走技术,现在闽清几乎绝种,仅有企业家黄良惠一人在温州。这也是一个好瓷种,建议县里把它引回闽清。云龙际上等地紫砂原料丰富,且具有低熔点、多矿物的特色。如能像宜兴引进上海艺术家一样,引进海西福州省市艺术家来县开发自动灭菌的紫砂艺术陶瓷也是一个大胆的创新项目。前几届县委县政府提倡“五瓷并茂”(建陶、电瓷、日用瓷、艺术瓷、功能陶瓷),我很高兴,很赞同。闽清日用瓷曾被评为部优产品,出口美国、中东等地,人才、技术、品牌响当当,我们可以加大扶持,让其东山再起。

闽清,这个有“东南瓷都”之美誉的地方,800多年来,一直秉持着当地所固有的求知求新精神,积极探索着泥与土、水与火的秘密,不断创新陶瓷新工艺与新技术,让古老的陶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闽清工业发展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