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2月14星期三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红色足迹·红土难忘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足迹·红土难忘

——闽清县红色文化地图概略

穿越浩瀚历史云烟,追寻恢弘红色记忆。闽清地理特殊、文化厚重,造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这片热土上艰难跋涉的红色历程。一段段革命传奇往事,如雕塑般立体呈现在我们面前。多少革命先驱的战斗和牺牲,告诉我们闽清人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本文将介绍闽清17处红色革命之地,探寻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闽清县文庙:项南领导的战时民教流动工作队队部旧址

 

 

位于梅城镇城北大街的闽清文庙内,2017年被列为县级党史教育基地。

1939年,中共闽江工委组织部长兼中共闽清工委书记卢懋居及地下党员项新(即项南)、舒诚等来到闽清,以闽清文庙为阵地,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将福州师范、福州简易师范和福州英华中学统配到闽清做民教工作的二三十位青年学生组成战工队。他们在文庙排练宣传抗日救亡的歌曲和话剧,并在许多乡村演出,给闽清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仙峰山公园:十五都反击战纪念台

位于白中镇仙峰山公园之顶,建于2003年6月,2017年被列为县级党史教育基地。

1949年8月,解放军第29军86师先遣队与闽清人民游击队,在白中镇前坂村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经过一天的战斗,我方以150余人兵力战胜4倍之敌,并毙伤敌副团长等30多人。十五都反击战是自解放战争以来在闽清发生的最重要、最激烈的一场血战。它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当局据守闽清、阻止解放大军南下的美梦,为闽清县城的顺利解放奠定了基础。1999年白中镇政府在仙君寨建立一座“烽火台”以纪念这次战斗。

兴增厝:闽清人民游击队成立旧址

 

位于金沙镇上演村兴增厝,2017年被列为县级党史教育基地。

1949年3月,中共闽清县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黄世杰在上演村兴增厝宣布成立闽清人民游击队,黄世杰为总负责,谢元安为队长,并以上演村为基点建立闽(清)尤(溪)边游击根据地。同年4月至6月,闽清人民游击队成功策反国民党南平专署保安营第一连连长谢道球率部起义。6月,人民解放军第29军86师副师长徐光友率南下解放大军先遣队与游击队胜利会师并进驻兴增厝。8月,游击队与解放军密切配合取得“十五都反击战”胜利,并为解放闽清县城作出了重要贡献。

宏琳厝: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

位于坂东镇新壶村宏琳厝的黄开修家,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1939年初,中共闽江工委指派中共地下党员项新(即项南)、舒诚等到闽清组建“闽清战时民众教育流动工作队”(简称“战工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项新到闽清后住在宏琳厝,与闽清县政府第三科督学黄开修一起组建“战工队”,创作和排练了大量抗日救亡的歌曲和话剧,赴全县各地巡演,极大鼓舞了闽清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1939年8月,项新为避国民党抓捕离开闽清。1937年8月,黄开修、黄开云在宏琳厝创办《抗日救亡》周刊。1949年3月,中共地下党员黄育能、黄培熙在宏琳厝创办《人民半月刊》。

六叶祠(虎丘黄氏祠堂):中共闽清县核心领导小组活动旧址

位于坂东镇墘上村六叶祠(黄氏祠堂)。

1948年6月,闽清籍福建协和大学毕业生、中共地下党员黄世杰受命回闽清开展革命工作。7月,黄世杰与暑假回乡的中共地下党员刘鸿中等人,在六叶祠(当时为省立闽清中学),以“专科以上学校闽清同学会”名义,开办补习班,学员有100多人。补习班借学文化,组织开展时事讲座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提高政治觉悟,从中培养革命积极分子,为发展党组织做准备。同年10月,黄世杰主持重建闽清党组织的工作。11月,黄世杰决定把分散在闽清各地的基层党组织集中起来,组建中共闽清县核心领导小组。

闽清县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梅城镇洋桃路17号。

陵园建造于1963年9月,占地6200平方米,其中烈士陵墓占地215平方米。陵园内共安葬新中国成立前及初期牺牲的革命先烈262名(女烈士2名)。陵园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被列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尾栋厝:中共闽东特委游击队联络点旧址

位于桔林乡伴岭村215号尾栋厝,即詹泰瑞宅院。

1944年初,中共闽浙赣省委为打通闽北到闽南的地下交通线,决定以伴岭村为革命据点,组建中共古田工委。期间,民主人士詹泰瑞、詹其祥经常为游击队做掩护、保密等工作,并将所获取的情报,通过堂兄詹泰准,族人詹兴化、詹开入以上山之名传递给游击队。他还曾配合游击队营救过省委交通员丁克同志。

台鼎村:中共闽清二都区(工)委旧址

位于云龙乡台鼎村,2017年被列为县级党史教育基地。

1947年底,中共闽清二都支部升格为中共闽清二都区(工)委,下辖台鼎、际上支部。

1948年三四月,中共闽清县委和中共闽清二都区(工)委遭破坏。同年10月,复建中共闽清县核心领导小组后,重建了中共闽清二都区(工)委,下辖四个支部,并继续开展农民运动,筹资购物支援山头游击队等革命活动。1949年7月后,中共闽清二都区(工)委积极筹粮支前,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闽清县城。

洪安村100号:中共福建省委地下交通线洪厝里联络站旧址

位于坂东镇洪安村100号洪厝里的黄炳顺家,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

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为尽快打通古田-闽清-永泰地下交通线,委派黄扆禹、吴盛端等人到洪厝里,筹划建立地下交通据点事宜。同年5月,左丰美、黄扆禹等人率游击队20多人和吴盛端一起从古田来到洪厝里的黄炳顺家。经左丰美批准,吴盛端拜黄炳顺母亲为“谊娘”,并对其母子进行革命教育。经考验后,确定黄炳顺家为闽中游击队地下联络站,即中共福建省委地下交通线洪厝里联络站。建站后,中共福建省委经常派人到洪厝里联络、指导工作。

詹氏祠堂:伴岭革命老区纪念馆

位于桔林乡伴岭村139号伴岭詹氏祠堂,2017年底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径伴岭,播下了红色种子。1944年初,中共闽浙赣省委为打通闽北到闽南的地下交通线,决定选择伴岭村开辟革命据点,组建中共古田工委,建立武装队伍。其间,中共闽浙赣省委主力部队曾在伴岭扎营整训,与古田游击队一起在闽清、古田边界一带活动。之后,中共古田工委扩建为中共闽东特委,机关驻伴岭三丘田,统一领导古田、闽清以及建瓯、屏南、罗源、宁德等县开展武装革命斗争。1946年冬,伴岭又成为中共南(平)古(田)(建)瓯工委南区区委基地,直至闽清解放。

桂堂厝:闽中游击支队莲宅联络总站旧址

位于塔庄镇莲宅村桂堂厝内的林庭礼家。

1947年6月,在中共闽中地委领导下,中共地下党骨干刘志德、吴盛端在莲宅桂堂厝的林庭礼家建立闽中游击支队莲宅联络总站。总站建立后,积极吸收地下革命骨干和游击队员,发展联系点、红点户及负责人,做好宣传发动、传送情报、筹措经费、救治伤病员、安全保卫、筹粮支前等工作。闽中、闽永游击队领导人林汝楠、祝增华、蔡光周等经常来站里开会或检查指导工作。1949年5月,闽永游击队队部由永泰大洋乡洋尾寨移驻莲宅村。

谢开莲洋楼:南下解放大军先遣部队指挥部电台楼旧址

1949年6月28日,南下解放大军先遣队300多人,在人民解放军第29军86师副师长徐光友率领下进驻上演村。7月5日,南下解放大军侦察班一行16人在余参谋的带领下,由游击队政工员肖武梅做向导,专程护送一部新的电台和军用地图,从南平经尤溪口,过百丈岭,安全抵达先遣队驻地上演村。当时,先遣部队电台就设在谢开莲洋楼,负责收集、发送军事情报。

台鼎村83-1号:

中共闽清二都支部旧址

 

位于云龙乡台鼎村83-1号,2017年被列为县级党史教育基地。

1947年10月,中共闽浙赣省委电台台长黄广天受省委委派返乡调查处理“牛皮山事件”。其间,黄广天秘密发展党员并组建了闽清县内第一个地下党支部——中共闽清二都支部。中共闽清县委组建后,中共闽清二都支部改由中共闽清县委副书记郑一惠领导。11月中旬,郑一惠领导中共闽清二都支部开展抗丁斗争并取得胜利,党的影响和革命队伍迅速扩大。1947年底,中共闽清二都支部升格为中共闽清二都区(工)委。

昙溪中学:昙溪小学孩子剧团旧址

位于云龙乡台鼎村昙溪中学(原为昙溪小学)。

1939年9月,“闽清战时民众教育流动工作队”(简称“战工队”)到达昙溪小学。之后,黄开修协助二都联保主任朱品院等人,组织了“昙溪小学孩子剧团”,排练演出《锄奸记》《侵略者的末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题材剧目。不少人为之感动,慷慨解囊为抗日捐款。随后,昙溪小学孩子剧团把募集到的款项上交政府,并因此荣获“福建省抗敌后援会”主任陈肇英题赠的“献金救国”金字匾一面。

限头厝:中共闽尤永南沙中心县委联络点旧址

位于塔庄镇林洞村限头3号限头厝,即“林洞惨案”旧址。

1947年9月,中共闽尤永南沙中心县委和中共闽清县委在林洞村梧桐顶土堡寨建立后,立即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斗争,积极筹建革命武装。1948年春,中共闽清县委武工队成立,由刘志德带领,以林洞山头为中心的闽(清)永(泰)边七八平方公里地方几乎成了解放区。1948年16日晚,中共闽尤永南沙中心县委联络点遭到闽清国民党发动当局的破坏,史称“林洞惨案”。刘志德等中共地下党骨干先后牺牲,72位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遭逮捕、传讯和迫害,给当时的闽清革命工作造成重大损失。

可霖厝:闽浙赣游击纵队开仓赈粮旧址

位于塔庄镇茶口村可霖厝。

1947年4月,闽浙赣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左丰美率主力部队200多人,从古田出发,挺进闽中。10日拂晓,游击队到达闽清龙峰乡(今塔庄镇),左丰美派遣一支小分队攻打国民党龙峰乡公所,战斗速战速决。随后,游击队开进茶口村,占领了茶口粮仓,并张贴布告,开仓赈粮。茶口村及邻近村庄的群众闻讯后纷纷赶来。不到两小时,茶口粮仓300多担稻谷全部被挑光。

谷口村:张昌龙故居

位于省璜镇谷口村。张昌龙(1908-1988),原名张恒源,省璜镇谷口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1月,张昌龙经中共地下党员介绍参加了红军。他先在闽北红军军械厂当枪械修理工,不久后被抽调到赣东北方志敏所属红十军刚成立的弋阳兵工厂制造枪支、子弹。两年后,随红十军攻打福建浦城时负伤而留在闽北红军平雪兵工厂。解放战争期间,他曾担任解放军师军工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6月晋升为大校。1964年7月,他到江西视察时发生车祸,不久后离职休养,1988年4月26日病逝于南京。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